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家寶藏:“樣式雷”燙樣,傳奇世家創造的建築傳奇

在清代,出現了一個雷姓家族。前後200多年,7代人都是中國最高級的建築設計師,先後在樣式房主持皇家建築設計,被世人譽為“樣式雷”。

中國六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均打上了“樣式雷”的烙印:圓明園、故宮、北海、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這些耳熟能詳的建築燙樣都是出自樣式雷家族之手。

1683年,清朝重修三大殿。康熙非常重視,有一次親自來查看進程。

可是當工程舉起大梁的時候,卻被卯榫卡住了。康熙很不開心。所有人又害怕又不知道怎麽辦。這時,一個南方工匠,爬上大梁,用鐵斧狠狠的錘了幾下。大梁歸位。康熙大喜,於是立馬賜了名號,便有了今日的樣式雷。

“樣式雷”的名下,是一個極其龐雜的建築體系。大到皇帝的宮殿、京城的城門,小到房間裡的一扇屏風、堂前的一塊石碑,都符合“樣式雷”的種種規矩,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技藝的高超與嚴謹。

樣式房一直以來的主管都是姓雷的,多少有點世襲的意味,但老雷家作為皇家建築家族,從平凡到顯赫,靠的就是精湛的手藝和智慧。“燙樣”,便是樣式雷最大的貢獻。

建築施工前,大多只要一張圖紙就能敲定,然而大清事無巨細,為了方便和不懂建築的王公貴族這些甲方溝通,燙樣以紙板、秫秸和木頭作為主要原料,用簇刀、剪子、毛筆、臘板、小型烙鐵製作成形,因製作過程中需要熨燙而得名。

其實,燙樣就是建築的微縮景觀,建築的每個部分都可以自由拆卸、組裝,製作十分精細。

“樣式雷”的燙樣作品具有層疊性和靈活性,結構之間互不影響,各個建築細節有所聯繫又各自獨立,其屋瓦、廊柱、門窗甚至內部陳設的桌椅、幾案、床榻等每一個小部件都是活動的,每一塊小板子都能移動,從裡到外將建築結構和形態表現得十分明確,一目了然。

也正是多虧這些燙樣的留存,我們還能夠看到被八國聯軍焚毀的圓明園的舊貌。

圓明園,修了“樣式雷”祖輩幾代人,150多年。

整個圓明園被樣式雷設計得非常的驚奇。比如他的整體構圖:西北是山脈,東南是水流,是中國地勢起伏的縮小版。

據說“哪怕西北的一個假山,也是西北昆侖山的象徵。”

從外到內,小至外簷內簷、山石樹木都一一呈現在小小的紙板上,這和您在房地產大廳看到的小區模型還不一樣,這些宮廷建築模型是可以層層拆解的,不僅美觀,更是精致。

“樣式雷”的燙樣十分精細逼真,在製作過程中,需要用到不同的材料。如燙樣中牆體的製作,先要在高麗紙(具有質地堅硬、光潔的特點)的一面刷上水,另一面塗膠,一層層與元書紙、麻呈紙粘合到一起曬乾,製成一種較硬的紙板,紙板厚度可根據需要增減。

然後依據形狀、式樣和大小進行裁剪,並塗繪上顏色、圖案。一些型體較大的燙樣的牆體則需使用木板製作,以增加強度。

“樣式雷”製作燙樣時,不僅用料精細,製作過程更是十分嚴謹,需要經過鋸截、培塑、裱糊、瀝粉、彩畫多個步驟。

無論按照什麽比例製作,“樣式雷”都會一絲不苟地在燙樣中貼上黃色標簽,在標簽上注明建築的名稱、各個部位的尺寸以及施工方法的說明,無一不記述得詳細清楚。

無論大到台基、柱枋,還是小到桌椅、屏風,都形象逼真、精細無比。

另外,不僅建造新的工程需要製作燙樣,修繕工程也要做出燙樣,並在燙樣中將建築殘損狀況、需要維修的部位和做法進行說明,在故宮博物院現今留存的“樣式雷”燙樣中可以看到“夾隴捉節,刷漿見新”“簷頭糟朽,挑換椽望”等標簽內容。

隨著封建王朝的沒落,“樣式雷”在第八代傳人雷獻彩之後也就開始沒落了。

辛亥革命後,皇家建築設計的工作不複從前。雷獻彩也沒能留下子嗣。他在經歷著失業的痛苦時,還要忍受無人後繼香火的悲哀,雙重打擊使得這位末代“樣式雷”鬱鬱而終。

他們是末代王朝的末代匠人。直至今日,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

故宮收藏的81件燙樣,由於在當時主要是為呈給皇帝審閱而製作,因而形象逼真,數據準確,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更是了解清代建築和設計程式的重要資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