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科幻小說中的城市,到底有多迷人?

本文節選自我社新書

《未來之城:科幻小說中的城市》

如需轉載,需聯繫授權

文 | 卡爾?阿博特

在螢幕上,沒有什麽比一個城市被摧毀更能表現災難的場景了。流星與地震,海嘯與冰川,人間怪獸與外來入侵者——常看電影的人或許會以為,科幻小說對城市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將它毀滅,而這在電影中就意味著將巨額預算用在製作特效上。在《大洪水》(Deluge,1933)和《當世界毀滅時》(When Worlds Collide,1951)中,巨浪淹沒了紐約,在《天地大衝撞》(Deep Impact,1998)中,一顆小行星讓紐約化為齏粉,而在《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中,紐約則被嚴冰毀掉。人人皆知《哥斯拉:怪獸之王》(Godzilla:King of Monsters,1956)的主角總是與東京過不去。洛杉磯在《大地震》(Earthquake,1974)和《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1996)中遭受襲擊,那些壞家夥的飛碟還抹殺了紐約、華盛頓和巴黎;洛杉磯不久又在《世界末日》(Armageddon,1998)中被再度清除。《2012》(2009)的編劇也不甘落後,在影片中設計了一場全球性的大災難,徹底抹去了洛杉磯、華盛頓、羅馬以及任何一個海拔低於西藏的城市。

圖片來自電影《2012》

重看這類電影,畫面會顯得更加有趣得多。城市當然會在科幻電影和書籍中消失,然而它們也會以複雜和迷人的方式生長、壯大和衰落。到你所在的當地圖書館或舊書店,找到擱放科幻小說的地方,就翻一下封面好了。處在外星奇觀、宇宙景象以及星際戰艦當中的,是從上至下、由近到遠都能看見的城市。城市高聳在以主人公為前景的遠景中,掩藏在如同巨大雪花水晶球一樣透明的蒼穹之下。人類和其他生物在這其中顯得如此渺小,他們佔滿了街角,穿行在未來大都市錯綜複雜的大樓、隧道、人行天橋、線路和管道之間。藝術家的視野總帶有幻想或高科技的色彩。

我們——人類的大多數——已經居住在城市世界並共享著城市的未來。城市是地球上大多數人的家,而且其相對於鄉村的優勢還在逐年增加。根據人口學家的測算,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一半以上人類已成為城市人口。我不會就精確日期打賭,但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的調查,世界已在2008年跨過了一半是城市生活、一半是鄉村生活的分界線。中國在2011年末跨過了同樣的界線,官方的城市居民統計數字是6.91億。到21世紀末,全世界城市與鄉村之比可能會達到3比1甚至4比1,西歐與北美已經實現了這種平衡。

既然我們在塵世的未來確定無疑地屬於城市,那麽科幻小說通過想象創造出大量的城市就不奇怪了。城市是未來地球上和地球外故事發生的背景和環境,常被作為未來社會理所當然的組成部分。它們有時是情節的積極部分,其特徵對於故事中的爭執與衝突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時常,它們本身就是角色,除了設定情節範圍,還乾預和引導情節發展方向。科幻小說的本土——未來,將是所有可預見世代人的城市的未來。它就像一個三段論:

科幻小說是關於未來的,

人類未來是屬於城市的,

因此,科幻小說應當是關於城市未來的。

離開地球向外航行。月球上的居民很可能居住在地下城市——至少這是拉裡·尼文和艾倫·斯蒂爾提出的看法。火星探索者將從有穹頂的城市開始,然後在地球化產生效應時轉向建設地面城市——至少金·斯坦利·羅賓遜已經規劃過該星球的未來。在金星上,城市將懸浮在厚厚的大氣層中,帕梅拉·薩金特如是說。勇敢無畏的星外墾荒者可能會希望在新的天空之下過上新的生活,但是需要城鎮來為他們提供工具和銷售他們的產出——至少那是羅伯特·海因萊因對未來的木衛三的展望。有時創造性的想象力如天馬行空,竟至構想出不可思議的超級奇妙的城市,這些城市要麽建築在數英裡深的峽谷一側,要麽像巨大的石筍刺穿了平流層,要麽像乘著巨大的筏一樣漂浮在深海海面,要麽架在鴻溝之間的大片台地之上,要麽讓整個星球包入球中,要麽甚至可拆卸可安裝,在不同的地方穿梭。

即使放棄下一班星際旅行的座位,你還是會發現自己處在當今城市的未來之中。我們能體驗到氣候變化對波士頓和華盛頓以及經濟停滯對洛杉磯和底特律的影響。我們能夠飛行於一個想象出的巨型城市之上——一個超高層的芝加哥或自動控制下的東京或過度鋪開的上海。我們能夠在數十種不一樣的倫敦、紐約之間進行選擇,探索南半球在未來曼谷、西貢和伊斯坦布爾的崛起,在這裡,社會或技術的微調就能導致令人驚奇的不一樣的城市出現。

順便說說,什麽是城市?雖有很多細微的分歧,但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一致認為,城市是範圍較廣、長期存在、高度成熟、充滿差異(有不同類型的人、職業、地段和經濟活動)的地方。它們還是相互交流的地點,影響著邊界以外的人。人們來到城市交換商品、服務、思想及勞動。最重要的是,城市是建立聯繫的手段。它是帶來創新和改變的系統,因為對任何人而言,產生新思想的最好方法就是讓我們與陌生人和他們的不同觀點進行接觸。這也是山繆·R. 德拉尼在寫下“城市的有趣之處就在於它們鼓勵不同階層之間進行碰撞交流”,包括與其他種族和性取向的社會階層交流時的想法。更具體點,德拉尼說:“這裡一定會有凱普萊特能夠經常見到蒙太古並墜入愛河的地方。”

19、20兩個世紀爆炸性的工業城市化之前的六千年內,人類在相當於今天埃及、伊拉克、中國、印度到巴基斯坦、墨西哥到危地馬拉以及秘魯等地至少獨立創造了六次城市。隨著王國與帝國間歇的盛衰起落,城市社會逐漸擴展到了世界的不同角落,到朗蒂尼亞姆、吳哥、廷巴克圖、卡霍基亞和庫斯科。有些城市如此有價值,以致被創建和再創建了多次,哈德良皇帝、美第奇教皇、墨索裡尼及費德裡科·費裡尼時代的羅馬就是這樣。城市是人類社會過去和現在的自然組成部分,因此毫無意外它們也是我們不久和遙遠未來的一部分。

顯然,科幻小說是關於火箭飛行器、怪異外星人以及陌生新世界的。它是關於可能和不可能的技術——基因工程、克隆技術、機器人、人工智能、納米技術等,還有曲速引擎和時間旅行的。城市不經常作為一個類別出現在這些常見科幻小說題材之中,但它們無處不在。有些未來城市運行起來像無故障軟體一樣輕鬆自如,還有的是反烏托邦的災難區域。

圖片來自電影《星際迷航3》

科幻小說的城市有時作為家喻戶曉的典型,為讀者和觀眾提供了有益的預期。實際上,科幻小說經常將與今日城市功能基本相同的城市作為故事背景和環境(就像星際艦隊在《星際迷航》宇宙中扮演著眾所周知的星聯部隊角色一樣)。彼得·漢密爾頓的太空驚悚小說《伏龍記》(Fallen Dragon,2001)中的孟灣城,對一個蘇黎世或密爾沃基的居民而言絲毫不陌生。C. J. 切瑞的《賽亭星》(Cyteen,1988)和《重生》(Regenesis,2009)中的瑞索尼城是帝國克隆基地的研究中心,儘管書中暗示它帶來了全新的社會動力,然而該地本身與任何一個帕洛阿爾托或班加羅爾的美國或印度科技園區毫無二致。它所述職的星球首都擁有旅館和公共建築、街道和陋巷、機場與商業濱水區——說它就是西雅圖或芝加哥也是完全可以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