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男女老少都看哭的電影,《地久天長》為什麽會催人淚下?

多年以後,已經被歲月催老容顏的劉耀軍、王麗雲夫婦再次回到故鄉,坐在兒子劉星的墳前,對著一堆黃土簡單傾訴一番之後,各自陷入沉默。

銀幕上寂靜得只聽得到寒風掠過大地的聲音,而在銀幕下,卻傳來一陣陣擦拭眼淚或鼻涕的聲音。儘管這一刻的劉耀軍夫婦臉上寫滿平靜,但對於歷經兩個多小時電影洗禮的觀眾而言,他們此前所經歷的失去與由此衍生出的生活悲苦,早已觸動心弦,並最終催出淚來。

實際上,對於大多數較為感性的觀眾而言,為《地久天長》滑出淚來的時刻並不止於這一刻。雖然王小帥導演在處理這個關乎時代變遷與命運浮沉的故事時,手法克制而隱忍,但在看似平靜淡然的劇情推進中,卻能多次給觀眾帶來打動人心的衝擊。

近三個小時全然不覺冗長的觀影之後,我不禁會思考:究竟《地久天長》裡的什麽表達,能如此地催人淚下?

【1、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失去】

劉耀軍與王麗雲是廣闊生活中很普通的一對夫妻。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們有著平凡而溫馨的生活:平日在工廠上班,勤勤懇懇,在集體勞動中貢獻著自己的微小力量,維持著家庭的安穩生活;工作之餘在家裡喝喝小酒,嘮嘮家常,偶爾和好朋友聚聚,吃飯飲酒,聽歌跳舞。

日子雖然過得普普通通,但內心是安穩知足的,小小的三口之家,流淌著樸實無華的幸福。生性純良的劉耀軍夫婦,像萬千家庭裡的父母一樣,對生活沒有太多的渴求,惟願安穩平淡地過日子。

但隨之而來的三次失去,徹底打亂了這對夫婦的一生。

先是被動地響應計劃生育政策,失去了未曾謀面的二胎;緊接著因為一次意外溺水,失去了心中最愛的兒子;而在傾注多年心血撫養長大的養子毅然離家出走之後,經歷著又一次的失去。

每一次的失去,都直抵內心最疼痛之處,其中的悲傷與苦澀,是打胎之後的無可奈何、是喪子之後的癱軟在床、是養子離去之後的暗自哭泣,更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巨大痛苦。

這種痛苦不會因為部門獎勵一個“先進稱號”而消減,不會因為逃離故鄉而抹平,不會因為“我們還有什麽不可承受的”自我安慰而釋然。相反,一次次的“失去”帶來的打擊,只會像針一樣在心裡越扎越深,留下永不可愈合的傷口。

可是,即使是承受著如此巨大的痛苦,我們卻鮮少看到劉耀軍與王麗雲以崩潰的狀態表現出來。倒是在多個特寫鏡頭裡,劉耀軍與王麗雲的面部表情裡沒有呈現痛苦,而是一種平靜,一種歷經命運折磨但依舊堅毅的平靜。這種平靜表情不是承受多了之後的麻木,而是飽經風霜之後的滄桑,以及無論怎樣也要堅持活下去的堅強。

倘若這對夫婦總是以淚洗面的表現痛苦,觀眾可能只會蕩漾出某種同情;而他們表現出來的這種平靜,則令觀眾更能深刻地體會其中的痛苦,並由此生出感動。

所以,在我看來,正是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失去,以及劉耀軍、王麗雲夫婦表現出來的頑強,構成了第一重催人淚下的力量。

2、被時代裹挾的無力感與愧疚感】

放眼望去,《地久天長》的故事顯然以劉耀軍、王麗雲夫婦為核心,以他們的“喪子”為主要的戲劇衝突點,並由此延展出看似平淡實則強烈的情感表達。

但是若再細看,就會發現,影片在以劉耀軍、王麗雲夫婦為核心之餘,又異塵餘生了另外兩個家庭多個人物的命運變化。如前所述,引爆故事戲劇衝突的核心是“喪子”,因為孩子的失去,兩個原本關係良好的家庭(劉耀軍家與沈英明家)產生裂痕,彼此的命運也被關聯到一起;而另一個由張新建與高美玉構成的家庭,雖然不算主體線索,卻也凸顯了因為“嚴打”而遭遇的生活考驗。

這三個家庭,多個人物,因為友誼走到一起,又因為家庭與環境的原因,共同在時代洪流中經歷著悲喜不一的苦難人生。

即使影片沒有過多闡述,甚至有些元素並未直接交待,我們也可以看到裡頭對於中國近三十年社會所展開的探討。嚴打、計劃生育、下崗潮、南遷潮、出國熱、房地產熱,這些或隱或現的元素很好地反映了影片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也在人物命運變化的過程中,展開了對社會變遷的有力拷問。

它描繪了一個家庭歷經歲月錘煉的過程,堪稱一個“中國工人家庭的動蕩史”;而前後三十年的時間跨度所呈現的社會變化,又可以讓影片稱得上是一部“中國近三十年的變遷史”。

王小帥導演通過非線性敘事的方式,流暢地表現了前後三十年的人物命運。包括“沈浩唆使劉星下水游泳”、“耀軍與英明兩個家庭的融洽相處”、“意外喪子造成的裂痕”、“耀軍夫婦在福建的生活”、“時隔多年的再次重逢”等等故事節點在內的劇情,都在非線性敘事手法中得到了完整表現。

即便觀影時長近三個小時,觀眾也不會覺得乏味,反倒會沉浸其中,並為片中人物的命運更迭而牽動內心,為片中情感的五味雜陳而引發共鳴。

這其中,能夠讓觀眾淚目的第二重力量,便是片中人物在時代潮流下所呈現出來的那種無力感與愧疚感。劉耀軍與王麗雲夫婦的三次“失去”,迎來的是巨大的痛苦,但他們卻並不能做些什麽:打掉二胎是因為“計劃生育”的國家政策,他們無力違抗;兒子溺水而亡是因為意外,他們無力改變;養子的離開是因為沒有血緣關係,他們無力阻止......在時間的推移中,他們二人所面對的如此這般的變故,是無力的。

而沈英明與李海燕這對夫婦同樣有著類似的無力感,一方面是某種職責所在,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對兒子成長的保護。至於張新建與高美玉被牢獄耽擱的愛情,是“嚴打”政策下的法律處理,二人亦是無力去改變。

個體命運在時代面前所展現出來的無力感,帶有強烈的悲劇色彩。而李海英因為工作職責而導致王麗雲打胎並落下不育病根,沈浩唆使劉星下水導致劉家痛失愛子,也給沈英明一家人蒙上了一層無法釋懷的愧疚的陰影。這層愧疚感給李海燕、沈英明、沈浩都製造了巨大的壓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股壓力沒有消失,反倒如沈浩說的那樣“身體裡像長出了一棵樹”,壓得透不過氣來——這其中的煎熬,並不比失去造成的痛苦更好受。

正是這些被時代裹挾的無力感與愧疚感,讓影片裡頭的人物經歷著更多的辛酸與苦楚。即使觀眾沒有經歷過那樣的時代變遷,也能被這些人物的命運所觸動。而那些從這樣的時代背景裡走過來的觀眾,會很容易就聯想起自己的經歷,進而產生催出淚來的感動。

3、地久天長的愛與善良】

劉耀軍、王麗雲夫婦所經歷的“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失去”會讓觀眾備受觸動,片中人物“被時代裹挾的無力感與愧疚感”也會讓觀眾大為感動,這都足以令《地久天長》成為今年國產電影不可忽視的佳作。

但王小帥導演並沒有讓影片的衝擊力止於對人物命運與時代變遷的描繪,而是在這兩層表達之餘,加入了對人性真善美的表現。只要你在觀看本片的過程中保持了足夠的投入,你就會在影片快要結束的那部分再次迎來深深的感動。

印象最深的一場戲莫過於成年沈浩面對劉耀軍、王麗雲夫婦說出當年真相的那段戲。他說出了埋藏於心底多年的一個秘密,以此尋求內心的釋懷。但其實,這個秘密早就在耀軍夫婦心裡呈現了清晰的面目。只是,他們為了保護沈浩的成長,聯合沈英明夫婦一起,將它隱藏了起來。

在一個記憶閃回裡,沈英明拎著菜刀找到劉耀軍,要求他去懲罰自己的孩子。但劉耀軍並沒有因為內心的悲傷而做出衝動的行為,反倒是按住了沈英明手中的菜刀,以一句“只要活著,就一個字都不要說出來”反哺給沈英明一種安慰。

在這一刻,我們看到的不單單是劉耀軍與沈英明之間“地久天長”的友誼,更能看到一個人內心最為純粹的愛與善良。

誠然,喪子之痛直入心底,劉耀軍和王麗雲夫婦內心的痛苦是巨大的,甚至是超乎想象的。可即便如此,他們也沒有表示過任何的抱怨,更沒有展現過任何的仇恨。他們寧願自己承擔著一切痛苦,寧願漂泊異鄉,過著艱苦的生活,也不願給沈浩的成長帶去壓力——儘管沈浩自己內心有一個心結,但並不是劉耀軍夫婦所施加的,相反,他們在多年以後面對成年沈浩時,仍然相待如自己的孩子。

該怎麽理解這對歷經莫大痛苦的夫婦呢?我想到的是四個字,那便是前面提及的“愛與善良”。

早在劉星在世時,劉耀軍、王麗雲夫婦就視劉星與沈浩為親兄弟。作為父母,他們在孩子身上傾注著無私的愛與關懷,這本身就很令人感動。而在意外發生之後,他們明知道沈浩有很大的責任,也沒有做任何追究,反倒要求沈英明、李海燕夫婦一起“不要說出來”,以此保護沈浩的成長。

這便是劉耀軍、王麗雲夫婦內心的愛與善良的表現,也是影片另一重催人淚下的“深水炸彈”。觀眾但凡對人性抱有美好期待,就不會不為此而感動。至少於我而言,當那個記憶閃回出現在銀幕上那一刻,我就情不自禁地落下淚來——我很容易被人性裡的這種愛與善良所觸動。

在電影的技術層面,無論是非線性的敘事手法還是緩緩推進的敘事節奏,亦或是隱忍克制的情感表達與飽滿豐富的人物塑造,都讓我覺得《地久天長》是一部優秀的作品。包括整個視聽語言所呈現出來的樸實淡然的質感,也讓我個人大為喜歡。

如果說,王小帥導演賦予了影片一種克制有力的調性,那麽,王景春與詠梅的精湛表演又給了影片一種內斂含蓄的味道。毫無疑問,王景春和詠梅的表演無懈可擊,柏林影帝和影后的殊榮實至名歸。而艾麗婭和齊溪的表演,也大大增強了影片的質感。

在我眼裡,電影《地久天長》就像一條水很深的河流,表面上看起來平靜淡然,實際上暗流湧動,以一種如水一般柔和的方式帶給觀眾強烈的衝擊,具有令觀眾久久不能平靜的動人力量,足夠催人淚下。

不過,由於影片人物和場景眾多,敘事手法采取的又是非線性敘事,支線也相對龐雜,可能會給許多觀眾帶來較高的感受門檻,需要足夠的專注才能很好地梳理清楚所有人物的身份和相互關係。而一旦理清了影片的故事背景與人物關係,就能更好地體會到影片的情感表達,進而產生感動與思考。

總之,推薦大家好好去感受一下《地久天長》。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絡。【木易電影】(muyimovie),有溫度的電影自媒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