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網文影視化謹防掉入“魔改”怪圈

曾經一系列改編自熱門網絡小說的影視作品成為市場焦點,引發一場持久的“網文IP”搶奪大戰。後來“流量”開始發威,擁有超高人氣的網文IP在全明星陣容的加持下,實現流量聯合的爆款效應,收獲不俗的市場反響,也讓行業和資本嘗到甜頭,出現“網文IP影視化”的版權經營模式。然而,這股熱潮驟然遇冷,曾被奉為市場保障的“大IP+流量明星”失靈了。


其實這並不奇怪,“網文IP影視化”的本質是從文字語言到視覺語言的轉化,一部網文IP的改編是否成功,關鍵在於故事的呈現。


文字敘事是一門利用想象力調動參與感的表達藝術。相比視覺語言,文字語言是“低語境”的、抽象的,往往蘊含著更大的信息量和更深的所指意義,引導讀者從看故事到感受故事,再到體驗故事。相較於傳統文學,網絡文學更加注重感官刺激,這為讀者提供了更大的聯想空間。所以,網絡文學作品往往包含著諸多腦洞大開的情節設定,這是網文的魅力所在,也是“網文IP影視化”的一大難點。


視覺語言需要承擔起將想象力合理化、具象化的責任,這對創作者的專業素養有很高的要求。編導要通過畫面思維和藝術品位,對網文IP進行結構化的梳理和改編,使之在保留文學作品想象的基礎上,進行更適合影視劇的視覺表達。而文藝產品的一切表現形式都是載體,儘管投資規模和技術條件可以決定講故事的方式,但不能替代講故事的能力。


近幾年許多標榜“大”的影視劇,都以“大篇幅”來體現其分量。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益驅動。出品方以“集”為交易部門將影視劇出售給播出平台,劇的長短直接關係到收益。因此,市場上出現不少篇幅越拉越長、劇情越拖越散的“注水劇”。曾經網文IP的版權價格一路飆升,加上演員的天價片酬,“大IP+流量明星”的固定搭配成本飛漲,這也使得大量IP劇即便有原著作為框架也難逃被“注水”的命運。


作為以網文為藍本改編的影視劇,“含水量”容易被量化。網絡上現在流行一套用原著體量與劇集體量相比的公式,來推算改編劇的單集平均內容密度,即單集平均字數覆蓋率,並認為內容密度越小的影視作品“含水量”越高。這樣的評判方法固然有局限,但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即過長的劇集篇幅如果沒有與之相對應的內容做支撐,就會顯得冗長空洞、言之無物。這是大部分口碑塌方的“注水劇”的通病。“注水劇”的症結在於“水”,單憑劇集篇幅長短並不能衡量影視作品的藝術性和質量,從根本上講,故事內核和人物刻畫才是影視作品的靈魂。因此,對網文IP的改編應當專注故事內容的深化,有揚有棄地對原著進行擴充和刪減。


縱觀成功的IP劇,有高度還原原著的改編,但更多的是借了一個故事的核,保留原著中精華部分,對故事和人物進行更合理的演繹,豐富故事立意、理順故事邏輯、豐滿人物形象,其中把深耕故事內核放在首位。有的網絡小說人物眾多,故事線龐雜,在向影視劇轉化過程中,首先將背景落地,為故事添置一個合理的發展空間,加強劇情的合理性和可信度,讓戲劇衝突和伏筆鋪墊更加集中,也使得人物塑造更鮮活,同時將更多筆墨用於主要角色心理變化的描摹和成長軌跡的刻畫。


網絡小說在向影視化作品轉化的過程中常受到“毀原著”“魔改”等指責,這主要源於閱聽人心理預期錯位造成的認同感差異,反映的是IP劇存在“演不了”“改不好”和“不適合”的問題。


“演不了”指的是演員表現能力不足,沒有充分的情緒號召力,難以駕馭有深度、有起伏的故事。“改不好”主要是為了遷就“演不了”而不得不對故事線進行窄化、淺化的調整。同時,受製於行業生態的亂象,好的劇本進入製作階段常常遭到多方修改,失去原有的主題立意。而“不適合”反映的是影視公司和資本方對IP盲目追逐,隻關注商業價值,不在意題材內容和人物設定是否符合主流價值觀、是否順應市場環境、是否適宜用影像表現等,強行開發一些不符合視聽傳播規則的作品,造成劇情被“魔改”的窘境。


在這樣的創作環境下,編劇只能將改編重心向那些有固定閱聽人又對演員表演技巧沒有太多要求的主題傾斜,如“甜寵”“發糖”等。正值“嗑CP”文化盛行,俊男美女的情感互動如同萬能膠一般,填充劇情,製造行銷話題,對各類題材又有足夠的兼容性,為那些被削減得單薄的故事提供一條看似安全的改編思路。因而,網文IP尤其是主打行業、青春、仙俠等題材的作品,一經影視化改編都將“發糖”作為劇情重點,讓“IP劇的最終走向都是甜寵”這種誤讀和刻板印象甚囂塵上。


由此可見,“IP熱”裡真正受到重視的並不是“IP”本身,而是“熱”和經濟效益。影視行業有必要樹立危機意識,不再以逐利為創作目的,不再生產空有其表、缺乏精神內涵的流水線產品,而是切實端正創作態度,強化創新思維,以精品贏得好口碑。(作者:凌瀚,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碩士研究生、江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光明日報》(2021年07月18日 12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