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新型導彈將“威脅”中俄隱身戰機?美媒把問題想得太簡單

近日,美國媒體對一款美國新近推出的新型導彈予以高度關注。這款遠程空空導彈名為AIM-260,是一型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計劃未來裝備美軍戰機。該導彈據稱射程較遠,具有較強的抗電子干擾能力和自動搜索目標能力。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發布的專題文章甚至認為,該導彈能“追蹤”和“威脅”中俄研發的新型隱身戰機,並在技術上超越別國同類裝備,從而使美國空軍擁有巨大戰力優勢。

那麽,這款被美媒熱捧的導彈究竟“本領”如何呢?由於該導彈目前還處於研發階段,美軍方對其具體性能指標緘口不言。不過,對前者抱有熱切期待的美國媒體也透露出一些端倪。據美國《航空周刊》網站和《空軍時報》網站採訪的業界專家推測,AIM-260導彈的射程可能達160公里,具有超遠程空空導彈的技術特徵,可以先敵打擊對方戰機和空中指揮-預警平台。在電子對抗和目標製導能力方面,美媒透露,該導彈或具有雷達和紅外成像2種導引頭,使其即使在末端近程遭遇電子干擾時,依然能夠自動摧毀預定目標。同時,其可能裝備的雙向數據鏈,則可使其具有從載機以外平台獲得製導觀瞄信息,實現所謂“A照B打”的能力。綜合上述指標,美媒認為,新型遠程空空導彈將使美空軍在對抗中俄隱身戰機時“取得先機”。

如果從上述公開消息來看,作為一款射程超越多數現役空空導彈的武器,AIM-260導彈的確具有一定的“劃時代”意義,表明美國空軍構想多年的超遠距離空戰概念將得以付諸實踐。但若僅以單一兵器的指標優勢,就認定該導彈會成為“威脅”別國隱身戰機的“獨門利器”,則未免有陷入“鬥獸棋”遊戲思維誤區(指簡單地按照力量強弱決定勝負)之嫌。

眾所周知,現代空戰是多種兵器與作戰支援系統集成協同的體系化作戰。固然單一兵器的技術發展能夠增強體系作戰效能,但空談導彈性能,而不關注支援系統的能力和體系對抗的實際需求,則很難形成對先進武器效能和運用方式的準確認知。

美媒談及AIM-260導彈作戰效能時,隻強調前者的射程和電子性能指標,並由此認定其與別國隱身戰機進行遠距離空中對抗時優勢明顯。這一看法雖有些道理,卻忽視了戰機航電設備的作用與局限性。在以電磁隱身為核心能力的5代戰機對抗中,盡量在較遠距離上先敵發現對方隱身戰機,並對其實施持續追蹤是克敵製勝的不二法門。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雖然各國都致力於研製反隱身雷達,要想在150公里以外的距離先敵發現對方戰機行蹤,眼下仍是一個技術上“無解”的課題。如果美軍戰機無法突破反隱身雷達偵測“瓶頸”,又何談遠程空空導彈發揮作用呢?

另外,遠程空空導彈給美戰機帶來的打擊範圍上的優勢,也是以降低導彈攜帶量為“代價”的。遠程空空導彈的尺寸和體積,通常都會比現役中距彈和近程彈增量不少。雖然美專家稱AIM-260研發項目會努力控制導彈“塊頭”,但基於射程要求,其彈體長度、發動機體積乃至戰鬥部的“減量”空間都十分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單架戰機或最多只能攜帶4枚遠程導彈,如果想掛載其他武器,則攜彈量還要進一步減少。而載彈量減少,無疑會使美軍戰機的打擊能力和持續作戰效能隨之降低。

按照美國軍方預想,未來美軍戰機將與大國對手在“高度競爭環境”下展開空中對抗,“減量帶彈”的美軍戰機面臨的挑戰只會有增無減。除對抗敵方隱身戰機外,美軍戰機還面臨著對手先進防空系統、巡航導彈和集群無人機系統等新質作戰元素的嚴峻挑戰。尤其是單機成本相對低廉、數量龐大又機動靈活的無人機,或成為與有人駕駛戰機同樣重要的空中目標。如果美軍戰機能夠在150公里距離外預先偵測到對方的隱身戰機和無人機混編機群,該如何判定哪架飛機為高價值目標,如何辨識對方可能用作“誘餌”的欺敵目標(很可能由無人機扮演這一角色),又如何最大限度發揮有限數量的遠程導彈效能?這一系列難題都需要美軍設法破解。

此外,遠距離空戰還存在若乾限制戰鬥力發揮的因素,同樣不可小覷。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近期發布的一則評估報告就認為,遠距離空戰受到諸多自然和裝備性能因素的製約。在偵測感知遠距離空中威脅的過程中,地形、地球曲率和天氣條件都會影響偵測效果,較長的監視和信息傳輸距離也將增大對方實施干擾和欺敵行動的機會,並可能暴露己方指揮-預警系統的脆弱性。同時,在交戰距離顯著增加的情況下,飛行速度為3至6馬赫的空空導彈可能需要幾分鐘時間才能命中對方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導彈如何持續追蹤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對方隱身戰機、如何避免自身被干擾或攔截,也都是美軍要審慎考慮的問題。

綜上所述,雖然AIM-260的確是一種性能優越的空戰兵器,但若就此斷言其能夠“威脅”別國隱身戰機,恐怕是把形態複雜而瞬息萬變的現代戰爭想得太簡單了。(文/馬騏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