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剛剛,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3月29日,“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結束,經過20個入圍項目匯報人以項目時代早晚為序進行的各20分鐘終評展示和評委、學者提問,評委會經過評議和投票,產生出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按時代早晚排列: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按年代早晚排序)

發掘部門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項目負責人

劉鎖強

青塘遺址是華南新舊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典型洞穴遺址,發現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連續的地層堆積,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個重要遺跡,出土古人類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動物骨骼及植物遺存等各類文物標本一萬餘件,建立起距今約2.5萬至1萬年連續的地層與文化序列。反映出晚更新世晚期以來現代人行為複雜化發展的新階段以及社會複雜程度,系統再現了中國南方從狩獵采集社會向早期農業社會過渡的歷史進程。

黃門岩2號洞地點發掘區

墓葬遺跡與人骨化石

發掘部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

彭小軍

城河遺址為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的重要城址,面積約70萬平方米。經過數次發掘,發現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築、祭祀遺存等重要遺跡,從內部聚落形態的角度揭示了屈家嶺社會的發展。北城垣外側發現的王家塝墓地則是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嶺文化墓地,填補了長江中遊地區缺乏史前大型墓發現的空白,對重新審視屈家嶺文化的社會結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料。

城河遺址鳥瞰圖及王家塝位置(南-北)

M4出土器物組合

發掘部門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

延安市文物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

馬明志

在蘆山峁遺址核心區——“大山梁”的頂部,經鑽探確認了至少四座大型夯土台基,每座台基之上坐落著規劃有序的圍牆院落和建築群,相當於四座相對獨立而聯繫密切的夯土台城和高等級院落遺址。初步判斷,蘆山峁遺址是以四座台城式建築群為核心,周邊拱衛著大量普通居住地點和居址葬墓地的大型聚落,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對四座人工台城中面積最大的“大營盤梁”展開發掘工作,發現其頂部分布著三座院落,由北部一座大型院落和南部兩座小型院落構成“品”字形布局。

蘆山峁遺址大營盤梁台地上的三座院落俯視

出土陶質泥抹子

發掘部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

項目負責人

阮秋榮

吉仁台溝口遺址是目前新疆伊犁河谷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以青銅時代為主體的聚落遺址,由居址區和高台遺存共同構成。結合近400平方米的大型單體房屋建築和氣勢磅礴的石構高台遺存,初步推測這裡是伊犁河流域青銅時代晚期的中心之一。遺址發現了豐富的與青銅冶煉有關的遺物遺跡,是新疆史前唯一一處有明確冶金證據鏈的遺址。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早使用燃煤的遺存,將人類對燃煤的使用歷史上推千余年。

大型房址F2(西-東)

與冶鑄活動有關的遺物

發掘部門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

馬昇

經過考古勘探和科學發掘,在5500平方米墓地範圍內發現商代晚期墓葬12座、車馬坑6座以及灰坑5個,其中“甲”字形大墓5座,共出土銅、玉、陶、骨等各類材質的文物500余件(組),加上正在陸續追回的被盜文物,該墓地隨葬文物數量可能達數千件。根據墓葬形製與出土遺物判斷,該墓地應為晚商高等級方國貴族墓地。從青銅器中兩種族氏銘文的差異性來看,此墓地應為“匿”族墓地。該墓地的發現與發掘是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不僅為“匿”族青銅器找到了歸屬,也填補了晉南地區晚商遺存的空白。

M1出土器物照(西-東)

族氏銘文

發掘部門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渭南市博物館

澄城縣文體廣電局

項目負責人

種建榮

調查確認遺址範圍約3平方千米,以自然衝溝和人工壕溝相連組成一個封閉的大型遺址區域。在遺址東區面積10餘萬平方米城址內,采集到陶鬲、盆、罐、豆、三足甕等春秋陶器殘片。勘探發現有大量灰坑和板瓦等建材堆積,屬重要建築所在,應是高等級人群居住區。城址區外圍為一般居址區和墓葬區。勘探發現墓葬共4處220余座,大墓和部分中型墓雖遭嚴重盜掘,但仍發掘清理出大量青銅器以及金器、玉器、鐵器、陶器和漆木器等珍貴文物。通過對出土遺跡、遺物綜合分析,推斷這裡是芮國後期的都城遺址及墓地,填補了芮國後期歷史的空白。

劉家窪墓地發掘現場

大墓M1出土棺環

發掘部門

南京博物院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

張家港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

周潤墾

通過考古發掘,在遺址西區清理了南朝至唐宋時期的道路、灰坑、水井、水溝等遺跡,在遺址東區發現了唐代和宋代的河道、木橋、房址、水井、倉廒類等諸多遺跡,證實了黃泗浦遺址是長江下遊一處非常重要的港口集鎮遺址。其中對唐代和宋代河道的揭示,河道內大量的磚瓦瓷片堆積以及木橋遺跡,都說明了黃泗浦作為港口曾有的繁華及在江南地區重要的歷史地位,是目前長江下遊港口型遺址中非常重要的發現。黃泗浦遺址諸多唐代時期遺跡的揭露和大量遺物的出土,也為實證鑒真從黃泗浦東渡啟航提供了無可替代的考古學資料。

唐代大型院落(北-南)

明代橋墩內填的大量宋代銘文磚(南-北)

發掘部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崇禮區文廣新局

項目負責人

黃信

太子城遺址經勘探與發掘確認為一座平面呈長方形的城址,總面積約14萬平方米,現東、西、南三面城牆存有地基,牆外有護城河。出土遺物以各類泥質灰陶磚瓦、鴟吻、頻伽、鳳鳥、脊獸等建築構件為主。太子城遺址是第一座經考古發掘的金代行宮遺址,是僅次於金代都城的重要城址,是近年來發掘面積最大的金代高等級城址。城址雙重城垣選址理念,主體建築呈軸線分布、前朝後寢的布局方式對金代捺缽制度、行宮的選址與營造研究有重要意義。

北區一、二、三號院落平面圖

印摩羯文“尚食局”款定瓷

發掘部門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

項目負責人

袁東山

范家堰遺址規模宏大、布局規整、軸線清晰、性質明確,是目前國內罕見的經過大規模考古發掘、保存極其完整的宋代衙署遺址。范家堰南宋衙署遺址是釣魚城的政治軍事中心,符合中國傳統衙署建築規製的同時又具有鮮明的山地城池特色,為研究我國宋代城址與衙署建築、古代園林及宋蒙(元)戰爭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遺存。遺址出土的鐵雷片口、底、身及鑄造痕跡完整清晰,為上下合范法鑄造,經初步檢測為白口鑄鐵,內填火藥,是世界中古史火器與冷兵器並用時代開創階段的珍貴見證。

遺址全景及周邊環境(俯視)

衙署辦公區圍牆、中軸線建築群及附屬建築

(西北-東南)

調查部門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

周春水 馮雷

水下考古調查發現,艦體殘骸呈上下顛倒翻扣在海底,總體殘長80米,寬12米。現存大約3米高的生活艙室、2米高的甲板舷牆。本次調查提取鐵、木、銅、鉛、玻璃、陶瓷、皮革等材質各類遺物標本500余件,種類包括艦體結構、武器裝備、個人物品等。“經遠艦”調查是繼“致遠艦”之後,我國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目前唯一發現北洋海軍艦銘牌,其材質、工藝及安裝方法首次得以明確。同時,“經遠艦”是德國設計製造裝甲巡洋艦的最早案例之一,它的發現為世界海軍艦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此次水下考古調查摸清了整個沉艦的殘存情況、埋藏狀態、遺物分布等諸多信息。

殘存的鐵甲堡艦體外殼

“經”字銘牌、“逺”字銘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