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婚就是犯罪?比剩女更可怕的是單身羞辱

「江山嬌,聽說你這輩子要結婚才不算丟人。」

「江山嬌,你生孩子嗎?」

「江山嬌,如果你打算一輩子不結婚不會被罵有病嗎?」

......

前不久,一場關於女性在社會上遭受的不公平對待在微博上掀起熱議,那些令人窒息的問題幾乎切中了每個女性的痛點。

身為女性,最容易被人拿來評頭論足的大多是年齡、相貌、職業,而這些又通通與一個問題有關,那就是:

「她是不是適合娶回家。」

「剩女」這個詞,幾乎是所有到了三十歲還沒有結婚的中國女性會被貼上的標簽。

而這部紀錄片,則真實呈現了「中國剩女」所面臨的選擇和壓力:

《剩女》

電影一開頭,一名婚戀公司女員工對谘詢對象的連環攻擊,句句扎心,令人窒息。

當坐在她對面的女人向她坦言,覺得自己年齡正好,不想生孩子不可以嗎,她語氣不自覺地升高,就像聽到了天方夜譚一樣,嘲蔑地笑出聲:

「你年齡真的很大了。難道你認為你的年紀在婚姻市場裡還是個很好的年紀?」

「你不想生孩子?你竟然想讓男士接受你不生孩子這個想法?」

這些婚戀網站常用的套路:

否定你的價值,對你的外貌、年齡、生育功能一頓狂猛攻擊,讓你覺得要是不趕緊在這充個會員,認識個男性結婚生子,人生就會墜入低谷,萬丈深淵一樣。

滿口邏輯不通的落後觀念,卻也是我們主流婚戀觀對女性的綁架。

《剩女》這部來自於美國 PBS 電視台的紀錄片,它的導演是兩名來自以色利,長期關注中國社會議題的女性電影人。

紀錄片對準了三位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雖然她們在社會背景、家庭環境、教育經歷和性格特點等方面都各有不同,但卻面臨著同一個問題:

「結婚,堅持還是妥協?」。

Qiu HanMei,34 歲,是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律師。

在職場上精簡幹練的她,回到山東農村老家,依舊躲不過來自家人的「狂轟濫炸」:

父親指責她,我們供你上大學多不容易,你不結婚,你太自私了。

姐姐則更直接地懟她:

「你以為你是誰啊,還想找高學歷的。」

「你在家裡很少有,你在外面一點不少有。」

比起外界的羞辱,來自至親的羞辱才更讓人備受打擊。

一生所學,竟然到頭來是為了結婚,難道不結婚人生就沒有價值了嗎?

當華梅向家人拋出這一聲擲問時,姐姐的回答簡直是令人頭皮發麻,滿屏窒息:

「不結婚就得判刑!不結婚再幸福也叫不幸福!」

姐姐說完這句話,華梅已淚流滿面,顯然,身為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她的價值觀已與家人完全不同。

價值觀不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只允許有一種價值觀。

而這種「不結婚即人生不完整」的婚姻觀,不僅僅是紀錄片中女律師所面對的問題,也是大部分女性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和家人的價值觀衝突。

Xu Min,28 歲,北京土著,是一名廣播電台的播音員。

工作光鮮亮麗,家庭條件優越的她,卻一直深陷在原生家庭的困擾下,步步維艱。

家有虎母,從小生活在母親的強壓下,逆來順受,對她的生活充滿了干擾和限制,連對婚姻的選擇也是母親說了算。

一個非北京戶口,一句「我是為你好」就否定掉了女兒的選擇。

在這種被動的母女關係中,她變得無所適從。

到底是「我要找個我喜歡的人結婚」,還是「我要是找個我媽媽喜歡的人結婚」?

在 Xu Min 的個人經歷上,我們看到的是來自家人意見對個體的強壓,這種強製性比「你必須結婚」更可怕的地方是:

即使你選擇要結婚,結婚對象也不是你說了算。

在這部紀錄片中,前兩個女主角的故事所折射出來的現象是:

個體既沒有說出「我不想結婚」的勇氣,也沒有「我想找一個我自己喜歡的人結婚」的權力。

退無可退,可怕的不是單身,而是沒有選擇。

而第三個主人公,Gai Qi,36 歲,是一名大學老師。

紀錄片裡,唯一一個向婚姻「妥協」的人。

她曾經也是「剩女」中的一員,但在年齡、家庭面前,她選擇了妥協。

片中她找到了相對滿意的丈夫,還生了一個女兒。

婚姻生活雖然有些平淡無聊乏善可陳,可卻也符合「標準」,這可不就是婚姻麽,這可不就是每個女人最後都應該走的路麽。

婚禮上,母親對女兒說的話,也特別耐人尋味:

「我們不能打破規則。」

什麽是「規則」?

看到這個詞我不禁頭皮發麻,結婚是一種被界定的人生規則,大部人像遵守交通規則一樣,將它謹記於心。

這種慣性意識就好像每個人都知道「過馬路不能闖紅燈」,不需要理由。

因為規則沒有理由,但必須遵守。

可是,結婚難道不應該遵從的是個人內心選擇嗎?

然而,在「規則」面前,個體的聲音被完全抹去。

在這樣的社會規則下,女性如果到了一定年齡還不能被視為循規蹈矩的「安定」下來,那麽社會就會開始用異樣、甚至攻擊性的語言去對待她們。

這在《剩女》中呈現得淋漓極致。

紀錄片中,女律師的姐姐為了勸說她結婚,好說歹說甚至不惜通過「言辭侮辱」的方式去攻破妹妹的防線,讓自己的孩子稱呼她為:

「光頭姨」。

開玩笑地說,再不找對象,那就去跟村裡的光頭漢結婚吧。

即使作為觀眾,把自己放在旁觀的視角去看這段話,都令人憤怒不已。

現實生活中,女性有多少次面對著:

「再不結婚,過兩年你就沒有市場了。」

「現在你還年輕有得挑,等你 30 歲後就是被挑的了。」

諸如此類的言辭威脅.....

年齡、職業、家庭等等所有個人信息都會被貼上「你在婚戀市場是否有價值」的標簽。

紀錄片裡,出現了好幾處對相親市場的特寫鏡頭:

散落在公園裡的大爺大媽們,會把自己子女的個人信息以最簡單粗暴的標簽展示出來。

住房、工作、收入、戶口、身體條件等都是被衡量的標準之一。

只要其中一項不合適,那便沒有後話隻說。

身份特徵被誇大化就容易形成身份歧視的現象。

紀錄片中,當女律師想要像大媽了解他兒子信息的時候,大媽在得知她的律師工作後,說了一句:

「那你肯定很厲害啊,家裡不得都聽你的。」

她想要再補充說點什麽,大媽連忙甩手,「你這種學法律的,我們哪吵得過。」

荒謬嗎?荒謬。

明明什麽都沒發生,就預設了一堆場景,僅僅憑一份職業?

職業的大眾印象替代了個人印象,而這反映出來的就是,社會對女性的固有印象:

太強勢太優秀的女人不易找對象。

網友有句評論便很辛辣地諷刺了這一點:

「總是強調女性要獨立,但是在婚戀市場中,最不需要的就是獨立。」

記錄片中,唯一一個硬著頭皮對這套「規則」反抗掙扎到底的是女律師。

但在面臨著這些外界眼光時,她也彷徨。

所以她會去問醫生哪裡可以支持凍卵技術;

即便對世俗婚姻觀保持質疑,卻也不斷地去參加各種相親活動。

正如她所言,「我是一邊反抗,一邊退縮。」

但最終,女律師選擇退縮的方式是去法國留學。

在片尾她用一段比喻來形容自己再恰當不過:

就像以前的女人裹小腳一樣,不管你的腳多大,都要塞在那個鞋子裡。心很小的女人,覺得有個家庭就好了,她可能會覺得很舒服。

但是對我這種腳大的,喜歡到處亂跑的,對自己的人生還有很多夢想的,我就覺得我的腳太大了。

這也是島主覺得她最優秀的地方,即便有哭著「撤退」的時候,但始終沒有放棄「戰鬥」。

她沒有在各種羞辱聲中,給自己裹上小腳。反而赤著腳,跑向了更大的世界。

有意思的是,後來導演在一次採訪中說,女律師已經在德國定居,並且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歸屬。

在一個整天說「第一批 90 後已經老了」、「女人 25 歲後就是下坡路」的環境裡,她以 35 歲的「高齡」,開啟了新的人生。

在寫這部紀錄片之前,島主還特地去問了男同事,你對「剩」這件事怎麽看?

他說,「剩男還好,社會對男性很寬容,男生 30 和女生 30 是兩碼事。」

可不是,我想這也是類似女律師這樣的「剩女」所在堅持反抗的社會眼光。

反抗的從來都不是結婚,而是針對大齡女性的「單身羞辱」。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拒絕「單身羞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