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晚一年入學,或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尤其是男孩


文丨魚爸 圖片來源網路



1


馬上就要開學了。

很多的媽媽留言詢問自己的孩子能不能上幼稚園了?

是不是要想辦法給孩子提前入小學?

當然,有爸媽會說,「國家規定是要滿了6歲才能讀小學。所以不會存在早入學的問題。」

可是,很多的父母在孩子還沒出生前就開始計算入學的時間。

有一個數據顯示:婦產醫院8月底做剖腹產的產婦比較多,因為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孩子必須夠6歲才能上小學,而早幾天做剖腹產,孩子就能早一年上學了。

所以我們在平時聊天,倘若哪個孩子是9月前出生的。

眾人會說,「真好呀,能早一點讀小學。」好像撿到了寶貝。

而9月以後生的呢!父母就會說,「沒辦法,我們家只能等一年。」

好像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就落後了。

小小魚就是12月的,所以應該是6歲半才能讀一年級。

想想那時候應該也是一個小小男子漢了。

但是我沒有一點兒遺憾,反而覺得這是上天對他的眷顧吧。

今年9月,他5歲半,我看他怎麼都沒有做好上小學的準備呢,還是嚮往著他的幼稚園大班。

可是以前同事家的兒子可不是這樣。

有一次他的媽媽悄悄說,其實她想辦法托熟人讓兒子入學了,那一年兒子剛好五歲半。

我當時就覺得不可理解,為什麼要這樣?

她說:「早一年上學,將來就能早一年畢業出來,不是比同齡人早了一步嘛!」

「再說,如果他成績不好,復讀一年也沒關係,有時間優勢嘛!」

我們中國的父母,往往就是有這般心思。

凡是都要搶先,就好像佔座位一樣,一定要先去才能佔到,遲到了就沒有了。

或者像百米衝刺比賽一樣,你出發時反應慢了,註定會輸。

可是我們的人生,不是佔座位,因為人生充滿了變數。

人生也不是短跑衝刺,而更像一場賽道很長的長跑。



2



早一年上學,到底有多大用?

我們整個社會評估一個孩子是不是到了入學年齡,就是看孩子的自然年齡,而沒有考慮孩子個體的成熟程度。

我們先說入園,因為入園的年齡大致是父母可以決定的。

所以早一年還是晚一年,父母可以做主。

談及入園,我主張晚一點。

說實話,那時候去幼稚園做調研時,看到那些兩歲多的全托班孩子,真的心疼。

年輕的老師也說,孩子們真的可憐,她們也不願意看到孩子這麼小跟父母分開,而且是全托。

而正常的小班呢?

一般是三歲進去,所以有的爸媽就不管孩子情況,到了年齡就送過去。

結果孩子根本適應不了。

經常拉褲子上,反覆生病,吵鬧不安……

倘若是這樣的情形,不如先把孩子帶在身邊,做好入園的準備。

晚一點去不是更好麽?

我是給小小魚晚入學的,他是快五歲了才入園。

在他三四歲的時候。我們出門,總是會遇到一些好心熱情的大叔大媽跟小傢夥打招呼:

「讀書了嗎?這麼可愛的小傢夥」

「沒有,我還沒讀」

「啊!你幾歲了呀!」

「我四歲了」

「怎麼不去讀幼稚園呢?其他小朋友都去了呀!」

每次問到這個地方,我就會覺得氣氛有點尷尬。

後來跟兒子說,如果有人問你,你就說在家裡的課沒上完,晚點去。

我沒有著急送他去上學主要是從孩子的準備程度來考量。

每個孩子,有他自己成長的時間表。

比如出牙、走路、說話的時間,這些內在的生長規律起著決定作用。

而另一個能影響孩子成長的就是家庭的力量。

比如孩子閱讀能力的形成、表達能力的強弱、性格的發展等。

當你想著送孩子入學的時候,請記得問問自己,孩子是不是準備好了?

在任何的學校裡,都有兩種孩子。

一種孩子的父母一直都努力做好,孩子將是受益的,能夠表現和應對各種不同的感受。

而還有一種孩子是父母長期忽視的,迫不及待地想著把孩子送給老師去管教,結果這類孩子在學校常常碰壁,無法融合進新的環境。

幫助孩子做好入學的準備,才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有時候,放下焦慮,等一年又有何妨。



3



晚一年入學好處還有很多,尤其是男孩。

不管是入幼稚園還是幼小銜接,女孩的成熟速度總是大於男孩。


心理學研究發現:女孩在16歲以前比男孩的發育成長要快,如果男孩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特別是父母還總是催促,結果只會讓男孩失去心理平衡,他們跟女孩之間就會進行一場毫無意義的競賽。

我們會發現很多男孩的語言能力不如女孩。

提早入學更容易造成他們聽不懂老師講課,在課堂上也坐不住。

很多媽媽就面臨這樣的煩惱。

孩子剛剛進入一年級,課堂上坐不住,聽講也堅持不了多久。

常常被老師批評,有時候還跟同學打架,家長自己都經常被老師叫去談話。

如果孩子跟不上學習進度。

剛開始就會有心理壓力,抗拒去上學。

甚至最後躲避自己的老師,逃課。

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一旦孩子一開始覺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學,覺得在學習上難有作為。孩子可能會永遠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這種自卑感會影響孩子一生。


我們關心的重點不應該是孩子的入學年齡,也不是擇校。

而是0-6歲這個階段,我們給了孩子什麼樣的愛和家庭教育。


在兒子3歲的時候,家裡人就催著我送兒子去幼稚園。

而那時我剛好打算自己帶孩子。


自己親自帶之後才發現他的情緒表達和規矩意識基本沒有。

自理能力也一般,在學校只會成為老師的小包袱。

我決定晚一點送他去學校,在家裡幫孩子做好準備。


只有當父母對孩子有足夠的陪伴,才能捕捉到孩子的小小心思。

也能把握住孩子心理發展及情緒的變化。


4



孩子什麼時候入學最合適?

當然是孩子跟爸媽都準備好的時候。

在送孩子入學前,請做好這幾個準備:

喚醒孩子對卓越感的追求,培養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習能力

我們會發現,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有表現自我的強烈衝動,孩子和成年人都一樣。

孩子的成長過程一直在找尋自己的優勢,獲得父母和周邊人的認同。

比如一個孩子學會了吹口哨,或者堆砌了一個超級棒的積木房子,或者自己想到了一個好聽的故事。

每一個正常的孩子都會努力去獲取認同,追求卓越。

父母就是要想辦法來喚醒並且保持孩子這種心理。

如果你對孩子夠了解,肯定能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

那父母就可以充分利用這個閃光點來幫孩子獲取信心,保持興趣。

比如小小魚特別喜歡閱讀。

那我從他很小的時候就給他找各種他喜歡的書籍。

然後堅持親子閱讀。

一看到書,只要有圖畫,他拿起來就會去讀。

而且還能把自己獲取的知識拿出來跟你分享。

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自信大方。

這就非常棒。

在外邊玩耍的時候,或者遇到一場大雨。

我會詢問他的感受,然後讓他把感受讀出來。

比如他寫的一首《春綠》,裡面寫了:「小草很青,春天來了,小草長大了,可是冬天光禿禿了。」

用詩歌的形式,短短的幾句就好呀!

最後,我會給他記錄,然後告訴他的媽媽。

我們肯定他的作品,讓他獲得創作的自信。

而且我會引導他去學習英文和數學。

大致的方法也是一致的。

父母要積極地給予認同,培養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

並幫助他去發展自己的興趣,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然後把這種行為培養成為一種習慣。

這樣孩子會有積極自信地學習態度,也會儲備足夠多的知識。

輕鬆應對入學後的學習任務。

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學會獨立。

孩子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的。

一旦什麼都要找父母幫忙,或者找老師幫忙。

他就會變得畏畏縮縮。

特別是去了學校,一個老師要管理這麼多的學生,肯定無法及時給予回應。

他就會想自己是不是很差勁,老師是不是不喜歡我呢?

看到同伴都能做好,而自己做不好,他就會感到自卑。

或者變得暴躁,情緒失控,跟同伴吵鬧。

在家的時候,孩子能做的事,一定要讓孩子去做。

千萬不要什麼事都替代,讓孩子享受什麼都是現成的,只會害了他。

很多孩子在早期,比如兩三歲的時候,他們有了自我意識。

就會要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比如自己穿鞋,自己吃飯。

當然他們會把事搞糟糕,可畢竟他們的自我已經萌芽了。

可是父母卻沒有意識到,只看到了被破壞的一面,只看到了孩子「無能」的一面。

於是選擇自己去做,而且一直做了下去。

最糟糕的父母是無休無止,直至孩子成年,還是替孩子包辦。

最後是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特別是家裡只有一個孩子,並且平時被長輩寵溺的孩子更要有這樣的準備。

因為在學校,老師不會像長輩一樣圍著孩子轉。

學校無法確保這些孩子得到像家裡那樣的寵愛。

孩子的心理落差是巨大的。

同時發現孩子的好勝心過強的話,也要小心幫助孩子去調整期待。

因為過分的雄心也會推毀孩子的信心。

入學是對孩子及家庭一次最直接最嚴格的考驗。

孩子進入學校,就意味著置身一個全新的環境中。

如果這個孩子有了足夠的準備來應對這個新的環境。

他才有自信來處理自己遇到的問題。

才能真正愛上這個新的環境,還有他遇到的新的人和事。

晚一年入學,或者說不急著提前入學。

就會有足夠的時間準備,可以說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有時,一年的時間對我們意味著衰老一年。

可對孩子來說,身高、心理發展、學習的能力卻是天壤之別。

人生這麼長,何必太著急呢?

(本文為魚爸原創, 圖來源網路,公眾號轉載可聯繫授權,歡迎個人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已出版新書《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好的教養》熱售中)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