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碎成幾十片的國寶,修複後驚豔世界,郭沫若曾為它大唱讚歌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無數珍稀的文物,因為某些原因,它們或者已經損毀,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或者銷聲匿跡,下落不明。然而,還有一些國寶,曾經就赫赫有名,卻差點被毀。因為機緣巧合才留在人間,比如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班簋。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因為特殊的條件,全國的文物部門都派人守在當地的垃圾回收站,就是為了盡可能挽回損失。北京市文物局就是派出呼玉衡、華以武兩人守在一家廢品店。這兩位專家是師徒,其中呼玉衡年紀較大,挑揀工作主要是三十來歲的華以武來做。

據他回憶,當天他發現了一面唐鏡,已經是十分難得了。後來他竟然又發現了一些青銅器的碎片,關鍵是在這些青銅器上面,他找到了饕餮紋,而且還是單線條的。根據他掌握的青銅器鑒賞知識,他認為是西周的,於是趕緊喊來師父呼玉衡。兩人翻箱倒櫃尋找類似碎片,還發現有很多銘文的一塊,折騰了一下午後,他們清理打包帶回文物局。

根據銘文上的文字、器型,專家們斷定這是大名鼎鼎的班簋,頓時震驚了文物界。因為班簋實在是一件國寶級文物,它傳承有序,來路清晰,很早就進入清廷皇宮了,據說乾隆一直很喜歡它,而且它的圖錄及銘文還被清皇家編纂的圖錄《西清圖鑒》收錄在第十三卷中。

直到八國聯軍洗劫北京時,在混亂之中,它下落不明,很多人都以為流失海外了。沒想到,它竟然還是在幾十年後的北京出現,只不過傷痕累累,碎成幾十片的它,不知道經歷了什麽樣的厄運。

為了讓國寶能夠重新煥發生命力,北京文物局將它送到故宮博物院,請當時著名銅器修複專家趙振茂和徒弟霍海峻修複。當時的班簋確實慘不忍睹,器身缺了三分之一,四隻鼎足只剩下了兩隻半,底部破了一個洞,其余的就是一堆破碎片,十分淒慘。

如果是一件陌生的青銅器,修複難度將會極大,但班簋有一個不可比擬的優勢,那就是在我們剛剛說到的《西清圖鑒》中可以查到它的圖片。這給修復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就是憑借一本圖鑒以及扎實的功底,趙先生帶著徒弟,花了整整半年時間,終於修複好了這件國寶。它面世之後,立即驚豔了世界。

班簋高為高27.7厘米,口徑為26厘米,四足,並且配有獸首,在它的腹面,不僅有饕餮紋和獸面紋。整個器皿,不僅顯得異常精美,而且古樸穩重。可能很多人不明白簋是什麽,其實它最開始是作為盛放食物的器皿,後來成為一種禮器,一般與青銅鼎共同使用。周禮就規定,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因此它的地位十分重要。

班簋最有價值的,還是在於它的內底之下刻著的20行、197字的銘文。一般來說,青銅器上的銘文越多,價值越大。班簋上面刻著將近兩百字的銘文,這比很多重器都要多得多。更為關鍵的是,這些銘文記載了周成王命毛伯伐東國狷戎的歷史。它不僅對於研究西周初年的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當時貴族的禮儀制度也有參考價值。

班簋的出現,最興奮的人當屬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他在早年時,就曾經尋找過班簋,缺一無所得。沒想到在晚年竟然能夠看到國寶重見人間,因此他在1972年第九期的《文物》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班簋的再生》,並感歎道:

1935年我曾經把它收錄在《兩周金文辭大系》裡面。銘詞與圖像均系出於刊刻,在當時未能見到原器與原拓,轉瞬也就經過了三十七年了。

一件如此珍貴的國寶,曾經是皇宮的禦用收藏,也曾經流落民間,還曾經飽嘗厄運,差點就毀於一旦,但最終保存下來。這麽多國寶,誰有它那麽不幸,然而誰又有它那麽幸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