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民日報評出中國十大創新銳度博物館,敦煌研究院榮登榜單

這是博物館的黃金時代,也是互聯共享的時代。在當前博物館發展成為國家戰略的新背景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擁有了全新的方向,博物館的價值不斷被發掘拓展。我國目前已有近5000所不同類型的博物館,每年吸引著9億多觀眾,博物館的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創新,是博物館發展的最強動力。今年4月人民日報客戶端和人民文旅研究院發起了“2019人民之選——中國博物館創新銳度Top10”評選,在歷時一個多月的選評中,得到了廣大讀者、博物館領域專家學者、國內、外博物館從業者及行業媒體等大力推薦。第一階段通過對案例篩評、數據收集、記者一線走訪等方式,推出中國博物館創新銳度Top 30入圍名單。評選小組組織專家進一步推選、討論,最終確定中國博物館創新銳度Top10名單。

從公立博物館到民營博物館,從專題博物館到綜合博物館,從文物到生活,從科技到生態,從封閉到開放,這些博物館,無論是在品質展覽、特色文創、品牌傳播、數字化建設、智慧博物館打造、互動體驗及博物館社區化建設層面,都在銳意創新中點亮著我們的生活,提升著我們的認知,拓展著我們的視野,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在評選過程中,我們連續在新浪微博上發出征集、推薦及互動活動,得到了眾多網友的回應,各地眾多優秀的博物館得到了讀者的熱情推薦與好評,但由於名額有限以及評選維度所限,難免掛一漏萬。

很多享有盛譽、實力雄厚的博物館雖未入選榜單,但它們在博物館發展道路上不斷探索的魄力與創新精神依然讓我們欽佩,而讀者們力推的眾多特色獨具的小城博物館也讓人眼前一亮。

正是這些默默奉獻的中國千百家優秀博物館,記錄歷史成就與榮光,彰顯獨特文化價值,增強民族自尊與自信,為我們創造著鮮活的時代生命力。在此,也一並送上我們深深的敬意。

“在博物館標準化建設方面,北京汽車博物館融合企業管理理念,值得文博界參考和借鑒。”——鄭奕,複旦大學博物館館長

汽車,是工業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北京汽車博物館的應運而生也成為一個與時代呼應的產品,記錄時代,表達生活。汽博館於2011年建成開放,是國家公益性汽車主題博物館,從理念、制度、實踐和文化等方面不斷踐行著創新。

汽博館集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魔幻三傑,展覽展示打破傳統陳列方式,面向全年齡段閱聽人推出分眾化、精細化教育文化服務,以故事導入等形式,多維時空中的“沉浸式”體驗讓人印象深刻。

跨界創新融合,讓觀眾感受科技與文化、科技與藝術、科技與生活的無窮魅力。汽博館在行業內倡議“依標準治館”理念,發布了《博物館服務標準化實踐指南》,牽頭制定的《博物館服務規範》成為北京文博領域首部地方服務標準,汽博館也成為行業標準化治館的一面旗幟。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是一座文化主題鮮明、地域特色十分突出的博物館。作為重要的三國文化歷史遺存和全國三國文化的研究中心,打造了展覽及系列活動,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項瑾斐,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國家文物局專家庫專家

成都武侯祠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積極開展三國文化研究交流、宣傳推廣,對全國三國文化遺存首次開展學術調查。推出了一系列三國文化主題展覽,如《蜀漢攬勝—三國文化遺存調查精品展》《咫尺之境—成都武侯祠館藏扇面精品展》等40余場特色展。

從2006年夏季開始,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開啟了全國首個博物館晚間開放活動——夜遊武侯祠,2016年起,夜遊活動升級為“三國季”活動,舉辦“武侯夜話”近百次講座,推出“三國小學堂”、“皮影親子小劇場”系列公益社教課堂,“武侯夜賞”項目帶來百戲表演、水墨三國等表演和遊戲互動活動。三國季積極嘗試打造文創孵化新平台方面,開展文創大賽,青年創意集市,現已開發文創產品近千種。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在順應文旅融合方面積極探索,深耕“三國文化”。已經形成了具有國際知名度的三國文化旅遊的品牌IP。武侯祠打造的成都大廟會,在傳承和彰顯濃鬱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時,鮮明地打出了“三國牌”,並探索實現“文創產業化、產業文創化”。在日本、摩洛哥也通過系列項目合作推廣傳播三國文化。博物館在立足對歷史和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傳承的基礎上,不斷通過豐富的活動與社會和公眾產生”鏈接“,成為公眾了解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典型窗口。

“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是國際“生態博物館理念”的中國本土化實踐,不僅保存和記錄,生態博物館更重要的特色是致力於解決當地社區‘過去100年不知道怎麽過來,未來100年知道怎麽過去’的問題,陪伴村寨社區走向未來。‘誰是文化的主人’這個命題是很多鄉村、民族遺產面對的問題,地捫生態博物館進行了很好的探索和解答。”——李建芸,清源視野(北京)文化,谘詢有限公司董事,“清源文化遺產”媒體平台負責人

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民辦生態博物館,由民間非營利機構與當地村寨社區共同創建,屬於村寨社區共同擁有。

開館14年來,地捫侗族文化社區內,保存著完好的鄉村遺產和侗族特色文化,物質文化遺產有鼓樓群、花橋群、古民居建築以及珍稀植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有侗語、侗歌、紡紗織布靛染技藝和傳統節慶活動等。與局限於建築空間裡的傳統博物館不同,這是一個沒有圍牆的活態村寨文化社區,以地捫、登岑侗寨為核心區,異塵餘生15個村寨46個自然村落。

地捫生態博物館創新性地建立了民辦、可持續生態、社區共有的治理機制。突破傳統博物館藏品和建築的局限,將保護對象擴大至文化遺產。地捫生態博物館強調“當地村民是文化的主人”,鼓勵他們以民主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文化。生態博物館順應生態保護的概念,在保護內涵、時空範圍和大眾參與等方面,開創了博物館新的發展方向,並正在成為保護活態文化的新型博物館形式。

“推薦敦煌研究院,不僅僅是因為敦煌研究院有著悠久的敦煌學研究的專業基礎,更在於敦煌研究院以新的科技手段與文物保護和文物展示相結合,通過數字技術對莫高窟進行‘複原’和數字化展示,為遺產的保護利用開辟了一個新的途徑,也另辟蹊徑的豐富了閱聽人觀看洞窟的方式,更通過敦煌數字藝術展覽的巡展方式,讓敦煌藝術傳播到敦煌之外的地方,擴大了敦煌遺產的公眾價值。”——任玨,華僑城創新研究院資深研究員

敦煌研究院是中國管理世界文化遺產(點)最多的文博部門,管理著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和炳靈寺石窟3處世界文化遺產(點)。

數字敦煌的項目已經完成了兩百多個洞窟,成為最能夠讓敦煌文化走出去的一個資源,人們可以觀看藝術展覽、參加文創工坊等方式了解敦煌,現在洞窟的高清頭像實現了全球免費共享。

在AR/VR、雲計算、智慧旅遊、遊戲、動漫、音樂六大模塊,推動數字絲路上的文化保護與交流,英文版“數字敦煌”打通了國際化發展的“新絲路”,為學術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無限可能,敦煌研究院成為全球最大的敦煌學研究實體。

數字博物館為傳統實體博物館帶來了革命,這座沙漠中的美術館,依托“互聯網+”和“數字化”工具,將敦煌文化帶入新時代的發展軌道,敦煌研究院開放共享的胸懷和姿態也積極拓展了文化傳播的範圍,通過跨界共融成果讓敦煌文化在世界範圍“活躍起來”,全球觀眾通過互聯網感受敦煌文化、體悟傳統,為閱聽人帶來美育和文化自信的熏陶與啟迪。

“故宮博物館,是明清宮廷生活場景的生態式呈現和皇家建築的完整典範。近些年來,在新的文化理念的支配下,故宮成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現代文化空間治理運營的傑出典範。故宮正在時代精神的感召下重構為民族精神養成的國家級殿堂。前一段,故宮不斷通過網紅產品帶動和事件行銷,引發全民關注,成為最具號召力的打卡聖地,續寫了民族文化複興的當代傳奇。”——楊曉華,中國文化報周刊中心主任

每年到訪故宮的人數高達1500萬人次,1萬餘種文創產品,讓故宮文物走進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風格多樣的文化產品受到各個年齡段人群的歡迎,2018年銷售達到15個億。開創《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新了故宮》等大火的爆款紀錄片,帶領大家探尋,故宮珍寶身後的秘密;“文物修複醫院”對全世界開放的,普通民眾可以預約參觀,更不斷通過合作推出系列故宮動漫,大受好評。

故宮博物院踐行了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立足豐富藏品,深挖文物背後的故事,讓人們印象中的故宮從“正襟危坐”變得越來越親民,從特展到文創、從遊戲到動漫,我們認識了故宮,也認識了故宮人,認識了故宮貓。故宮的超級IP之旅展示了故宮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能力,稱得上多元創新融合發展的典範。

“金沙遺址博物館的社區化做的不錯,每年把遠古祭祀的考古遺址轉變成一個活生生的文化會場,與當下民眾的文化需求比較好地融合起來,拉近了與閱聽人的距離,觀者也可在體驗中獲得考古知識。”——許傑,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以觀眾為核心建立了綜合信息管理與服務平台,利用虛擬現實、3D等相關技術,實現公眾與文物的高度融合,或在網絡上進行博物館虛擬遊覽,讓參觀者在“沉浸式”的體驗中真正“參與”歷史。

“金沙智慧導覽”APP為觀眾提供全館的文物信息導覽,綜合運用多種技術為觀眾提供全方位、立體式、多樣化的參觀體驗。APP內設置了“互動空間”,通過留言牆、問卷調查等,增強與觀眾的互動,及時了解參觀者的需求,為閱聽人提供更便捷的自我學習成長。

技術和數字化應用將會是未來博物館的一個重要增長點,移動體驗朝著更具互動性的方向發展。

每一種技術的運用都是一種與觀者的溝通方式,在從數字化向智慧化博物館升級進程中,博物館的戰略規劃也需要和觀眾的需求聯繫在一起,博物館通過對虛擬現實等現代科技要素的利用,為參觀者提供始終如一的使用體驗,豐富現場及線上的參觀體驗。

技術的革新最終依然是服務於藏品,金沙圍繞藏品做文章,打破時空束縛,做到“讓更多人走進金沙,讓金沙走向世界”,在智慧博物館的打造方面,依然是國內博物館行業的佼佼者。

“南京博物院改擴建重新開放以來,持續全面發力,業績突出。原創展覽主題新,方式新,如《和合》、《南腔北調》、《溫婉》、《法老·王》。小劇場演出多,種類豐富,運營良好。”——楊玲,獨立策展人、博物館學者

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有超過5200名觀眾參加“夜遊南博”活動。在南博小劇場舉行的博物館奇妙夜,精彩紛呈,可以欣賞到古琴大師王鵬和北京現代舞團的精彩演出,聆聽百名小學生用吟唱的方式誦讀千古名篇,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的火花碰撞,複原山西永樂宮壁畫的漢服走秀《穿 悅》等多項活動,用現代人的方式演繹傳統藝術。

南博與交廣網攜手在微信端推出了“我為國寶點讚”小程序,提高觀眾參與度,在廣播電台推出童聲文物報,用童真的情懷解讀厚重的文物內涵,弘揚傳統文化,彰顯創新“新中式”生活,讓觀眾從中感受到埋藏在我們血脈裡的文化傳承。

夜遊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對於國內博物館來說,夜間開放還是一種嘗試。今年是南京博物院舉辦“博物館奇妙夜”的第四年,每一年都在創新中不斷演繹著博物館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與使命。

南博的夜遊並沒有停留在形式上的炫目與熱鬧,將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巧妙融入結合,也讓人們以輕鬆愉悅的方式接觸和欣賞藝術。國內也有不少博物館在打夜遊牌,南博的夜間全方位的沉浸式文化體驗感目前讓很多人印象深刻。

除夜遊活動,南京博物院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持續關注與精品展覽也讓博物館在連接傳統與當下,傳統與未來的進程中發揮著文化中樞的角色。依托南博豐富的藏品,通過一系列精細策劃,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把文物與人、與地域的關係也淋漓盡致體現出來。

在南京博物院擴建後,於全國博物館界乃至世界博物館界,都影響力漸長,譜寫了南京故事、江蘇故事,乃至中國故事。也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博物館開啟日常奇妙夜,通過精心策劃,讓平日繁忙的上班族享受一場夜間藝術旅行。

“上海自然博物館是國內非常好的自然博物館之一,也是最適合親子遊覽的博物館。自然是人類從小就需要了解的對象,博物館內不但標本極多,而且還盡可能還原了原本的生存環境,還有動態仿真恐龍效果,帶孩子遊覽,簡直像進了奇妙動物世界一樣,一天逛下來像學習了一本厚書。” ——周斌,《國家人文歷史》新媒體中心主任

在上海市教委項目支持下,上海科技館及其分館自然博物館啟動了 “利用場館資源提升科技教師和學生能力的 ‘館校合作’ 項目”,設計規劃了 “館本課程”、“博老師研習會”、“青少年科學詮釋者”、“實習研究員” 等六個子項目。

自然博物館與全市百餘所中小學簽訂館校合作共建協議,共同 “開發一批博物館課程、培訓一批科技創新教師、培養一群創新型學生”,積極探索出一條博物館教育的新路。體驗自然主題區是上海自然博物館的一大亮點,將體驗、教育、現場三者相結合。

教育也成為當今博物館的核心要素之一,與學校教育不同,博物館教育不僅是傳播科學知識,同時也是激發參觀者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的熱情,並且幫助參觀者了解知識發生的過程。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館校合作項目,課程的精心設計,將博物館學習表現為體驗性、沉浸式、個人化和成效性,激發了青少年求知的欲望,通過”認真的有趣“和”認真玩耍“獲得的學習成功將會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自信。這裡也絕對是適合親子遊的最佳博物館。

“最清新可人的博物館,發掘江南文化,陳列設計可圈可點,城市博物館辦出一線博物館的知名度和活力。” ——許曉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

蘇州博物館由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而片石假山山水園也成了博物館代表性地標之一。蘇州博物館用近年來創造了一系列優質的文創產品,巧妙地實現了文旅融合。

文創產品分為梅影書屋、吳門四家、煙雲四合、鎮館之寶四大類,從“最具生命力的文創產品”——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種子,到開啟“舌尖上的國寶”大門的鎮館之寶秘色瓷蓮花碗曲奇餅乾。

蘇州博物館的文創產品有著典型的江南風味,刺繡、書法,每一件文創都極具特色,如將吳文化裡的唐伯虎字帖、吳王夫差的青銅劍等元素運用到時尚服飾當中,緙絲三折錢包、衡山杯、吳鉤重輝“驚鴻”吊墜等藏品都具有很高的人氣。

“蘇博的文創有一種直擊人心的溫柔力量”,這是一位網友@可樂妹兒的留言。蘇州博物館以特色鮮明的建築與藝術氣質演繹了博物館的精致典雅風范。作為城市博物館,蘇博充分發揮了“船小好掉頭”的優勢,創造輕鬆設計氛圍,鼓勵多元創新,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除了自主研發文創衍生品,還和社會及企業有深入的合作,也極大豐富了文創產品的種類。

當很多博物館文創產品備受同質化嚴重、缺乏特色、好看不實用等詬病時,蘇博的文創產品卻緊貼館藏與地方文化特色,在設計包裝上體現吳文化的內涵和氣質,精細雅致。

除了體現產品的文化屬性,年輕化、時尚化也讓文物走進生活,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博物館的文化。消費者願意買單,實用,這就是最好的博物館衍生產品,蘇博文創產品的打造也為國內博物館衍生產品開發提供了許多借鑒。

“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國家文化會客廳,策劃的一系列優質文物特展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為國內、外閱聽人帶來精彩文化盛宴,也充分發揮了窗口和引領作用。網紅講解員也讓國博形象更親民了。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的‘時光博物館’也曾在國博展出,勾起人們的時代記憶。” —— 余快,人民日報客戶端旅遊頻道首席內容官

中國國家博物館發揮國家文化客廳作用,把“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與世界各國博物館及重要文博機構之間開展交流與合作。

本著“不求所藏,但求所展”的策展理念,2018年,國家博物館展出展覽共計66個,其中新辦展覽40個,觀眾總數861萬人次,位居全球最受歡迎博物館榜單第二名。所打造的“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複興”、“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等國際交流系列覽也備受國內外的觀眾的喜愛。

展覽作為博物館的核心業務之一,博物館在結合館內實際以及社會公眾需求基礎上,發揮自身優勢,為社會公眾提供豐盛的文化盛宴。

在創新方面,國博發揮行業“頭雁”作用,強調展覽是國博最重要的服務產品,實施了策展人制度,打造了大型主題展覽、基本陳列、專題展覽、國際交流展覽和臨時展覽為主體的新展覽體系,在實踐上可謂特色突出,獨樹一幟,通過深度挖掘展覽資源,踐行了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也正如“殊方共享” 所倡導理念,讓世界人民共享人類文明之光,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國博目前正在進行的智慧博物館建設也非常值得關注。

榜單的誕生,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我們希望借助媒體的傳播力量,為更多博物館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它們的創新實踐與經驗,為更多閱聽人推薦形態多樣的優質博物館,而博物館未來的發展與創新趨勢,也值得我們去關注,去探索。

未來,博物館創新的必將步履不停。無論是“立於市還是隱於野”,這些珍貴的藝術寶庫,都值得我們去體驗和感知。通過此次活動,也希望更多閱聽人對博物館多一份了解,讓更多新銳博物館走進公眾視野,讓大家愛上博物館,走進博物館,擁抱博物館。我們期待在博物館這所大學校更真切聆聽歷史的聲音,和文物對話,感知博物館與時代脈搏的契合。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旅遊頻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