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兩大頒獎禮意外“撞期”,金雞和金馬應攜手並進

第28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的舉辦日期與第五十六屆金馬獎頒獎禮意外“撞期”,此事被台灣島內部分媒體解讀為“金雞”有意對壘“金馬”,稱兩岸影人、演員到時勢必得選邊站。還有台灣導演點名批評“金雞”拚“金馬”是自不量力。

近十多年來,內地與港澳台電影產業深度融合是華語電影的主流發展路徑,不存在所謂內地電影人有意與台灣電影人“打擂”這樣的陰謀論。“金雞”“金馬”每年舉辦時間並不固定,在兩獎並立幾十年的時間當中遇到撞期的情況,也不算什麽意外。

台灣電影人在台灣沒有足夠的成長空間,是客觀事實。2018年內地電影總票房突破600億元人民幣,已經幾近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年度票房排名前15的影片全部超過10億元人民幣,且國產片數量超過一半。而2018年台灣電影票房冠軍《角頭2》總票房僅僅1.27億元新台幣(約2852萬元人民幣),票房排名前30的電影中有25部美國片,台灣本地電影僅有3部。在基本盤只有這麽大的前提下,即便分账再多,如果隻依賴在台灣本地院線上映得到的票房回報,在當下被金融杠杆過度透支的影視價格體系當中,台灣本地的電影市場,已經無法再使用像林志玲這樣高片酬的,原本是台灣自產的電影明星。因此,高水準的台灣電影導演、編劇、演員等,紛紛選擇與內地和香港進行深度互動,擴大發展空間。

內地電影市場龐大而穩定的票房空間,為有志於電影的電影人提供了充分施展拳腳的天地。香港電影就是很好的例子。香港電影人“北上”20年,在中國電影的廣闊天地裡探索出了香港電影全新的表意空間。如今,在中國電影票房前300名當中,香港電影已佔據20%。堪稱香港電影精華的商業類型元素,正源源不斷地匯入進中國電影的核心和主流。台灣電影應充分學習香港電影的成功經驗。今年年初,《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上映4天,票房就突破了3.5億元人民幣,同時成為台灣電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台灣電影在內地上映票房最高的電影。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曾數次斬獲金馬獎的台灣導演、演員戴立忍,儘管有一定的才華稟賦,卻因被“台獨”意識形態所蠱惑,白白葬送了大好前程。

台灣電影人參與內地電影節是機會,內地電影人參與台灣電影節也是機會,海峽兩岸的這種影響和異塵餘生,至少是雙向和均等的。2016年曾在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上嶄露頭角的《八月》,就斬獲了當年的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而《川流之島》《強尼·凱克》等台灣電影也是通過大陸電影節揚名後,才在金馬獎上獲得華語電影主流的進一步認可。

台灣的電影人才歸入中國電影的大家庭中,共同構築一個良好的行業環境,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與人才梯隊,這是中國電影未來的希望所在。如果繼續固守島內自娛自樂,被所謂“民意”一再綁架,甚至受“台獨”意識形態的影響,並裹挾政治立場偏見,那不僅絕非台灣電影的幸事,對於台灣普通民眾來說,還將失去更多了解外圍世界的機會和可能。(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