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戰中的14萬華工在英法經歷了什麽

【摘要】據保守估計,中國在一戰中所派遣的勞工總數超過14萬人。但這14萬個曾為一戰勝利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中國名字,卻長時間被掩藏在歷史的塵埃中。

今年是一戰勝利100周年。對於一戰,中國人的記憶大多停留在《凡爾賽和約》的失利和隨之而來的五四運動上。

事實上,中國雖未派出軍隊參戰,但從山東、河北、江蘇、天津等地招募的大量華工為英法兩國在西線戰場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後勤保障支援。據保守估計,中國在一戰中所派遣的勞工總數超過14萬人。但這14萬個曾為一戰勝利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中國名字,卻長時間被掩藏在歷史的塵埃中。

一戰開始時,中國社會正在消化由帝國向民國這一重大變革的後遺症,西方各國在華勢力盤根錯節,大小軍閥混戰,人民生活長期處於動蕩之中。面對一戰所導致的國際秩序重新洗牌,中國政府本希望主動參戰,但在列強角力中被迫宣布中立。

為了在國際秩序重建的過程中搶佔先機,中國政府仍在考慮以其他方式參與這場戰爭。1916年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為了使更多的本國青年入伍入伍投入戰鬥,英法兩國向中國政府提出在中國招募華工前往西線戰場從事戰地風雲支援服務(在英文合約中稱之為“苦力”)。

渴望參戰的北洋政府決定向英法派遣華工,因為中國此時仍屬於中立國,並未公開宣戰,名義上這一行為仍是英法及其在華代理人的“私人行為”。招工活動在與兩國緯度相似的山東展開,這樣華工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地生活環境。山東的各種公共場所張貼上了關於兩國招募華工的中文告示。在這一過程中,兩國還利用本國在華基督教傳教士對招工進行宣傳。

這一招聘應征者眾多,許多飽受戰爭與貧困之苦的青壯勞力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改變現狀。被雇傭之前所有應征者需要通過體檢,主要檢查他們是否患有肺結核、沙眼等傳染病,後者當時在山東是最為普遍的傳染病之一。此外,不少人還留有辮子的華工在啟程時被強製要求剪辮。

從應征者中挑選出的第一批華工大約10萬名,每人有一個帶有工作編號的手環以確認身份。他們的薪資水準相當可觀:法雇華工在被雇傭後能領到20銀元的津貼,在出國服務後,他們的家人將每月得到10銀元。在法期間他們的工資是10天1法郎,領隊是1天5法郎,而英雇華工的最高工資為每天5法郎。當時,北京工人的月薪約為10塊大洋。在老舍表現20世紀20年代生活的作品《駱駝祥子》中,主角拉洋車的收入也是這個數字,1918年在北大圖書館當管理員,月薪則只有8塊大洋。

他們也並非都能一帆風順地漂洋過海,開始這份日入中位數相當於在山東一個月工資的工作:1916年一艘滿載華工的輪船在地中海被德國潛艇擊沉,543名華工喪命;而順利到達亞歐大陸另一端的華工們所承擔的運送軍隊補給、運輸、裝填彈藥、挖戰壕等工作也危機四伏:清理戰場上未引爆的實彈時它們可能爆炸,挖戰壕時也可能被卷入戰鬥。

除需承擔危險的工作之外,華工們與西方管理者也不時爆發衝突。14萬華工當中大約只有十分之一是有一定文化的學生、士兵和窮書生,其余都是目不識丁的農民,因此和西方管理者產生衝突事件在華工營地相當常見。第一種情況是語言不通產生誤解。這從一次華工罷工可見一斑:一個英國軍官向華工們喊話“Let’s go!”,但不懂英語的華工卻誤以為他在罵他們是“狗”,因此當天全體罷工。第二種衝突情況則是不合理待遇引起華工不滿。一次勞工營換營地,華工們在泥濘中行進到目的地後卻被告知軍需尚未到達,不能提供夥食和帳篷。不堪忍受的華工因而四下奔逃,離開了營地。這種情況在英雇華工營中更為常見,因為法雇華工通常管理更為寬鬆,而英國人則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完全把雇傭華工當做戰爭的一部分。

在繁重的工作之外,華工們仍然在嚴格的管理制度尋求一些娛樂與寄托。他們在春節等傳統節日時組織慶祝活動;自發組織籃球排球等體育活動;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參加了業餘學校和夜校,大約三分之二的華工在回國時學會了讀寫。英法兩國的基督教青年會與中國留法學生在這一活動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他們不僅為華工們組織各類娛樂活動,為他們代寫家信,還到學校授課。華工們的學習熱情過高甚至使得學校教材一度供不應求。

1918年11月11日,福煦元帥在法國北部的貢比涅森林簽署停戰協定,一戰自此正式結束。戰後華工們很長一段時間仍然繼續留在法國服務,從事戰後重建和戰場清理工作。大部分英雇華工和法雇華工先後於1920年和1922年分批回國,而他們犧牲的同伴則永遠沉睡在了異國他鄉的華工墓園中。

當我們回望這段歷史,華工們在戰爭中所留下的印跡早已滄海桑田,蹤影難覓。但他們所作出的貢獻隨著國內外各種紀念活動正在越來越多地為人所知,而這與1925年華工總會請求法國政府為一戰華工建造紀念碑和國家公墓的遭拒時的境況已殊為不同。這一轉變,大概就是對他們那戰火紛飛歲月中勤奮工作最好的慰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