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AI加速與教育融合,但距離替代老師仍然遙遠

自AlphaGo接連戰勝李世石和柯潔後, AI成為近兩年間被大量關注的創新熱點,教育領域的AI應用也成為了新的風口。

據億歐智庫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AI+教育”行業融資額達42.17億元。在產業端,一起作業、海風教育、作業盒子等多家線上教育機構於今年扎堆推出AI產品,第一家“AI+教育”概念股英語流利說也在9月赴美上市。

從應用狀況來看,AI在教育領域落地的應用包括智能批改、語音識別測評、拍照搜題以及自適應學習等場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習與授課的效率。在日前舉辦的GES未來教育大會上,多位來自海內外的教育、技術專家也就AI融合教育的話題進行了討論,從技術發展和產業落地狀況來看,AI對教育領域的融合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的AI在教育上有一些使用,只是出現一些新的系統,並沒有變革式的發展,也沒有重新定義教育。” 英國前學校國務大臣,TES全球首席顧問Lord Jim Knight在GES未來教育大會上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

在會上,多位分享者均認為,AI在教育領域帶來的改變更多在於替代簡單重複的工作,但對於核心的教學環節,如推理能力、高階思維能力等方面,機器還無法做到更多。“態度、情感和價值觀,是AI很難解決的部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AI的角色應當是教育助手。”三好網總裁余敏說。

“在期望的定製化學習上,目前AI可以做一些簡單但觀察和感知類工作。“斯坦福大學電腦教授James Landay 在會上表示,“但我認為還要再做20-40年的研發,在教育領域AI才能真正做到具有模擬人類但思維能力。”

在技術上,好未來CTO黃琰認為在數據的密度上,AI未來會越來越強。:“記錄分析數據是AI的強項,但除此之外,老師對學生的印象是多個維度的,可以包括去年的成績、作業品質,家庭狀況等等,現在的AI並不能對此進行真正的分析。”

作為一線的教學工作者,北京市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羅濱認為教育AI產品在教學設計方面仍有優化和修改的空間。她舉例稱,研發人員往往會對AI上課時的講詞多次優化,但老師和教育學者普遍認為,提前編好每一個細節過程的做法容易忽略個體差異,不能形成良好的教學效果。

基於對大量AI產品在中國學校落地但考察,羅濱發現目前AI相關教育產品大多為自適應學習或題庫,著重於對傳統應試教育的效率提升。對於未來,她更希望AI技術能夠在品格、關鍵能力培養等方面有更多突破。

“技術的成熟可以用時間解決,但如果產品方向設計不對,可能技術越先進,對學生的傷害越大。”羅濱表示。

與產業端的火熱不同,在大學等重要的教育場景中,AI還沒有帶來如自動駕駛、新零售等領域一樣的顯著影響。James Landay在採訪中解釋道,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如果技術本身不具備高度的執行性,會帶來很大的負擔。據他透露,作為全球經費最充裕的大學之一,仍有許多教授堅持使用粉筆授課,對於AI的接納仍然需要更多時間。

“科學技術同任何事物一樣,都有兩面性。”在GES未來教育大會上,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鄭慶華點出AI等科技在教育領域的廣泛運用可能帶來的危害 ,“科技給我們教育帶來現代化、智慧化的同時它也帶來了新的管理(問題),包括倫理、道德和新的社會秩序的影響。”

AI與老師之間的關係,也一度被認為是新技術會帶來的問題之一。“機器老師”的說法,甚至一度引起教師的職業恐慌。但在GES未來教育大會上,黃琰對這一說法進行了“辟謠”,他認為AI的實際作用是重新分配老師的工作內容。

“教育加AI這樣的說法,‘+’意味著當前AI大部分時候是扮演一種效率工具和輔助工具,去輔助老師和學生。”黃琰在發表演講時說道。

在2017年國務院下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下稱《規劃》)也對AI進入教學體系後老師在整個教學中需要扮演的角色給出了新的要求。《規劃》提出,要利用智能技術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推動 AI 在教學的全流程應用。這意味著傳統上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模式將被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模式所取代,形成“雙中心”。

多位參加GES大會的專家表示,這其實是要求老師把更多時間精力放在“育”的層面,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同理心等,幫助他們更個性化地成長。

“AI的巨大價值,是讓老師可以有更大的想象空間,去設計自己的課程,去設計自己怎麽教孩子的方法,這是AI和老師之間關係的一個關鍵點。”黃琰表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