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此人用計比龐統更狠毒為何還能平安終老,而龐統卻中道隕落

宋代詩人邵雍在他的《一等吟》中說:

欲出第一等言,須有第一等意。欲為第一等人,需做第一等事。

一個格局大的人,才能說出境界高遠的話;在事上多磨煉,乾出出色的事情,才能成為傑出的人物

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一來是古代文人都比較謙遜,無人敢稱第一;二來是對“文”的評定大都帶有主觀色彩,每個人經歷不同,認知不同,對“文”的評定就會不同。

而“武”呢,就比較直觀,可以通過比武一決勝負,高下立現,畢竟旗鼓相當、平分秋色的情況還是很少的。

另外武人都稱勇好鬥,不認為自己比別人差,都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所以武無第二。

因此一提到三國諸將勇,我們首推趙子龍;

但是要說三國眾謀智,我們卻無言以對。

毫無疑問的是,三國的龐統和賈詡都是頂尖的謀士,他們的計謀都有些狠毒,對天下形勢也看得很清楚。

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截然不同,一個英年早逝,一個平安終老。

那麽龐統跟賈詡相比究竟差在哪裡?我們從中又能得到什麽啟發?

先來說說龐統

龐統小時候為人樸實,但是看上去並不聰明,有點大智若愚的味道。

當時潁川司馬徽為人清雅而擅長識人,龐統二十歲時前去拜見。司馬徽坐於桑樹上采桑,而龐統坐於樹下,倆人相互交談一直從白天說到黑夜。

司馬徽對龐統大為驚異,說是南州士子沒有人可以與龐統相比。也許這個時候司馬徽還沒見識過諸葛亮吧,要知道諸葛亮後來是與龐統齊名的。

龐統曾與東吳陸績、顧劭等品評人物好壞,自稱有輔佐帝王的才能。

龐統後來被本郡征為功曹,喜歡評價人物,比如他曾評價陸績:是一匹駑馬,有逸足之力;評價顧劭:是一隻駑牛能負重遠行。”

他為了培養別人的名聲,所以被他評價的人,都往往超過該人實際的才能。

人們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去問龐統。

龐統說:

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

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三國志·龐統傳》

現在天下大亂,正義之道逐漸衰退,善人少而惡人多,我想興起這樣的風俗以達到助長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揚好的榜樣,改善世風,如果不這樣做,善人會越來越少。

十個人當中如果可以改善五個人,就可以將此事完成一半,進而達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勵自己,這樣難道不行嗎?

龐統基於他對人性的了解,對當時的人采取這樣的評價措施,應該說是高明之舉。

龐統的才能和遠見卓識主要體現在他跟隨劉備之後。

當初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借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龐統進言他說:

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借以定大事。

劉備仍然擔心:“如今與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凡事與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為得益州,失信於天下,能行嗎?”

龐統又說:

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備遂行。

如今正當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機權變才好。況且吞並弱小,攻擊暗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

只要事定之後,封還他一塊土地,還有誰能說您有負信義呢?不趁現在攻取益州,到時就會被別人佔了先機。

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理,決定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

但是他狠毒的一面也在這個時候展現出來。

俗話說,相由心生 境隨心轉。這相貌醜陋之人,必定有其心中陰暗的地方。只不過普通人可能難以察覺罷了。

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時,龐統勸劉備於宴席中挾持劉璋,這樣益州唾手可得。

人家是劉備的同宗兄弟,大老遠跑來招待你們,你卻出這麽個不仁不義的主意,這麽快就原形畢露,想奪人家地盤。

還好被劉備以自己初來蜀中恩信未立為由而拒絕。

如果按照龐統的計謀,西川真得能唾手可得嗎?其實也未必。

劉備這個人,考慮事情有他自己獨到的一套邏輯。

他始終打得是以民為本的招牌,因為他跟曹操、孫權不一樣,人家本來就是王公貴胄或者高門大族,他劉備一個編草籃子出身的人,必須要走基層群眾路線,收買人心。

這點,諸葛亮就能理解,但龐統卻未必能理解。讓劉備感覺龐統不對心思的其實還有一件事。

涪城之戰,劉備大獲全勝。玄德酒酣,顧龐統曰:“今日之會,可為樂乎?”

龐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

玄德曰:“吾聞昔日武王伐紂,作樂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歟?卿言不當,宜速起出!”龐統大笑而起。

這段對話,筆者總覺得有哪裡不對勁。

要說這涪城之戰那完全是按照你龐統上、中、下三策的中策而行,出這條計策的時候你怎麽不說這是不仁之計。

所謂“春秋無義戰”,攻城略地在戰亂年代是很正常的事情,打勝了犒賞三軍擺慶功宴這也是很正常事,怎麽到龐統這,吃頓飯慶祝下倒成了不仁之兵了。

幹嘛整這些虛的,務實一點不好嗎?

如果換成諸葛亮或者賈詡,斷然不會當面點撥劉備,說出這樣的話來的。要說也是說點務實的話,比如:主公雖然大勝,仍然不可掉以輕心,要防止……下一步怎麽辦之類的。

龐統有點狂妄,這令劉備肯定多少有點不高興。

有人據此,並結合《三國演義》推斷說:劉備就是因為不太喜歡龐統,所以借的盧馬防主之故,把龐統給坑死了。

這當然是個人的主觀臆斷了,劉備還是有容人之量的,在飯局上,龐統要被罵走的時候,他又把龐統拉回來了。

龐統在進攻雒城時中箭身亡,應該是屬於意外。沒有任何的史料說是出於陰謀或者的盧馬之類的。

不過筆者猜測,可能是因為龐統形象太過突出,太引人注目,所以容易當成箭靶子。先前不是有人調侃說:士兵看到龐統,都有股想揍他的衝動。

縱觀三國之中,如此狂傲之人還有兩個。一個是彌衡毫無目的的擊鼓罵曹,結果冤死在黃祖刀下。

還有一個就是張松,在曹操面前也是逞盡口舌之能。結果後來因為沉不住氣,一封書信害了自己全家性命。

作為一個謀士,能夠看清天下形勢,出謀劃策固然重要;但是還要懂得審時度勢、低調做人。要深領捭闔之道,一陰一陽、一開一合,一念之間就可能決定一個人的生死禍福。

誰是這樣的人?——賈詡

賈詡出的那些計謀比龐統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勸李傕郭汜反攻長安,跟著張繡反謀曹操,就是著名的宛城曹操把妹事件,後來離間馬超、韓遂自相殘殺。真不負“毒士”之名。

然而,賈詡歸降曹操後,為人處事各方面又非常低調。連回答問題都顯得非常高明。

曹操問賈詡應該立誰做繼承人,賈詡裝作思考的樣子,曹操問你想什麽呢?賈詡說:“我在想袁紹,劉表父子的事。”曹操大笑,於是認定曹丕為接班人。

不正面回答問題,而是暗示。主公是受我啟發,但是我什麽也沒說,做決定的是主公。於無形中討好曹丕又不得罪人,真是厲害啊,權謀大師。

公元223年8月11日,77歲高齡的賈詡去世,於亂世中掙扎了一生的痛苦靈魂,至此,終於得到了安息。

讀完《賈詡傳》,真是讓人心驚膽戰。而讀完《龐統傳》,一種令人惋惜之情油然而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