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質疑將權力“變現”,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組長被查,而這只是個開頭

很多人開始懷疑陳建新“偏袒”自己作文輔導書的使用者,有借自己閱卷組長的特殊權力進行“變現”的嫌疑。

|作者:阿曄

|編審:蘇蘇

在被舉報後的第5天,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組長陳建新被處理了。

8月13日,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發布通報稱:陳建新老師在評卷結束後未經允許擅自洩露考生作文答卷及評卷細節,嚴重違反了評卷工作紀律。經研究決定,停止其參加國家教育考試工作(含高考評卷等)。

而這場輿論風暴的導火索,是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高考滿分作文。

剛開始,公眾爭論的焦點是“這篇晦澀難懂的作文究竟配不配得上滿分”。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信息得以披露,大家的注意力逐漸轉移到了盛讚該作文的陳建新身上。

他連續20年擔任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組長,與此同時還不忘出書、賣課、搞講座,被質疑是“既當教練員又當裁判員”。

武漢退休媒體人李未熟實名舉報陳建新後表示,“(他)似乎將高考作文變成了生意,這不應該。”

力挺《生活在樹上》惹爭議

8月2日,浙江教學月刊社的微信公眾號率先刊發了《生活在樹上》,並配發陳建新對該作文的點評——

“在我幾十年的高考作文閱卷生涯中,這是一篇極少能碰到的考場作文。它的文字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深刻與穩當俱備。”

“把此文打成滿分,不僅是給予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數,也是展現浙江高三學生的作文水準。”

但很多人並不認同陳建新對該文的盛讚。

知名作家馬伯庸直言此文“辭不配位”。北大歷史系教授陸楊指出該文有不少“曲解式的引用”,而且“從頭到尾處處都是語義含混、邏輯不通的句子”。

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在微博上發文表示,此文“語言晦澀,有些句子不通,像拙劣的翻譯,在有意顯示‘理論性’”,並強調“寫作教學不要輕易把滿分作文當做范文”。

事實上,就連陳建新在點評這篇作文時也在末尾加了句:文字的表達如此學術化,不是一般高中生能做到的,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而這成了陳建新身上第一個被質疑的點。

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語文出版社前社長王旭明忍不住直接懟道:“既然認為晦澀,也不希望其他學生效仿,卻給了滿分(還)高調公開,其導向不是再清楚不過了嗎?!”

陳建新被質疑的第二個點,源自他透露的一個評分細節:第一位閱卷老師隻給了《生活在樹上》39分,但後面兩位都給了55分。

那最終怎麽變成滿分作文了呢?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曾多次參與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的浙大人文學院老師張浩(化名)介紹,陳建新擔任作文閱卷組組長,也就是審核組組長,而審核組的話語權較重——

樣卷修改和評分細則都是由陳建新帶領大家經過討論確定的;在所有評卷結束後,審核組將高分作文進行比較討論後,最終決定給予這篇作文滿分,而這個過程閱卷的中學老師不參與。

對此,王旭明的表態依舊犀利:“其實,第一位老師給了39分是對的,只可惜這回真理的確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卻被多數人和權力否定了。”

至此,人們開始好奇,力挺《生活在樹上》的陳建新到底是何方神聖?

既是裁判員,為何還當教練員

浙大人文學院的老師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陳建新幾年前已從浙大退休。

不過,如今在浙大官網上仍能查到他的基本信息:陳建新,生於1954年11月,浙大人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寫作學的研究和教學。

除此之外,他的頭銜還有不少:

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寫作學會理事

浙江省現代文學學會副會長

浙江省魯迅研究會常務理事

浙江省寫作學會副會長

浙江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副秘書長

浙江文學院特約研究員

但外界最關注的並非這些,而是陳建新“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組長”的身份——這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崗位,在制定高考作文評分細則以及評分存在爭議時,有著一錘定音的大權,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

陳建新已從事此工作20年。按常理來講,他應該低調行事、盡量避嫌,以免給人留下“鑽空子”的機會,進而保障考試公平。但他偏偏以此為招牌,四處招搖。

他主編了多本高考作文輔導書,目前各平台有售。如2019年付印的《高考作文實戰實訓》,售價59元,行銷點就是“閱卷專家領銜打造”;再比如2016年出版的《修訂論述類文章精選精評》,定價30元;兩本書均附有高考滿分作文范文及點評。

他緊跟潮流開設付費網課。其主講的“高考作文密訓課”曾在多個平台上線,費用在159元至199元不等。

網課宣傳頁信息顯示,課程共18節,內容包括高考作文閱卷及高分要點、審題、立意、論述文寫作突破口、詞句使用等方面。

他還在各地中學開展高考作文寫作的指導講座。澎湃新聞評論稱,“各種講座是否收費並不重要,因為即便是公益講座,也是有助於賣書的。”

據《南方周末》報導,陳建新曾多次在講座中提到要切忌套話作文,並將屈原、陶淵明、蘇軾稱為套話作文中的“三巨頭”。這個意見後來下傳至省內各學校,浙江考生高考作文中引用的名人便逐漸從古代轉向現代、從國內轉向國外。

8月8日,退休媒體人李未熟向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實名舉報陳建新,直指他“既做教練員又當裁判員”。

李未熟提出的另一點質疑是,在陳建新主編的《高考作文實戰實訓》中,有一篇題目為《書寫我的生活》的往屆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與其在結構、用典、遣詞造句上高度相似。

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開始懷疑陳建新“偏袒”自己作文輔導書的使用者,有借自己閱卷組長的特殊權力進行“變現”的嫌疑,甚至有比較激進的質疑者提出“陰謀論”稱,涉事滿分作文中的冷僻字詞是考生在和閱卷人打“暗號”。

不過,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已經澄清:今年語文評卷組高考作文的成績評定過程符合評卷工作規範。

“處理”陳建新不是事件終點

今年的評卷過程沒問題,不代表陳建新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他擅自洩露答卷,已被“去職”,不能再參與高考評卷,身上惹爭議的其他相關問題,有關部門也在調查核實中。

而他被追責只是“善後”的第一步,更為關鍵的是,由他引發的一些追問亟待論證與解決。

首先,陳建新為何能連續20年擔任作文閱卷組長?對這樣的關鍵崗位,是否應該推行輪崗制度?

對此,王旭明表示,應該通過制度設計予以調整,保證3至5年左右更換,確保新鮮血液的補充、人員的正常流動以及閱卷質量。

其次,怎樣才能避免閱卷者“既當教練員又當裁判員”?是否應該明文要求閱卷者“避嫌”,履職期間不得有出書、賣課這類商業行為?

新華社報導稱,所有參與高考命題者都需要簽署保密協議,“三年之內,命題人不許以參與高考命題的名義進行商業宣傳,不能用於學校和培訓機構的招生廣告。”

但與高考命題者不同,目前對高考閱卷人的管理則相對沒有太高的機密要求。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接受採訪時表示,高考閱卷人出去做講座、出一些相關的書籍是否違規,還需要各省相關部門回答、決定。

王旭明則認為,閱卷者應當遵循和命題者同樣的規定,如果沒有這樣的規定應當補充。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一語中的,稱“此次引發爭議的問題,從深層次來說,反映的是當下招生考試程序設計還不夠規範、專業”。

高考關乎人才選拔,關乎千家萬戶利益。雖然“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在高考作文的評審中,還是應該盡可能完善程序,避免標準模糊和過多的偶然因素。

公眾正等待著陳建新的調查結果,更期待這次討論最終能推動高考的評分程序和標準更加規範。

正如昨天深夜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所說:壓縮權力變現空間,讓每個環節都經得起檢視,讓教育公平的陽光照進公眾心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