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湖北不能沒有武漢?

來源:地球知識局

作者:貓斯圖

自元代以來,武漢就成為了湖北,乃至整個湖廣地區的真正中心。

武昌、漢陽、漢口三鎮的配置(元代漢口還沒有出現),讓武漢同時具備了軍政文化、傳統工業和現代商業三種功能。再加上長江之中的黃金地理位置,武漢能夠成功登頂華中核心並不出人意料。時至今日,大武漢城市圈仍然是湖北和華中的發動機,在可見的未來只會越來越強……

航拍的武漢長江大橋。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漢水之陽,武德隆昌

要看出武漢對湖北的關鍵性作用,還得從湖廣地區,或者說荊楚文化區歷史中心的轉移說起。

荊楚文化最早的中心其實不在今天的湖北,而在河南南部的淅川縣,這裡屬於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因為楚人需要一個靠北的中心,方便向先進的中原學習。

中原文化向江漢擴展的兩條路線

東面的一條缺乏河流且要翻山越嶺

西面雖繞遠但可以利用漢江南下

且南陽盆地本身就是優良的農業區

不過周天子對楚人並不放心,所以在南陽盆地安插了很多血親小國,號稱“江漢諸姬”。只是這道防線很快被楚人消滅了。此時學到了不少中原先進技術,又去除了心腹之患的楚人,需要一個更好的行政中心來控制整個疆域範圍。

南陽盆地雖然富庶並且可以問鼎中原

但相比擁擠和競爭激烈的中原

南方的長江沿線才是廣闊天地大有所為

也是廣闊的南方奠定了楚國的霸業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按理來說,位於漢江和長江匯流口的武漢地區是最好的選擇。水運是古代人員物流運輸最便捷經濟的手段,漢江和長江匯流處的這個珍貴位置,向上能進入巴蜀,向下能威脅吳越,向漢江上遊能聯絡漢中關中,是江湖險要之地。

南京以上的長江乾流沿岸找一個中心的話

武漢確實是不二的選擇

(當時南京以下已經仍離海洋很近)

但很可惜,在上古時期,今天湖北中東部地區,尤其是長江沿岸,仍然被泡在水裡,這片巨大的水域就是古文獻中赫赫有名的“雲夢澤”。當然這個古雲夢澤和“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不是一個概念,詩裡的雲夢澤已經是化用,實際說的是洞庭湖。真正的雲夢澤,和今天孝感雲夢的關係還更緊密些。

曾經的雲夢澤與今天的洞庭湖

如果雲夢澤沒有排乾仍是大湖

武漢的處境就不妙了

鄂中沒有利用價值,他們只能退而求其次定都今天的荊州,也就是“郢都”。的確,按照《讀史方輿紀要》的論斷,“湖廣之形勝,重在荊州,夫荊州者,全楚之中也。”但這只是對防禦湖廣而言,楚國後來與秦國交好,並努力向吳越拓展空間,偏東又夾江帶水的武漢無疑更符合其戰略意圖。

楚以西楚為基礎而向東擴張

得以囊括當時七國中最大的國土面積

不過缺點也很明顯,東西聯繫不足,開發也不足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所以當雲夢澤在隨後的秦漢兩代不斷退化,武漢陸地露出水面時,其價值就迅速被發掘,成為了長江中遊的必爭之地。東漢末年,江東的孫氏集團就與荊州集團在武漢附近爆發了兩次大戰。

這是武漢地區第一次以重要身份登上歷史舞台,同時也是武漢第一次出現上規模的城市。

荊州方面的統帥黃祖在今天的漢陽重修了一座卻月城,這也是漢陽月湖的名字來歷,而在兩次江夏大戰之後,孫吳集團獲得了江漢匯流口的控制權,把卻月城廢除,在江東岸修了一座夏口要塞。這座要塞位於今天的武昌蛇山,是武昌的前身。

蜀漢和東吳都曾想以荊州為基地

沿著南陽盆地的老路直搗北方

然而無論是之前還是之後的歷史

這條路大都是北方南下……

這就是武漢的魅力,古代大澤也掩蓋不住它最終成為楚地核心的潛力。

統攝兩湖的天下中樞

南北朝時期,是武漢的快速增長期。由於中原戰亂使中國經濟中心不斷南移,在長江下遊誕生了揚州、蘇州、鎮江等工商業巨鎮,其向長江上遊的商業輸出,主要就集中在武漢地區。水上中心是水流匯聚處漢陽,江灘形成了長達數裡的內河商業區;陸上中心位於今天武昌和鄂州之間,因長期有軍鎮駐扎而吸引了大量行商。

南北向與東西向

誰更能影響湖北

這片區域繁華自從這一時期之後就再也沒有斷過。

如果要為那時候的武漢找一個具象標記的話,那一定是黃鶴樓。有說法認為,在孫權建設夏口城的時候,黃鶴樓就已經作為軍事瞭望台存在了。而此後黃鶴樓雖屢經火災,卻每次都能重建,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到了唐朝才有崔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的名句。

1871年的黃鶴樓

和現在的以及更古早的,都不是同一個東西了

但卻都是同一種文化想象的延續

(圖片來自wikipedia)

黃鶴樓的不斷修繕,說明即使在軍事對抗結束,長江中遊的軍事作用不那麽明顯的時候,武漢也有足夠的造血能力,為建造這種大型設施提供錢糧。

到了北宋,漢陽被皇室欽點為長江茶葉鹽業貿易中心,號稱“平時十萬戶,鴛瓦百賈區”,是長江中遊的天下巨鎮。原有的城市已經不能容納雲集於此的客商,新漢陽城廓也得以翻新。

經過數百年的積累,元代的武漢終於有了足夠的實力與長期佔據行政中心的荊州一較高下。元代把湖廣行省省府設在武昌,也許是出於新生政權清理行政干擾的目的,卻也是武漢地區地理優勢的側面體現。武昌和漢陽,成為了統攝湖廣的天下中樞,影響力直達嶺南和西南。

元的湖廣行省相當遼闊

統治中心設在武昌和漢陽

可見管理之粗糙,以及明顯的北方南下痕跡

同樣也表明從武昌和漢陽統攝整個南方的能力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當然這時候武漢還只有這兩鎮。今天摩登現代的漢口,其實來自明成化年間的一次水災。大雨超出了漢江向長江的泄洪能力,水流從堤岸溢出,在漢陽地區泛濫,並找到了北部的一條新的低窪通道,也就是龜山前的入江口,把原本在漢江北岸的老漢陽一分為二。漢陽跑到了南邊,北邊因為漢江河口獲得了“漢口”的名字。

從此,漢陽和漢口的命運就都被改變了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新生的漢口一直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古代長期保持著農田和荒灘夾雜的狀態。這其實為漢口後來突然興起提供了機會。

晚清列強叩關,戰爭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要求中國開埠,以便向這片龐大的市場傾銷洋貨。沿海城市是第一批目標,緊接著就要沿著長江黃金水道上溯,來到中國中部腹地。在華中,開埠的唯一選擇其實就是武漢。而人口稀少、官府不重視、民間阻力較小的漢口則是武漢三鎮中最好的選擇。

1912年的漢口租界

從左至右:英、俄、法、德、日

(圖片來自wikipedia)

漢口就這樣有了自己的租界。而且和其他地方不同,漢口的租界甚至是由中國官方為洋人設計的。後來張之洞還在漢口修建了張公堤,以穩定漢江下遊的河道,為通商創造條件,更刺激了漢口的發達,為武漢注入了近代化的充沛動力。

1927年的江漢關大樓

(圖片來自wikipedia)

武漢集中了太多優秀的地理和歷史條件,是一塊天賜湖北乃至華中的寶地。

湖北不能沒有武漢

1957年10月16日,一條來自武漢的新聞佔據了《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火車飛馳過長江——千年理想成現實,萬眾歡騰慶通車》。這列從北京開往廣西憑祥的火車,仿佛是武漢迎來新時代的象徵物,轟鳴著跨過了全國第一座長江大橋。

正在架梁的武漢長江大橋

(圖片來自wikipedia)

此前,雖然武漢已經是全國重要的鐵路樞紐,但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是斷開的,必須坐船才能通行,生生變成了內河鐵水聯運。就更別提普通居民了,要在三鎮間移動,常要懷著必死的決心坐上手搖船,風大浪高很可能意味著葬身魚腹。

在有長江大橋之前

兩岸往來是要坐船的

(下為其中一些過江線路)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所以大橋合龍前夕,視察工地的偉人也很高興,大筆一揮讚曰“一橋飛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

經歷了遠古雲夢澤解體、行政中心地位確立、陸路跨越長江的武漢,已經集齊了所有的優勢拚圖,以後再也沒有什麽能夠阻擋這座城市在華中的興起。

現在已經橋梁林立,軌道遍布

(圖中包括一些在建的)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1984年,武漢成為計劃單列市。

1992年,鄧小平南巡途中在武昌站停留了29分鐘,在月台上說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名言。

1994年,武漢升為副省級城市。

1999年,武漢開啟爆發式增長,首位度(第一城市GDP/第二城市GDP)從2陡增到3,真正開始領跑全省。

2008年,湖北GDP突破一兆大關,武漢就貢獻了其中的3960億。

2010年,武漢成為中部中心城市,轉年GDP總量就進入了全國前十。

2018年,武漢GDP將近1.5兆,較改革開放之初增長了335倍,其發展有目共睹。也正是在這一年,武漢被選為全國中心城市,負責帶動整個華中完成中部崛起戰略,讓這座城市再次顯赫地出現在中國人眼前,也讓湖北高光了一把。

開始努力爭取建成一個長江中遊的超級都市

但光環之下,武漢也有自己的隱憂。

長期偏重武昌和漢口的發展,讓武漢內環以裡還有一塊未得到徹底開發的區域——漢陽。可能連武漢人自己都忘了,三鎮裡還有一個沉默的漢陽。這裡是武漢城市歷史的發源地,也曾是武漢米市、茶市的所在地,承載了太多老武漢記憶。

哪怕第一座長江大橋鏈接的是武昌和漢陽

(圖片來自wikipedia@Bighandking)

它的缺位,讓武漢總讓人看到自己工業、硬氣、霸道的一面,少了一些人情味。

其實武漢人自己都說,學在武昌,玩在漢口,住在漢陽。有待開發的漢陽,其實是增強武漢軟實力的一張王牌。這裡有美麗的月湖、有奇峻的龜山、有張之洞的文化遺跡、更有老武漢必須去參拜的歸元禪寺。體味武漢味道,沒有漢陽是不完整的。

鸚鵡大道和晴川大道

定義了漢陽的精華地帶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武漢市政府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根據《武漢總規(2010-2020年)》,漢口定位是金融貿易和商業服務,武昌定位於科教、高新技術、金融商務和行政,而漢陽則要打造會展、文旅、生態等功能。漢陽並非不重要,而是要肩負起展現武漢軟實力、為人們提供體味生活百態的場所的責任。

這時候你一定會明白,為什麽湖北,不能沒有武漢。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製圖:孫綠 / 編輯:汑洛

往期文章

監製:易豔剛 | 責編:劉小草 | 校對:趙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