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備付金集中存管,將如何影響第三方支付機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630之後,第三方支付斷直連的熱度暫告一段落,備付金集中存管進程開始加速。近日,央行發布《關於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確定了114的備付金集中交存目標——於2019年1月14日實現備付金的100%集中交存,並制定了未來幾個月逐步提高交存比例的過渡期安排。

在支付行業,客戶備付金不僅僅是直連模式的基礎,也是支付機構重要的收入來源,備付金集中存管,於行業各方而言,有著殊為重要的影響,某種意義上甚至不亞於斷直連。

備付金集中存管的必要性

2013年6月發布的《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下稱《2013年存管辦法》),將備付金界定為“支付機構為辦理客戶委託的支付業務而實際收到的預收待付貨幣資金”。作為支付過程中的沉澱資金或在途資金,從所有權上看,備付金屬於客戶;從控制權和利息受益權上看,備付金則歸屬於支付機構。

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容易誘發道德風險——即備付金挪用甚至卷款跑路風險,產生了資金存管的必要。

在《2013年存管辦法》中,監管就已經明確了備付金存管的要求,明確指出“客戶備付金必須全額繳存至支付機構在備付金銀行開立的備付金專用存款账戶”,且“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擅自挪用、佔用、借用客戶備付金,不得擅自以客戶備付金為他人提供擔保”。隻不過,在第三方支付直連銀行的背景下,監管尊重了備付金分散存管的行業現狀,允許支付機構分別在備付金存管銀行和備付金合作銀行開立存管账戶、收付账戶和匯繳账戶等三類账戶。

不同账戶的跨行收付權限不同,但三類账戶的疊加使用,已經足夠為直連模式的持續運行提供账戶基礎。從這個角度,備付金集中存管與斷直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從效果上看,推動備付金集中存管,對直連模式有釜底抽薪之功效,幾乎可以立竿見影地實現斷直連目標。不過這種釜底抽薪式的政策,與維持支付業務的連續性是相悖的,必然會在執行層面引發各種問題,從政策可行性上看,推動第三方支付機構主動向轉接清算機構切量,才是斷直連更為穩妥的做法。

政策上的先後順序,導致出現了斷直連和備付金分散存管(或部分集中存管)並存的時間視窗,即斷直連的大限為2018年6月30日,而備付金集中存管的大限則為2019年1月14日。

這個時間視窗的存在,也間接表明,斷直連和備付金部分集中存管是可以並存的。因為若僅僅從滿足日常結算需求的角度,不必100%集中存管。以銀行為例,為保證正常的資金清算而在央行存放存款準備金,目前央行對大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存款)要求為15.5%,中小存款型機構為13.5%,歷史上最高值也未超過22%。

所以,從根本上消除備付金挪用風險、保護用戶資金安全,或許才是可以支撐備付金100%集中存管的理由。

為何銀行存款不必100%存管呢?一方面,銀行的主業就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如果100%存管,拿什麽放貸呢?另一方面,銀行作為合法的吸儲機構,接受最為嚴格的監管,且需要通過完善的救助機制、存款保險制度等措施來維護市場信心。

消失的利益與權力

支付機構的主業僅僅是支付而已,無論是市場地位還是市場定位,都與銀行不具有可比性。

在保護用戶資金安全的問題上,除了極個別居心不良的平台以外,絕大多數支付機構和監管是站在一條戰線上的。站在支付機構的角度,憂慮的是備付金集中存管後的潛在影響:一是備付金利息收入的消失,二是失去了基於備付金對銀行機構的議價能力。

1、約70億的備付金利息收入缺口

集中存管账戶中的備付金沒有利息,而分散存管模式下,備付金是有利息收入的。如《2013年存管辦法》便明確指出,“支付機構在滿足辦理日常支付業務需要後,可以以部門定期存款、部門通知存款、協定存款或中國人民銀行認可的其他形式存放客戶備付金”。

這部分利息收入有多大呢?下面做個簡單測算。

根據央行2017年12月發布的《關於調整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的通知》相關工作安排,截止2018年4月,支付機構備付金交存比例要求約在50%左右。而從央行公布數據看,截止2018年4月末,支付機構存放央行的備付金存款為4995億元,以50%的比例測算,支付機構備付金日均餘額約為1兆元左右。

1兆的規模,定期和活期存款比例按照4:6計算,利率分別按照1.3%(六個月期定期存款)和0.35%計算,一年的利息收入約73億元。

接下來,再可以用業內數據進行佐證。

匯付天下在招股說明書中曾披露其備付金利息收入情況,2015-2017年,其備付金利息收入分別為2610萬元、3830萬元和6160萬元。而從第三方機構統計的支付機構市場份額看(見下圖),匯付天下在移動支付市場份額低於0.25%,以0.25%計算;在互聯網支付領域的市場份額約為2.5%左右。以移動支付市場規模為互聯網支付市場規模的2.5倍進行加權,匯付天下在支付領域的綜合市場份額約為0.9%,倒推出支付行業2017年備付金利息收入約為6160萬元/0.9%=68.44億元。

拿上面兩個數據相互驗證,我們大概可以得出結論,支付行業在2017年的備付金利息收入約為70億元左右。

待備付金於2019年1月實現100%集中存管後,這部分收入將降至0,於支付行業而言,需要在2018年消化這個缺口。

2、失去的議價權

在銀行攬存大戰的背景下,備付金於銀行分支機構是完成存款KPI指標的希望,從而讓支付機構對銀行分支機構獲得了某種話語權,在通道費率、限額等各方面有了差異化詢價的太空。

當支付機構備付金不再為銀行貢獻存款時,銀行在支付費率、限額等方面也沒有了讓利的動力,所以,通道費率上行或成為盤桓在支付機構頭頂的另一塊烏雲。

為服務付費,或成為新趨勢

無論是備付金利息收入的巨大缺口,還是喪失對銀行議價太空後費率的上行,於支付機構而言,2017年的經營壓力和挑戰不容小覷。

而壓力總是要傳導的。在此前略顯畸形的市場結構下,支付機構依靠備付金獲得了豐厚的利息收入和較低的通道費率,從而可以採用“羊毛出在豬身上”的互聯網打法,對用戶免費;但隨著一切正本清源,或許羊毛終究要出在羊身上了。

近期,以微信支付對信用卡還款全面收費為信號,第三方支付行業給予用戶的免費紅利期,或在離我們遠去。

在強監管的背景下,當我們看到行業的創新模式被剪除時,總免不了要發出“存在即合理、相煎何太急”的感慨;而從監管的立場看,要保護金融消費者利益、降低系統性風險隱患或維護金融業持牌經營的行業秩序,監管政策的頒布又何嘗不是“存在即合理”呢。

還是這句話,存在即合理。對行業而言,要緊之處在於直面政策影響,積極尋找轉型出路。對用戶而言,免費的午餐吃多了,也是時候培養下為支付服務付費的習慣了。

【鈦媒體作者介紹: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來源/洪言微語】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