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任澤平:於無聲處聽驚雷——從2018年統計公報看中國未來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任澤平 羅志恆 孫婉瑩 賀晨

  以美元計價,我國2018年人均GDP為9769美元。按世界銀行標準,發達國家人均GDP門檻約為1.25萬美元。如果中國能夠轉型成功,按照6%左右的速度再增長4年左右,大約在2022年前後中國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入發達國家俱樂部。

  2月28日,統計局發布《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解讀

  1、經濟規模達13.6兆美元,佔全球16.1%,約相當於美國的66%,2027年前後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2018年中國GDP規模達90兆元,相當於13.6兆美元,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2018年GDP為20.5兆美元,中國GDP約相當於美國的66%,中美差距正在快速縮小。2018年中國GDP實際增速6.6%,低於1978-2008年高速增長期的平均增速9.8%,但仍遠高於美國2018年增速2.9%。據IMF估計,2018年全球GDP總量達84.8兆美元,其中,中國和美國佔全球GDP比重分別為16.1%和24.2%,第三大經濟體日本佔全球GDP比重僅5.9%,中美主導全球。

  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從新增生產總值來看,中國是當之無愧的領頭羊,2018年經濟增量1.4兆美元,相當於澳大利亞2017年的經濟總量。IMF預測2018年全球GDP總量增長4.78兆美元,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30%,高於美國的貢獻率21.5%。

  十年後我國有望躍升為第一大經濟體如果中國經濟保持6%左右的增長,則在2027年前後,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再回世界之巔,全球政經格局和治理版圖進入新的篇章。中美貿易戰的本質是改革戰,在偉大的崛起過程中,中國必須繼續深化改革,推動新一輪更大力度的開放。2019年或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元年。外部霸權是內部實力的延伸,中國正在開展的改革開放將奠定未來30年內聖外王的基礎。

  我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機遇方面,最好的投資機會在中國:中國有全球最大的統一市場(14億人口),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4億人群);中國的城鎮化進程距離發達國家仍有20個百分點的空間,潛力大;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近9億人,就業人員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高素質人才有1.7億,每年大學畢業生有800多萬,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中國的新經濟迅速崛起,獨角獸數量僅次於美國;中國GDP增速6%以上,是美國的2-3倍;新一輪改革開放將開啟新周期,釋放巨大活力。

  挑戰方面,中美貿易戰具有長期性和日益嚴峻性;漸行漸近的人口危機來臨;必須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的積極性。我國處於增速換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刻,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創1991年以來新低,2019年上半年將繼續慣性下行,下行既有周期性因素,又有潛在增長率下行因素。我國在科技創新、高端製造、金融服務、大學教育、關鍵核心技術、軍事實力等領域跟美國仍有巨大差距,必須繼續謙虛學習、韜光養晦、改革開放。

2、人均GDP超9700美元,2022年前後或躋身發達國家行列

  2、人均GDP超9700美元,2022年前後或躋身發達國家行列 

  2018年中國人均GDP為64644元,名義增長9.2%,較上年增速放緩1.1個百分點。以美元計價,我國2018年人均GDP為9769美元。按世界銀行標準,發達國家人均GDP門檻約為1.25萬美元。如果中國能夠轉型成功,按照6%左右的速度再增長4年左右,大約在2022年前後中國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入發達國家俱樂部。一個14億人口的超大型經濟體從起飛、轉型、到跨越,這將是人類經濟增長史上的奇跡。

3、服務業對GDP增長貢獻創新高,消費主導經濟增長

  3、服務業對GDP增長貢獻創新高,消費主導經濟增長  

  經濟結構繼續優化,三產對經濟的貢獻率創歷史新高,消費的貢獻大幅提高。從產業看,第一、二、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7.2%、40.7%和52.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0%、35.8%和60.1%,較上年變化-0.9、-0.5和1.3個百分點,其中服務業的貢獻率創歷史新高。從最終需求看,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6.2%、32.4%和-8.6%,比上年變化17.4、0.3和-17.8個百分點,分別拉動GDP 5.0、2.1和-0.6個百分點。

  整體消費升級與部分人群消費降級並存。一方面我國居民恩格爾系數不斷降低,消費結構升級。2018年食品煙酒支出佔總支出比重為28.4%,較2017年下降0.9個百分點。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系數達到30%-40%為富裕水準,低於30%為最富裕水準,由此從消費結構指標看我國已連續兩年保持在“最富裕”水準。同時,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服務性消費佔比為44.2%,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消費結構改善。另一方面,汽車、化妝品等非必需品消費增速下滑,帶動消費增速下行,創2003年以來新低,但高端汽車消費卻大增反映消費分層級背後的社會分層。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1兆元,比上年增長9.0%,增速較上年放緩1.2個百分點,但仍高於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5.9%。其中,汽車類、辦公用品類、通訊器材類、化妝品類是主要拖累,分別較上年增速減少8.0、6.8、4.6和3.9個百分點。車輛購置稅優惠取消、居民收入增長放緩和房貸高企擠壓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消費放緩的重要原因。

  中國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孕育大量投資機會:近14億人口和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龐大市場和規模效應(歐洲只有7.4億人,美國有3.3億人,日本是1.3億,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統一市場);居民收入和就業的持續改善推動消費繼續擴張;從住行向服務消費升級,買健康快樂和不油膩的品質美好生活;三四線互聯網紅利促進新一輪在線購物熱潮。

  4、新經濟新產業快速發展,“互聯網+”一騎絕塵

  整體上生產增長放緩,傳統行業增速低。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較上年放緩0.2個百分點。其中,傳統行業增速放緩明顯,紡織、造紙、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速分別為1.0%、1.0%和3.6%,較上年放緩3.0、3.2和0.2個百分點。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產業新業態快速崛起,全球最好的新經濟就在中美,全球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2018年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1.7%、8.9%和8.1%,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5.5、2.7和1.9個百分點。新興工業產品產量快速增長,鐵路客車、新能源汽車、智能電視、鋰離子電池和集成電路分別增長183.0%、40.1%、18.7%、12.9%和9.7%。

  中國新經濟具有旺盛活力,跨界創新蓬勃發展。2018年,信息服務業一枝獨秀,同比增速高達30.7%。全年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完成軟體業務收入63061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4.2%。從子行業來看,移動遊戲、網絡購物約車平台、旅遊平台、大數據雲計算等眾多子行業增速達30%-50%。每個子行業都誕生了一批獨角獸企業,使得中國企業在全球創新創業領域的話語權迅速提升。截至2018年底,中美獨角獸分別佔全球比重為28%和48%。未來信息服務業與人工智能、AR、VR技術結合仍將釋放巨大的增長潛力,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動能。

  互聯網消費貢獻突出。全國網上零售額90065億元,比上年增長23.9%。全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25.4%,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18.4%,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全年完成郵政行業業務總量12345億元,比上年增長26.4%。全年快遞業務量507.1億件,快遞業務收入6038億元。全年完成電信業務總量65556億元,比上年增長137.9%;移動寬頻用戶130565萬戶,增加17413萬戶。全年移動互聯網用戶接入流量711億GB,比上年增長189.1%。

  中國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在部分高科技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漸縮小。2018年我國研發支出佔GDP的比重為2.18%,而2000年這一比重僅為1.0%。截至2018年底,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累計設立21支子基金,資金總規模達到313億元。全年境內外專利申請比上年增長16.9%,授予專利權增長33.3%。中國在芯片製造、軟體開發、航空等領域與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仍然存在差距,但中國在持續推進研發。以通信行業為例,當前全球四大通信設備巨頭華為、愛立信、諾基亞、中興,中國佔據其二。華為2017年銷售額925.5億美元,研發投入137.9億美元,大幅超越傳統通信設備巨頭愛立信與諾基亞。與美國無線通信巨頭高通相比,華為的收入與研發投入體量同樣領先。在過去十年內,華為在研發領域累計投入近4000億人民幣,目前擁有超過7萬份專利(超過90%是發明專利)。在5G的標準制定上,華為也開始嶄露頭角,中國在全球通信領域話語權逐漸提高。

  5、城鎮化率攀升至59.6%,空間依然巨大,進入城市群都市圈發展階段,住房制度改革待破題

  2018年城鎮化率達到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個百分點,城市化率保持穩步增長態勢。過去四十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快速增至8.3億,淨增加6.6億,城市化率從17.92%提升至59.58%,提高42個百分點,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經濟社會格局,成就了過去中國重化工業、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消費升級等的飛速發展目前,中國59.58%的城市化率稍高於54.83%的世界平均水準,但明顯低於高收入經濟體的81.53%和中高收入經濟體的65.45%,中國城市化還有約20個百分點的空間,房地產業發展還有很大潛力,而住房制度改革長效機制推出將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2018年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個百分點。全國人戶分離人口2.86億人,其中流動人口2.41億人,戶籍改革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待推進。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口佔比分別約為27%、28%和45%,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員佔比大幅高於第一產業佔GDP比重,第一產業就業人口向第二、三產業的轉移還將持續。

  未來10年中國將新增1.85億城鎮人口。《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預測,中國人口將在2030年前後達到峰值,此後持續下降,屆時中國城市化率將達70%。因此,2030年中國城鎮人口將比2018年增加約1.85億,新增城鎮人口將帶來基礎設施、地產、新零售、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多個領域的廣泛需求,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引擎。

  6、供給側改革深入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取得重大進展,降成本、補短板大力推進

  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於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2018年“三去一降一補”取得明顯成效:

  去產能方面,鋼鐵、煤炭年度去產能任務提前完成,全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5%。全年共壓減鋼鐵產能3000萬噸以上,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2018年,煤炭開採和洗選業以及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0.6%和78.0%,分別比2017年提高2.4和2.2個百分點,均為近幾年來最高水準。

  去庫存方面,年末建案待售面積52414萬平方米,較去年減少6510萬平方米,相當於2014年初的水準。待售面積同比從2015年初的24.4%迅速下降至2016年底的-3.2%、2017年底的-15.3%和2018年底的-11.0%。

  去杠杆方面,宏觀杠杆率穩定,微觀杠杆率企業資產負債率下降。2018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5%,比上年降低0.5個百分點。其中,國有控股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8.7%,比上年降低1.6個百分點。

  降成本方面,企業成本繼續降低。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和費用合計為92.58元,比上年降低0.18元;其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3.88元,降低0.2元。全國企業和個人減負的總規模超過年初預計的1.1兆元,達到1.3兆元。企業效益總體回升,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49%,比上年提高0.11個百分點;利潤在2017年增長21%的基礎上,2018年增速10.3%,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補短板方面,薄弱環節投資較快增長。2018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農業、社會領域投資分別比上年增長43.0%、15.4%和11.9%,增速分別快於全部投資37.1、9.5和6.0個百分點。

  7、財政整頓、金融去杠杆、房地產調控拖累固定資產投資,基建投資大幅下滑,產能出清新周期驗證

  201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同比增長5.9%,較上年回落1.1百分點其中,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投資分別增長5.7%、10.0%、 4.7%和1.0%。東部新興產業蓬勃興起,中西部接續東部轉移產業,東北人口外流轉型困難。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行,源於:財政清理整頓、嚴控地產政府隱性債務、舉債終身追責,廣義財政緊張,拖累基建;金融去杠杆和房地產調控影響地產銷售投資;去通道去杠杆影子融資收縮;表外回表非標轉表消耗銀行資本金,更多滿足替換性需求而非新增融資需求,信貸上升社融下降。2019年固定資產投資可能觸底回升,但幅度不大:貨幣寬鬆,積極財政加力提效,去庫存結束。

  產能出清新周期驗證,2018年製造業投資增速9.5%較上年加快4.7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6.1%和11.1%,增速分別比全部投資快6.6和1.6個百分點。2018年計算機通信、專用設備製造、金屬製品投資分別同比增長16.6%、15.4%和15.4%。偏下遊的行業如農副食品加工、紡織業、化學原料及製品、醫藥製造行業投資增速較低,分別為0.0%、5.1%、6.0%和4.0%。經過2010-2015年單邊下滑,2016-2017年製造業投資已經觸底,但受銀行對“兩高一剩”行業限貸、環保督查、供給側去產能等製約,新增產能一直受限。產能新周期、設備更新等驅動2018年製造業投資超預期增長,產能利用率為76.5%。新周期的核心是:產能周期的第三個階段,產能出清、行業集中度提升、剩者為王、企業盈利改善、銀行不良率下降、資產負債表修複、為新一輪產能擴張蓄積能量。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增強製造業技術創新能力”。

8、三大攻堅戰開局良好,薄弱環節明顯增強8、三大攻堅戰開局良好,薄弱環節明顯增強

  一是宏觀杠杆率趨穩,根據BIS數據,中國宏觀杠杆率基本上穩定在250%的水準。2018年M2增長低於名義GDP的增長,M2與GDP之比是202.9%,比上年下降3個百分點。2018年11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18.29兆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準的限額之內。

  二是脫貧攻堅成效顯著。2018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1660萬人,減少1386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7%,下降1.4個百分點。280萬人易地扶貧搬遷順利完成,預計有280個左右貧困縣脫貧摘帽。

  三是節能減排和汙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能耗強度繼續下降,2018年萬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1%,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22.1%,上升1.3個百分點。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9.3%,比上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佔35.8%,未達標的城市佔64.2%。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城市(基於2015年PM2.5年平均濃度未達標的262個城市)年平均濃度43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0.4%。

  9、新一輪開放力度加大,營商環境明顯改善

  在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2018年我國堅定推進改革開放,在博鼇論壇和進口博覽會上,宣布並推進新的擴大對外開放的舉措。2018年我國大幅降低汽車、藥品等關稅,放開汽車、金融等行業準入限制,通關時間持續縮短,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市場活力增強。

  一是我國總體關稅水準進一步降低至7.8%,涉及1585個稅目,平均降幅約26%。其中,汽車整車稅率從25%降至15%,汽車零組件稅率降至6%。

  二是持續放寬市場準入,引入競爭。2018年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人身險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的上限放寬到51%,三年以後不再設限。取消飛機、船舶等製造業外資股比限制。近三年來,中國已三次修改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對外資的限制性措施自2014年以來削減了59%。

  三是加快推進自貿區試點,推動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探索建設海南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新片區,鼓勵和支持上海在推進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膽創新探索。

  四是改善營商環境,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顯示我國在190個經濟體中排在第46名,比上年大幅提升32位。其中,中國在開辦企業、獲得電力、登記財產和執行合約方面排名均好於美國,世界排名分別為28/190、14/190、27/190和6/190。開辦企業的時間大幅壓縮為9天,較2017年減少13天。2017年,我國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是97.39小時和12.29小時;2018年分別壓縮56%和61%,超額完成年內壓縮三分之一的目標。

  五是強化知識產權保護。2018年,中國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提高效率,包括提出“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方案、規範專利代理行為、建立國家層面知識產權案件上訴審理機制、設立知識產權法庭統一審理專利上訴案件和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等。

  六是市場主體大量增加,吸引外資勢頭較好。2018年全國新登記企業比上年增長10.3%,日均新登記企業1.84萬戶。在全球跨境投資大幅下滑的背景下,2018年我國利用外資1350億美元,同比增長3%,特別是製造業利用外資增長了20%,佔比達到了30%。

  10、2018年金融周期見頂,流動性退潮,M2和社融增速持續下行,宏觀杠杆趨穩

  2018中國處於金融周期頂部,流動性退潮,貨幣金融政策主基調是去杠杆。2018年末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182.7兆元,增長8.1%;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19.3兆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少3.1兆元;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200.7兆元,增長9.8%。年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82.5兆元,比年初增加13.2兆元,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77.5兆元,增加13.4兆元。受金融監管趨嚴,資管新規、MPA考核等影響,表外不斷收縮,民企融資難貴問題凸顯。

11、民生、社保、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民生、科技、資源、環境等取得全面發展,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快於人均GDP增速的6.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2018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分別比上年末增加1555萬、1137萬、1351萬和2382萬人。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85.8萬人,在學研究生273.1萬人,畢業生60.4萬人。普通本專科招生791.0萬人,在校生2831.0萬人,畢業生753.3萬人。

  2018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4.2%,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88.8%,提高0.5百分點。

  2018年末全國文化系統共有博物館3331個,公共圖書館3173個。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00.4萬個,比上年增加1.7萬個;衛生技術人員950萬人,增加51萬人。

  12、2019:經濟年中觸底,資本市場否極泰來

  1)2019上半年中國經濟還將慣性下滑,隨著主動去庫存周期結束、產能新周期和貨幣財政政策效應顯現,年中經濟將觸底,下半年企穩,全年前低後穩,經濟失速風險緩解。

  經濟有自身運行規律,當前處於:世界經濟見頂回落、金融周期從去杠杆到穩杠杆、房地產周期調控尾聲、主動去庫存周期尾聲、產能新周期築底、新政治周期。庫存周期對經濟的短期波動影響較大,2017年3季度-2019年上半年處於庫存周期的去庫存階段,預計持續至2019年中,對經濟拖累緩解,是經濟觸底的重要原因。

  2)年初M2和社融增速觸底回升,政策底(2018年3季度)、市場底(2019年1季度)、經濟底(2019年中)將先後出現。

  3)貨幣寬鬆和周期輪動,債市、股市、房市、商品將先後轉好。

  4)未來宏觀政策既要防止對衝不及時、力度不夠,也要防止力度過大、重走老路。建議:2019年降準4次利率市場化下,建議更多地通過貨幣市場利率引導廣譜利率下降;從“寬貨幣”到“寬信用”,建議金融監管政策從“一刀切”到結構性寬信用,支持實體經濟發債、地方基建、剛需和改善型購房需求、激活股票市場等;建議財政政策更積極,上調赤字率和專項債發行規模,支持減稅和基建,減稅優於基建。

  6)中國“增速換擋”步入“經濟L型”觸底期,有三次觸底,第一次是2016年初,第二次是2019年中,第三次是2021年。

13、中長期看兩大挑戰:中美貿易摩擦和人口危機

  當前中國人口問題的核心早已不是“劉易斯轉捩點”,而是“漸行漸近的人口危機”。2018年出生人口降至1523萬,比2017年減少200萬,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預期,總和生育率降至1.52,生育意願大幅降低;育齡婦女規模已見頂下滑,2030年20-35歲主力育齡婦女規模將比2018年減少29%,其中25-30歲生育旺盛期婦女將減少41%;出生人口即將大幅下滑,預計2030年將降至1100多萬、較2018年減少26%;人口快速老齡化,人口年齡中位數從1980年的22歲快速上升至2015年的37歲,預計2030年將升至43歲;2017年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達11.9%,之後快速上升,預計到2050年達約30%;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在2010年達峰值,人口紅利消失,中國“未富先老”。面對“漸行漸近的人口危機”,我們建議當前亟需立即全面放開生育,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大力鼓勵生育,使中期總和生育率回升到1.8左右。一是實行差異化的個稅抵扣及經濟補貼政策,覆蓋從懷孕保健到18歲或學歷教育結束。二是加大托育服務供給,大力提升0-3歲入托率從目前的4%提升至40%,並對隔代照料實行經濟鼓勵。三是進一步完善女性就業權益保障,並對企業實行生育稅收優惠,加快構建生育成本在國家、企業、家庭之間合理有效的分擔機制。四是加強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權利。五是加大教育、醫療投入,保持房價長期穩定,降低撫養直接成本。

  13、 以六大領域為突破口,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的積極性,新一輪改革開放開啟新周期

  最大的改革是開放,通過開放實現國企、民企、外企等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和優勝劣汰。中國從來都不怕開放,怕的是不開放。中國的產業越開放、越強大、越自信。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汽車和家電行業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保護和開放。國內車企長期受到高關稅壁壘、“外資50%股比上限”的政策保護,以規模為導向的項目審批製與產品備案制度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合資車企得以長期享受高於國際市場的售價和壟斷利潤。但結果是,2018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997.99萬輛,同比下降7.99%,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2.09%,佔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1.79個百分點。國內汽車中高端市場仍然被合資品牌以及進口汽車牢牢佔據,自主品牌大多在中低端市場的夾縫中生存打拚。與此同時,中國的家電行業選擇了全面對外開放,與索尼、松下等家電巨頭直接競爭。根據中怡康發布的報告,2018年中國空調品牌線下市場份額前三名為格力、美的和海爾,合計市場份額達73.6%。根據IDC發布的報告,2018年智能手機銷售額達1268億元,其中國產手機品牌佔全年銷售市場份額的73.5%。我們應加大開放,降低關稅、放開行業投資限制、負面清單、國民待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尊重並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凡是對外企開放的都要對民企開放。在開放透明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下,相信中國優秀的企業家、工程師和產業工人一定能乾出來。因此,進一步擴大開放,去除行業保護,建立充分市場競爭,從長期看將是增強我國相關產業競爭力,提升我國在世界產業鏈中地位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事業都是人乾出來的,空談誤國,實乾興邦。未來應以六大改革未突破口,調動各方面積極性:

  1、建立高質量發展的考核體系,鼓勵地方試點,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

  2、全面放開汽車、金融、石油、電力等行業管制,競爭中性,調動企業家積極性;

  3、以中美貿易戰為契機,降低關稅、放開行業投資限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推動建立中美自貿區,調動外資積極性;

  4、大規模減稅降費,從碎片化、特惠式減稅轉向一攬子、普惠式減稅,全面降低企業所得稅、製造業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稅率,提高企業和居民的獲得感。同時,通過簡政放權和機構改革,壓縮冗餘人員及支出,調動企業和居民的積極性;

  5、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減少行政乾預的同時加強法治監管,鼓勵並購重組,推動以信息披露、嚴懲重罰、退市制度等為核心的注冊製,調動新經濟和PE、VC、風投的積極性;

  6、建立居住導向的住房制度和長效機制,關鍵是人地掛鉤和金融穩健。盡快改變過去“控制大城市人口、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區域均衡發展”的城鎮化思路,確立以大城市為引領的都市圈城市群的城市規劃區域規劃戰略,要促進人口、土地、技術等要素自由充分流動,調動各區域積極性。

  (本文作者介紹: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曾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室副主任、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分析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