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影史百佳非英語片,13部華語片上榜

三年前,BBC Culture 曾經做過一次“美國影史最偉大的100部電影”評選,後來又陸續做了“21世紀最佳影片”和“影史最偉大喜劇片”的評選,顯然這些評選都是以美國電影為中心的。

10月29日,BBC Culture 終於將聚光燈從好萊塢移開,邀請209位來自43個不同國家的影評人投票評選出“影史上100部最偉大的非英語電影”,來向世界各地豐富而又多樣的電影創作致敬。

從投票的統計結果上看,209位評論家一共選出100部出自67位導演之手,來自24個國家,使用19種語言的電影。從得票上看,法語電影是最受好評的電影語種,100部入選電影名單中有27部法語電影,另有13部華語電影、11部意大利語電影和11部日語電影。

另外一個統計數據是,女性導演(或女性聯合導演)隻佔導演人數中的4%。而這份榜單上,四分之一的入選電影來自於東亞地區,其中日本11部,中國大陸6部,中國台灣4部,中國香港3部,韓國1部。日本大導演黑澤明的《七武士》無疑受到各國影評人的追捧,但有意思的是,這股潮流僅限於非日本地區,來自日本的六位影評家沒有一個人給黑澤明的電影投票。

文化是不受國界限制的,語言也不會是欣賞偉大作品的障礙。即便電影作為載體不可避免地與其獨特的環境身份和歷史背景聯繫在一起,但電影的表達卻是無邊界的。借此機會,我們可以來聽聽影評家們對這次評選頭25位偉大電影的點評。(文末附完整榜單)

影史上100部最偉大的非英語電影

( 第 25 位 - 第 01 位 )

第25位 《一一》2000年

導演:楊德昌

在楊德昌導演短暫的職業生涯中,能將巨集大的社會政治背景轉化為細絮的微觀敘事,已然是當之無愧的大師。

在楊德昌的鏡頭下,一對年輕夫婦、一個家庭、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個時代,《一一》既是楊德昌的最後的遺作,也是他最偉大的一部作品。

在近三個小時的台北中產家庭寫照中,婚禮和葬禮,世俗的創傷和日常的樂趣,細節上的枝繁葉茂,和氣度上大筆揮灑收放自如。難以想象還有哪位作者導演可以讓人沉浸在小說般的生活敘事中無法自拔,可惜的是,再也沒有機會看到楊德昌的新作了。——David Sims 美國大西洋月刊

第24位《戰艦波將金號》1925年

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

儘管是在90多年前拍攝的電影,但謝爾蓋·愛森斯坦對戰艦波坦金號兵變的戲劇化表現,至今仍是一部技術傑作。

在整部影片中,愛森斯坦試驗了其獨有的蒙太奇理論,刺激觀眾最大程度的情感反應,影片中的一些實驗性鏡頭還是讓人特別難忘:敖德薩階梯、上色的紅旗等,影響了大批後繼電影人。它的電影力量也足以讓其成為電影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趙承永韓國影評人

第23位《聖女貞德蒙難記》1928年

導演:卡爾·西奧多·德萊葉

德萊葉開創性實驗作品《聖女貞德蒙難記》充分展示了電影語言的力量。黑白的無聲電影,它用燈光和黑白對比來講述一個歷史故事,框架裡充滿了戲劇性的象徵和強烈的美。極為強烈的面部特寫下,貞德痛苦扭曲的臉。高角度機位拍攝貞德,低機位拍醜惡的審判者,創造了影史上讓人震撼的場景。——Ana Josefa Silva,智利Bio Bio電台

第22位《潘神的迷宮》2006年

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

憑借《潘神的迷宮》,托羅一躍成為了世界級導演,在各大電影節上嶄露頭角。他以一個創造者讓人驚訝的幻想才華,雖然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現實題材的作品。《潘神的迷宮》中,將一個年輕女孩的眼睛所看到的西班牙內戰的恐怖,用一種魔幻神奇的方式敘述,這就是電影的神奇之處。——Mauricio Reina 哥倫比亞時代報

第21位《一次別離》2011年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每個人都在為分離而爭吵,西敏與丈夫納德爭吵,仆人拉齊耶與家庭爭吵,拉齊耶的丈夫與一切人爭吵。但法哈蒂以最大的冷靜描繪社會分裂,就像西敏和納德的小女兒特米一樣,無論再怎麽焦急,事情總有其特定的發展規律。

每一場爭吵都是我們熟悉的。我們站在哪一邊?我們還能相信誰?在最後一幕中,納德和西敏坐在玻璃隔板的兩邊,不看對方。我們質疑的究竟是他們,還是我們自己的生活。——ElcinYahsi 土耳其Ekranella傳媒

第20位《鏡子》1975年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不僅作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經典影片中是如此,即使在世界影史,《鏡子》也是最作者化的電影之一。一個垂死的詩人,回顧他的生活,是導演的另一個自我。導演的父親,偉大的詩人阿爾謝尼·塔可夫斯基,讀著自己的詩。塔可夫斯基本人也作為小插曲出現在銀幕上。而愛德華·阿爾特米耶夫的音樂和喬治·勒伯格的攝影則為這部夢幻般的傑作做出了巨大貢獻。——Kirill Razlogov 俄羅斯影評人協會

第19位《阿爾及爾之戰》1966年

導演:吉洛·彭泰科沃

第一次看完《阿爾及爾之戰》後,徹夜難眠。這部電影的煽動之處便在於此,它對殖民佔領和反殖民起義暴力的再現讓人驚歎。CC重新發行的修複版不僅恢復了電影的完整長度,而且從第一幀到最後一幀都充分重現影片中的美感、憤怒和痛苦的魅力,這在任何一部以任何語言出現的電影中都是很難找到的。更重要的是,這部影片與1966年同樣具有現實意義。革命性的電影,也是關於革命的最偉大的電影之一。——Ian-Malcolm Rijsdijk 南非開普敦大學

第18位《悲情城市》1989年

導演:侯孝賢

20世紀40年代中期的台灣,當國民黨政府從日本殖民統治下接管了台灣,侯孝賢的悲情城市似乎正是林家悲情的編年史。但侯孝賢以林氏家族的命運,將台灣這段歷史的哀傷置於聚光燈下。

林氏四兄弟所經歷看似平淡無奇的事件,正是台灣民眾在二二八事變時的痛苦與掙扎。在台灣戒嚴結束後僅僅兩年,侯孝賢的電影就上映了,迫使人們重新審視這段時期。這部影片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金獅獎,也是第一部獲得金獅獎的台灣影片。——Vivienne Chow 香港影評人

第17位《阿基爾,上帝的憤怒》1972年

導演:沃納·赫爾佐格

在阿基爾的角色中,上帝因憤怒陷入瘋狂,他們注定要在雨林中找到傳說的財富。觀眾也屈服於某種從一開始就出現的抑製的堅持,當目光跟隨一群征服者沿著狹窄的、薄霧覆蓋的山路走下去,赫爾佐格準紀錄片式的拍攝和金斯基的表演與空靈的音效融合在一起,所有人都被帶至異境。直到阿基爾只剩最後一人時,世界正天旋地轉,赫爾佐格的相機也隨之轉動。——Scott Collura 美國IGN

第16位《大都會》1927年

導演:弗裡茨·朗

偉大的科幻小說其實都是描繪現實困境,而非未來。弗裡茨·朗和他的妻子,把大都會描繪成魏瑪共和國最後的華麗與混亂。這不是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的預測,而是對時代的反映。但是,弗裡茨冷靜的視角和巨集大的遠見,創造了這個前所未有的世界。而我們,仍是被困在這個世界裡的囚徒。幾乎所有後來的科幻電影都受到這部影片的影響,但從來沒有人像《大都會》那樣,製造出如此性感、充滿活力的機器人。——Kiichiro Yanashita 日本影評人

第15位《大地之歌》1955年

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

雷伊的《大地之歌》剛開始公映,就在印度備受批評,說他販賣所謂的印度式“貧窮”奇觀。但事實上,貧窮只是雷伊以最純粹的形式,投射出印度農村,具體說應該是孟加拉人的日常歡樂和悲傷。

影片以最寫實的風格捕捉了這些人物的生活,沒有任何戲劇性誇張。誰能忘記當哈裡回到久違的家中,發現女兒已死時的心碎,又或是阿普和杜爾加跑到花叢中去看一看火車時的喜悅?毫無疑問,雷伊為世界帶來一部經典,並永遠改變了印度電影的面貌。——Utpal Borpujari印度影評人

第14位《讓娜·迪爾曼》1975年

導演:香特爾·阿克曼

阿克曼說,“我並無其他意圖,只想講講讓娜·迪爾曼在每周二下午5點和每周四下午6點之間發生的事情。”為了向母親致敬,阿克曼許多電影中都出現一種隱忍的力量。讓娜可以是任何匿名的單身母親,購買雜貨、準備飯菜。

但秘密賣淫不僅是使其成為更加複雜的形象,而是通過阿克曼的憐憫與刻畫,我們開始注意那些被社會邊緣化或鏡頭從未注意過的女性日常生活。時至幾十年後的今天,它的宣泄仍能產生共鳴。——Tim Gleeson,美國環球銀幕

第13位《M就是凶手》1931年

導演:弗裡茨·朗

在電影中的連環殺手揭開謎底之前,把他們置於驚悚片的中心是一件激進的事情。1931年的《M就是凶手》,就是第一部這樣做的電影,他發明了犯罪癡迷的語法:翻閱檔案,加緊追捕,扭曲的欲望。影片將凶手的病態看成社會集體症狀。肮髒醜陋的社會,在弗裡茨的批評下,正視我們看到的現實。——Joshua Rothkopf 美國 TimeOut雜誌

第12位《霸王別姬 》1993年

導演:陳凱歌

陳凱歌的《霸王別姬》講述了兩位京劇演員命運在時代洪流下的起起伏伏。但它實際上是關於時間的流逝,關於光榮與衰敗,關於執著的愛與恨。這是一部華麗的史詩,帶領觀眾走過中國52年動蕩歷史,從1925到1977年,人物被軍閥、日本侵略者、共產黨人和文化大革命踢來踢去。演員們貢獻了中國電影史上最好的表演,影片是1993年坎城金棕櫚獎的聯合獲獎者。——黃海坤中國《看電影》雜誌

第11位 《筋疲力盡》1960年

導演:讓-呂克·戈達爾

戈達爾在其處女作中的實驗影像,被無數後繼者反覆地引用:跳轉、即興劇本、循環對話、隨性的配樂、自然主義攝影、隨心所欲的表演。正如蘇珊·桑塔格在1968年所說的那樣,戈達爾並沒有故意摧毀舊的電影體系,但他確實重塑了電影。

通過《筋疲力盡》,他展示了電影可以做什麽和可以成為什麽的無限可能。在接下來的58年裡,他一直實踐著這樣的理念。憤世嫉俗卻夢幻無比,天真與暴力,清晰與神秘,頑皮與憂鬱。戈達爾想成為霍華德·霍克斯,卻成了電影界的詹姆士·喬伊斯。——Joseph Fahim 埃及自由撰稿人

第10位《甜蜜的生活》1960年

導演:費德裡科·費裡尼

影片《甜蜜生活》毫無疑問是費裡尼導演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概括了一個歷史時代的意大利經濟奇跡,它在性別和性方面都極具挑戰性,著眼於意大利的身份認同和英美文化夾縫中的羅馬神話。馬塞羅在威尼托被列入影史的漫步,在導演、攝影師、模特和藝術家之間周旋,從一個女人那兒跑到另一個女人那兒,最後發現“甜蜜的生活”其實並不甜蜜。——Vito Zagarrio 意大利羅馬大學

第09位《花樣年華》2000年

導演:王家衛

孤獨和渴望彌漫在影片的夢幻氣氛中,愛欲彌漫,色彩斑斕。《花樣年華》打破所有電影愛情故事的慣例,人物幾乎沒有肢體接觸,隻保留內心深處的一小片窺視。充滿質感和官能感受,攝影機全神貫注地捕捉著細微的動作:麻將的拍擊、織物的彎曲、指間的優雅,全部都充滿了綺麗而浪漫的欲念流動。——Justin Smith 加拿大自由撰稿人

第08位《四百擊》1959年

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

電影在1959年推出時,就被譽為法國新浪潮的開端,通過男孩安托萬的眼睛,帶著痛苦和驚奇的目光看世界。松散的鏡頭運動打開了禁閉的太空,當電影推向爆發時,《四百擊》就成了在泥濘海灘上自由奔跑的頌歌。

特呂弗這部半自傳體式電影是對青春精神的最生動、最新鮮和最真實的描述。雖然安托萬這個角色是14歲的讓-皮埃爾·萊奧德成為“新浪潮”的代言人,然而他的第一部電影仍然是其最好的那部。——Yael Shuv 以色列 TimeOut雜誌

第07位《八部半》1963年

導演:費德裡科·費裡尼

夢幻,奢侈和不可再得的前衛,費裡尼的《八部半》。當片中的導演被嘮叨的製片人、咄咄逼人的記者和生活中的女人騷擾,逃離現實和過去的白日夢。通過想象力去找到回歸藝術的路線。當“導演”決定退出這個拍攝,聲稱他已經“失去了他的電影”。正當要告訴製片人這決定之際,忽然意識到仍然還有一個故事想要講:一個電影製作人的旅程,失而復得的過程。——Fernanda Solorzano 墨西哥Letras Libres雜誌

第06位《假面》1966年

導演:英格瑪·伯格曼

兩種身份,兩個人,在英格瑪·伯格曼的鏡頭中斷裂、融合,作品充滿了強烈的現代主義挑釁和形式主義光芒。與伯格曼的其他電影相比,《假面》的感覺更接近於冷靜的解剖:對女性意識的切片研究,就像冰冷的治療過程一樣進行。當兩個女性在海邊的房子裡互相爭吵試探時,二人之間的空氣,似乎連每一處秘密角落都充滿了靜電般的刺激。——TimRobey英國每日電訊報

第05位《遊戲規則》1939年

導演:讓·雷諾阿

羅伯特·奧特曼曾經形容:“我從《遊戲規則》中學到了遊戲規則。”在拍攝過程中,雷諾阿讓他的演員即興發揮,非線性敘事和長鏡頭間的二分法給這部電影帶來了仿紀錄片的感覺。隨著劇情引向悲劇,“大狩獵”的殘忍,偷情男女的群戲,以聖·薩恩斯的基調詩為背景,預示著電影最終的“不幸”,也為即將毀滅的時代敲響了喪鍾。——Ali Arikan,土耳其DIPNOT電視台

第04位《羅生門》1950年

導演:黑澤明

羅生門的特別之處在於看不見的“真相”。三個人躲在一扇舊城門的廢墟裡避雨閑談,同一樁謀殺,四種不同的描述,相互矛盾卻又似乎尋得見蛛絲馬跡。黑澤明通過竊賊的衝動、武士的殘忍、妻子的狡詐和巫女的假意,揭示出人性的複雜性。每個人都陷入了一種不可掙脫的困境。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成為古往今來的傑作,是因為人性的反覆無常。—— Adriana Fernández 墨西哥改革報

第03位《東京物語》1953年

導演:小津安二郎

1953年,小津拍攝了一部電影,講述了一對老年夫婦前往東京,看望他們子女的故事。一開始,日本人認為這部電影對國外觀眾來說太日本化了,儘管影片的原著是一部美國小說。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世界各地的評論家都開始關注這部影片,並公認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傑作,其情感積累速度之慢,以至於深入骨髓而不自知。小津以獨特的低角度和靜態拍攝呈現處,不僅是日本,乃至全球都絕無僅有的電影的力量。——Alissa Wilkinson 美國Vox影評人

第02位《偷自行車的人》1948年

導演:維托裡奧·德·西卡

無論你是誰,從哪裡來,說什麽語言,都會被影片的結尾所深深打動。影片圍繞二戰後意大利一對父子,尋找一輛失竊的自行車,向觀眾展示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理念和創新。從那時起,它就向所有人表明,溫柔和真誠克服了所有障礙。這也是為什麽它影響著幾乎所有電影製作人的原因之一。即使過去70年,這部傑作仍然影響著每個國家、每位父母、每個個體。——Orr Sigoli 以色列自由作家

第01位《七武士》1954年

導演:黑澤明

黑白的光彩照人,攝影機像迷離的眼睛,在充沛的靈感驅動下用遠攝鏡頭,把我們帶入了衝突的核心。使用行動作為性格探索:衝突、使用武器,失去與渴望……這是黑澤明卷起的風暴,史詩般的對抗如交響樂一般。影片《七武士》不僅創造了全新的動作電影方式,而且還創造了一個完整的子類型:不可能的英雄與不可能的人物,為靈魂而戰。——Ana Maria Bahiana 巴西 UOL

影史上100部最偉大的非英語電影

完 整 片 單

100. 霧中風景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1988)

99. 灰燼與鑽石 (安傑伊·瓦伊達, 1958)

98. 陽光燦爛的日子 (薑文, 1994)

97. 櫻桃的滋味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1997)

96. 浩劫 (克洛德·朗茲曼, 1985)

95. 浮雲(成瀨巳喜男, 1955)

94.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1987)

93. 大紅燈籠高高掛 (張藝謀, 1991)

92. 婚姻生活 (英格瑪·伯格曼, 1973)

91. 男人的爭鬥 (朱爾斯·達辛, 1955)

90. 廣島之戀 (阿倫·雷乃, 1959)

89. 野草莓 (英格瑪·伯格曼, 1957)

88. 殘菊物語 (溝口健二, 1939)

87. 卡比利亞之夜 (費德裡科·費裡尼,1957)

86. 堤 (克里斯·馬克, 1962)

85. 風燭淚 (維托裡奧·德·西卡,1952)

84. 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 (路易斯·布努埃爾,1972)

83. 大路 (費德裡科·費裡尼, 1954)

82. 天使愛美麗 (Amélie, 2001)

81. 塞琳和朱莉出航記 (雅克·裡維特, 1974)

80. 被遺忘的人們 (路易斯·布努埃爾,1950)

79. 亂 (黑澤明, 1985)

78. 臥虎藏龍 (李安, 2000)

77. 同流者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1970)

76. 你媽媽也一樣 (阿方索·卡隆, 2001)

75. 白日美人 (路易斯·布努埃爾, 1967)

74. 狂人皮埃羅 (讓-呂克·戈達爾, 1965)

73. 持攝影機的人 (吉加·維爾托夫, 1929)

72. 生之欲 (黑澤明, 1952)

71. 春光乍泄 (王家衛, 1997)

70. 蝕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1962)

69. 愛 (邁克爾·哈內克, 2012)

68. 雨月物語 (溝口健二, 1953)

67. 泯滅天使 (路易斯·布努埃爾,1962)

66. 恐懼吞噬靈魂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1973)

65. 詞語 (卡爾·西奧多·德萊葉,1955)

64. 藍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1993)

63. 小城之春 (費穆, 1948)

62. 土狼之旅 (迪吉布利爾·迪奧普·曼貝, 1973)

61. 山椒大夫 (溝口健二, 1954)

60. 蔑視 (讓-呂克·戈達爾, 1963)

59. 自己去看 (依萊姆·克裡莫夫,1985)

58. 伯爵夫人的耳環 (馬克斯·奧菲爾斯,1953)

57. 飛向太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72)

56. 重慶森林 (王家衛, 1994)

55. 祖與佔 (弗朗索瓦·特呂弗,1962)

54. 飲食男女 (李安, 1994)

53. 晚春 (小津安二郎, 1949)

52. 驢子巴薩特 (羅伯特·布列松, 1966)

51. 瑟堡的雨傘 (雅克·德米, 1964)

50. 亞特蘭大號 (讓·維果, 1934)

49. 潛行者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79)

48. 維莉蒂安娜 (路易斯·布努埃爾,1961)

47. 四月三周兩天 (克里斯蒂安·蒙吉,2007)

46. 天堂的孩子 (馬塞爾·卡爾內, 1945)

45. 奇遇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1960)

44. 五至七時的克萊奧 (阿涅斯·瓦爾達, 1962)

43. 軍中禁戀 (克萊爾·德尼, 1999)

42. 上帝之城 (卡迪亞·蘭德 / 費爾南多·梅裡爾斯,2002)

41. 活著 (張藝謀, 1994)

40. 安德烈·盧布廖夫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66)

39. 特寫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1990)

38.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楊德昌, 1991)

37. 千與千尋 (宮崎駿, 2001)

36. 大幻影 (讓·雷諾阿, 1937)

35. 豹 (盧基諾·維斯康蒂,1963)

34. 柏林蒼穹下 (維姆·文德斯, 1987)

33. 玩樂時間 (雅克·塔蒂, 1967)

32. 關於我母親的一切 (佩德羅·阿莫多瓦,1999)

31. 竊聽風暴 (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2006)

30. 第七封印 (英格瑪·伯格曼, 1957)

29. 老男孩 (樸讚鬱, 2003)

28. 芬妮與亞歷山大 (英格瑪·伯格曼, 1982)

27. 蜂巢幽靈 (維克多·艾裡斯, 1973)

26. 天堂電影院 (朱塞佩·托納多雷,1988)

25. 一一 (楊德昌, 2000)

24.戰艦波將金號 (謝爾蓋·愛森斯坦,1925)

23. 聖女貞德蒙難記 (卡爾·西奧多·德萊葉,1928)

22. 潘神的迷宮 (吉爾莫·德爾·托羅, 2006)

21. 一次別離 (阿斯哈·法哈蒂, 2011)

20. 鏡子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74)

19. 阿爾及爾之戰 (吉洛·彭泰科沃, 1966)

18. 悲情城市 (侯孝賢, 1989)

17. 阿基爾,上帝的憤怒 (沃納·赫爾佐格, 1972)

16. 大都會 (弗裡茨·朗, 1927)

15. 大地之歌 (薩蒂亞吉特·雷伊, 1955)

14. 讓娜·迪爾曼 (香特爾·阿克曼, 1975)

13. M就是凶手 (弗裡茨·朗, 1931)

12. 霸王別姬 (陳凱歌, 1993)

11. 筋疲力盡 (讓-呂克·戈達爾, 1960)

10. 甜蜜的生活 (費德裡科·費裡尼, 1960)

09. 花樣年華 (王家衛, 2000)

08. 四百擊 (弗朗索瓦·特呂弗,1959)

07. 八部半 (費德裡科·費裡尼,1963)

06. 假面 (英格瑪·伯格曼, 1966)

05. 遊戲規則 (讓·雷諾阿, 1939)

04. 羅生門 (黑澤明, 1950)

03. 東京物語 (小津安二郎, 1953)

02. 偷自行車的人 (維托裡奧·德·西卡,1948)

01. 七武士 (黑澤明, 1954)

感謝各位熱愛電影的朋友看到最後,BBC Culture的最後那段話很讓人感動,列出這個榜單不是為了定義什麽,而是為了激起更多的爭議和討論,因為這樣,我們才可以發現更多、補充更多的優秀電影!

作者| BBC Culture;譯者| 小飛俠

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編輯| 看死君

導 演 徽 章 套 裝

看 電 影 看 到 死 微 店85 折

套裝伯格曼、費裡尼、塔可夫斯基、黑澤明、安東尼奧尼、庫布裡克、希區柯克、基耶斯洛夫斯基、阿巴斯

這款導演徽章共計9枚,主題為大師級電影導演。

徽章材質為馬口鐵+安全別針,噴繪工藝,磨砂覆膜(耐磨)。

徽章尺寸為直徑5.8cm,可以別在包包或衣服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