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即使面對死亡,也不得不“詩意地棲居”

撰文 | 陳佳靖

編輯 | 黃月

《重生三部曲》

《重生三部曲》

[英] 派特·巴克 著 宋瑛堂 譯

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04

在眾多以世界大戰為背景的歷史小說中,英國當代女作家、布克獎得主派特·巴克的代表作《重生三部曲》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與埃裡希·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相似,《重生三部曲》的故事結合了史實與虛構,將背景設定於一戰期間。但不同的是,派特·巴克並未聚焦於戰場前線可見的災難與傷亡,而是從所謂“安全的後方”入手,揭示了在一個“戰爭即是正義”的社會中,人們在心理及意識形態上遭遇的更隱秘也更沉痛的崩潰。

此次翻譯出版的《重生三部曲》是派特·巴克在中國大陸引進的首部作品,由《重生》《門中眼》《幽靈路》三部組成。故事從1917年8月著名詩人薩松發表的拒戰宣言開始,在宣言中,薩松批判當局操縱戰事,放任戰爭蔓延,致使無數年輕人白白犧牲。隨後,薩松被軍方以瘋癲為名送進了專門醫治“彈震症”(即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簡稱PTSD)的奎葛洛卡醫院。在這裡,他結識了患失語症的下級軍官普萊爾、口吃的年輕詩人歐文,以及因拒絕實施電擊療法、堅持采取心理治療而被官方施壓的醫師瑞弗斯。然而,這些“戰時異類”從未被徹底治愈,更無法“重生”,戰爭使弱勢群體一概被扣上軟弱、缺乏男子氣概、不愛國的汙名,也因如此,回歸戰場反而成了他們以求死作為救贖的唯一出路。

除了對戰爭本質的解讀外,《重生三部曲》也涉及心理學、政治哲學、人類學等多重視角,這使其成為了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經典之作。正如派特·巴克所言,歷史小說可以成為通往現實的後門,它幫助我們用一種更開放的方式來處理當代困境。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三卷)》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由的甦醒,1860-1865》

[美] 約瑟夫·弗蘭克 著 戴大洪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9-04

這部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傳記來自美國學者約瑟夫·弗蘭克。他是普林斯頓大學和史丹佛大學的比較文學榮譽教授,也是研究陀氏的著名專家。其中第三卷《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由的甦醒,1860-1865》已於近日在國內出版,加上此前出版的前兩卷,這套書涵蓋了陀氏從早年反叛到流放西伯利亞受難、再到重返彼得堡回歸文壇的前44年人生。19世紀60年代正值俄國歷史的激蕩時期,在第三卷中,作為兩份重要雜誌的編輯,陀思妥耶夫斯基更直接地身處俄國社會文化生活的中心。在這個較短的時期內,他的文學產量豐富,政治觀念也發生了決定性的轉變。

弗蘭克認為,一般傳記作品或側重關注傳主的私人生活,或著力描繪當時的社會文化史,據此來闡釋其人生成就,但這樣做往往使藝術失落於背景中。因此,在這部傳記中,弗蘭克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他將陀氏的作品作為一切的出發點,盡可能地把握將生活轉化為藝術的創造過程,而不是將作品視為生活經驗的附屬物。例如,在第一卷中,弗蘭克對其早期作品《窮人》《雙重人格》和《涅托奇卡·涅茲萬諾娃》給予了特別關注,著力探討了這些作品與他早年人生經驗的重要關聯。而在第三卷中,《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白夜》等作品成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重歸文壇的主要推手,《地下室手記》則進一步奠定了其文學地位,並預示了他在寫作方向及風格方面的突變與深化。

評論家普遍認為,弗蘭克並非試圖與傳記徹底決裂,而是在拓展這一文類的界限。這樣的嘗試使得本書成為了融合傳記、文學批評和社會文化史的典範,也為讀者提供了另一種解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視角。

《壞血:一個矽谷巨頭的秘密與謊言》

《壞血:一個矽谷巨頭的秘密與謊言》

[美] 約翰·卡雷魯 著 成起宏 譯

雅眾文化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04

當史蒂夫·賈伯斯成為美國矽谷的神話人物時,他恐怕沒有料到,無數青年創業者正將對他的盲目崇拜作為立身之本,試圖以同樣的方式改變世界。伊麗莎白·霍姆斯就是其中一位。2002年,年僅19歲的霍姆斯從史丹佛大學輟學,準備向生物科技領域進軍。短短幾年間,霍姆斯用募集到的第一筆資金成立了希拉洛斯公司,其核心產品是一種特殊的血液檢測技術——只需取用病人指尖的一滴血就能完成多達二百種專業檢測。這項技術將允許醫生迅速調整病人的用藥,並幫助製藥公司在臨床測試中及時發現不良藥物反應,拯救數以萬計的生命。

很快,希拉洛斯成為了矽谷最具商業價值的獨角獸公司,到2014年估值已飛升至90億美元。霍姆斯更是得到了美國前國務卿喬治·舒爾茨的背書,被譽為“女版賈伯斯”。然而,《華爾街日報》的資深調查記者約翰·卡雷魯卻發現,這項看似完美的商業計劃實際上是一個通過販賣謊言和虛構美夢製造出的騙局。2015年,卡雷魯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文章《一家明星企業的背後》揭露了其中的內幕,隨後,他又連續發出四篇跟蹤報導,徹底坐實了霍姆斯的非法行為。2018年,霍姆斯因多項詐騙罪名受到起訴,希拉洛斯公司隨即解散。

在《壞血》一書中,這場精心設計、長達數年的商業欺詐故事得到了作者更為詳細的講述。其中包含了卡雷魯在調查過程中與150多位關鍵人物進行深入訪談的細節、來自當事人的電子郵件和文檔,以及法律程序中的記錄等,加之卡雷魯在醫療領域的長期調研經驗,本書可為大眾提供有關“壞血”事件的完整信息與解讀。

《北京:公共空間和城市生活》

《北京:公共空間和城市生活》

[美] 韓書瑞 著 孔祥文 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9-03

公園、商場、電影院、博物館、旅遊景點……在今天的北京,圍繞以上場所展開的活動足以構成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間,但在明清時期,寺廟才是北京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在這座流動性和分割性都十分明顯的城市裡,寺廟或許是為數不多可以容納全部階層的場所。無論城內城外、外地本地,上至達官顯貴,下至普通百姓,凡是以宗教信仰作為依托之人,都會前往寺廟進香、供奉神靈、聽講會、參與各類宗教性社團及活動。同時,寺廟也承擔著大大小小的非宗教職等,包括藏書、劇演、市場、節日慶典等。因此,想要了解北京在過去作為城市公共空間而非帝國政治中心的真實樣貌,寺廟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切入口。

在《北京:公共空間和城市生活》一書中,美國歷史學者韓書瑞以1400年-1900年北京明清時期的民間宗教活動為研究對象,為讀者詮釋了她觀察北京城市生活的獨特視角。書中所討論的“寺廟”(temples)並非狹義的佛寺道觀,而是泛指各種宗教場所,包括民間祠廟、儒門廟壇、佛教廟宇和西藏喇嘛廟等。在這裡,各種身份的居民相互融合,共同形成城市特有的文化。特別是在明清更替之際,北京城市、政治、社會及宗教的變化也可通過寺廟的建設狀況、寺廟與皇室和民眾的關係以及其他對外功能得到展現。由於民俗史料缺乏,本書利用了眾多鐫刻在大型石碑上的碑文以及當地居民和外來者撰寫的私人筆記作為補充材料,這些內容或可為我們今天重新理解北京這座城市的發展變化提供參考依據。

《道德政治:自由派和保守派如何思考》

《道德政治:自由派和保守派如何思考》

[美] 喬治·雷可夫 著 張淳 胡紅偉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04

在美國政治中,自由派與保守派之間的競爭從未休止,其中牽涉的許多議題不僅關乎政治,也與人們的道德觀念緊密相連。為何保守派反對墮胎、不願意增加社會福利項目的開支、支持小政府,而自由派讚成墮胎合法化、倡導環保主義,並踐行大政府觀念?無論站在哪一方的人,似乎都將自己的觀念看做是理所當然,而對方的見解則充滿悖論,難以令人信服。

為了理解這兩方是如何思考的,被譽為“認知語言學之父”的喬治·雷可夫在《道德哲學》中獨辟蹊徑,從美國政治話語背後的思維隱喻入手,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分析角度。雷可夫指出,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意見分歧實際上源於兩者在家庭價值體系上的差異,換言之,兩者都在無形中將國家視為父母,將公民視為子女,區別僅在於他們尊崇的家庭類型是“嚴父式”還是“慈親式”。這些隱蔽的思維差異決定了兩派對核心議題和語言形式的選擇,進一步影響了政治的走向。

《道德哲學》中既有關於語言隱喻、思維模式、道德成見等多方面的理論闡述,也有對政治政策的實例分析。本書於1996年初版,2001年再版後,作者又根據當時美國政治的新情況補充了對克林頓遭彈劾以及2000年選舉情況的分析,一並收錄於此次的譯本中。除這本書之外,喬治·雷可夫還著有《女人,火與危險事物》《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肉身哲學》等多部認知語言學專著,研究領域廣泛。

《魯迅編印版畫全集》

《魯迅編印版畫全集》

北京魯迅博物館 編

譯林出版社 2019-04

除了人們熟知的文學家、思想家的身份之外,魯迅也是一位版畫收藏大家。他對版畫的興趣或許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阿長與山海經》裡的“三哼經”就是木刻版畫。從20世紀30年代左右,他開始大量收藏中外版畫,不惜以昂貴價格引入西歐和蘇俄畫家的作品。同時,他也是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的發起者,當時創作版畫的多是投身革命的有志青年,他們都願意將作品交給魯迅,由後者通過舉辦展覽、編印畫冊等方式扶植創作。

此次出版的《魯迅編印版畫全集》共計12冊,集中收錄了魯迅生前參與編印及部分此前未能編印出版的中外版畫,總計多達2100余幅。其中,前八冊分別為《藝苑朝華》《小說士敏土之圖、你的姊妹、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引玉集》《木刻紀程》《死魂靈一百圖》《蘇聯版畫集》《拈花集》《城與年》,涵蓋了魯迅從1929年起編訂的一系列德國木刻、蘇俄版畫和中國傳統木刻作品,後四冊為比利時版畫家麥綏萊勒所作的系列作品《木刻連環圖畫故事》,由《一個人的受難》《光明的追求》《沒有字的故事》和《我的懺悔》四部分組成。

整套書以魯迅博物館館藏文獻為底本,採用了先進的印刷技術製成,使畫冊在保留時代特徵和藝術特色的同時,更為完整地呈現了魯迅在版畫藝術方面的探索和積累。這些層次豐富的作品證明了魯迅不僅是文化遺產的保存者,也是重要的開拓者和建設者。可以說,它們代表了20世紀上半葉世界版畫的頂級水準,而借由魯迅的收藏,讀者也可從中了解中國新版畫的發展歷程。

《不速之客:藏在家裡的自然史》

《不速之客:藏在家裡的自然史》

[英] 理查德·瓊斯 著 花保禎 譯

新民說·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9-05

從搭建簡陋的居所到生活在舒適的現代化住宅,人類一步步形成了對“家”的概念。“家”象徵著私有、安全、宜居,但無論我們采取多少努力使牆更堅固、門窗更密閉,總有一些外來者未經允許便闖入我們的地盤。這些被我們統稱為“害蟲”的小型動物,譬如蚊子、螞蟻、蜘蛛、甲蟲等,或多或少讓人感到厭惡。一方面,它們隨時可能對室內的食物、家具,甚至居住其中的人發起攻擊;另一方面,它們入侵的行為本身就是對人類建立“家”這一私人空間的破壞和威脅。

那麽,這些動物究竟從何而來?我們能夠除掉它們嗎?或者,我們能和它們和諧共處嗎?根據英國昆蟲學專家理查德·瓊斯在《不速之客》一書中的統計,世界範圍內偏愛與人類共享居所的小動物有近200種。顯然,在人類建立居所之前,這些動物只可能在野外生存,也就是說,它們是從某個時刻才開始接近人類,並逐步適應家庭生活的。這一進化過程不僅與環境相關,也涉及人類自身的歷史,以及人類出現之前的歷史。在本書中,瓊斯以探索自然的眼光為讀者揭開了這些日常“訪客”與人類之間相處相伴的前世今生。另外,讀者也可通過書中所附的鑒定指南了解它們的特徵、習性以及對人類的影響,從而學會用正確的方式決定它們的去留。

《與病對話:全科醫生手記》

《與病對話:全科醫生手記》

胡冰霜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03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療技術變得越來越簡便和精準,但與此同時,看病問診卻不是一件易事。早在30年前,胡冰霜還在華西醫院精神科任職時就深刻地體會到了這點。每半天四個小時,她至少要看20個號,每個病人最多只能攤上十幾分鐘,這就要求醫生必須單刀直入,直接截取有效信息。然而,對於精神病患者,情況往往是複雜的,很多人的疾病不體現在具體的病症上,而在身體之外,甚至可能存在於他與家庭、社會的關係中,這就需要醫者以超越器官和系統的眼界去解讀一個人的身心。

為此,胡冰霜曾前往世界多地進行學習和實踐。從精神病學到預防醫學再到全科醫學,在40年的從醫生涯中,她遇見過形形色色的患者,也經手過種類繁雜的病例,豐富的經驗使她逐漸意識到,每個人的生命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便作為醫者,也必須面對其中的不確定性和無能為力。在《與病對話:全科醫生手記》一書中,她從疾病出發,為讀者呈現了一個個或神奇、或感人、或傷痛的真實病案。這部“醫林外史”中既有作者基於專業角度給出的醫學見解和養生之道,也有她對如何與疾病和病人相處的思索。胡冰霜認為,無論何時醫者都應秉持智慧、靈活、通達的行醫方式,因為這就是生命存在的本來面目——即使面對死亡,也不得不“詩意地棲居”。

……………………

| ?)?? 更多精彩內容與互動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