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八個細節告訴你,美國高等教育為何全球領先

作者:呂欣

來源:網絡與未來社會(ID:Internet-society)

五月的波士頓,總算送別了任性的暴雪與凍雨,城市中隨處可見的楓樹與橡樹狠命地抽著綠芽,查爾斯河中成群的黑頭雁與野鴨也開始 “調戲”起岸邊拿著麵包屑的遊客。

(地處查爾斯河畔的MIT麻省理工學院)

1636年9月,部分受過高等教育的首批英國清教徒移民,正是在這查爾斯河畔建起了美國第一所高等學府——哈佛大學。他們在這片被喻為“新英格蘭”的土地中,依然難忘英國牛津與劍橋大學的榮光,除了給波士頓大都市區的兩處核心地域命名為“牛津市”和“劍橋市”外,還將劍橋大學的主要建制完全投射於哈佛大學之中。時光荏苒,當時大概沒有人會料到,完全模仿於劍橋的哈佛大學會在300多年後實現了對劍橋的超越,《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與《泰晤士世界聲譽排名》自首次發布以來,哈佛大學就一直位列為榜首。

(傳說觸摸約翰·哈佛雕像的左腳會帶來好運,於是雕像的左腳被遊客摸得金光閃閃)

(始建於1915年的哈佛Widener圖書館,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大學圖書館)

哈佛大學成立之後,美國高等教育開始逐步發力,由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等大學所不斷創立的課程規範、錄取程式、助學金原則,甚至大學生活的儀式和典禮逐漸發展成為美國大學的主流範式,並促使美國迅速成為高等教育最為發達的國家。

(哥特式建築風格的耶魯Sterling圖書館)

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發布的《2016年門戶開放報告》,2016年留美人數再創新高,首次突破一百萬,其中中國留學生達到328547人,同比增長8.1%,佔美國留學生總數的31.5%,中國已連續七年成為赴美留學最大生源國。美國高等教育究竟是通過何種方式構建起如此強勢的全球聲望與學子感召力?在美留學究竟是何種體驗?一直縈繞心頭的疑問,終於有機會得以在訪學期間細細體驗,特將一些感受與好友分享一二。

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細節1:

最初在美國東北大學、麻省理工、哈佛大學、塔弗茨大學聽課時,總感覺美國大學老師在課堂上要比中國大學老師輕鬆很多,他們在課上實際講授的內容不多,總是採用分組討論、課題演講、案例展示等形式將很多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後來聽課時間久了,才逐漸感受到其中的奧妙。

(美國東北大學Miso教授的“用戶體驗設計”課程)

在傳統教育中,教師在學生群體中所形成的權威性主要源於其對於某個專業領域知識的精通。教師的這種專業權威性曾促使 “聆聽教誨”成為校園課堂中的主要授課模式,學生往往處於被動地位,聽由教師教導其未來進入社會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規範和價值。在大多數時候,教師們也總是不自覺地試圖把自己的觀點、意志或價值觀強加給學生們。但隨著資訊科技革命的不斷深入,知識壁壘與資訊不對稱逐漸被消解,源於專業知識優勢的教師權威性基礎也隨之逐漸坍塌。在當今互聯網時代的大學課堂上,老師在台上講課,台下學生往往會通過筆電電腦、手機或平板電腦隨時查詢課堂中的教授內容,coursera、可汗學院、lynda等網絡在線教育平台則提供了世界頂尖教師的專業課程。

因此,當下的學生不再像以往一樣對高校及其教員身懷敬畏之心,不再僅僅通過聽課來接受知識學習和讓教師來決定什麽值得去了解和學習。學生們可就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借助互聯網輕而易舉地獲取整個專業的“知識圖譜”,以及該領域最權威人士的最新學術成果。對於已習慣多線程處理資訊的“網生代”學生,以往線性傳播專業知識的“獨白式”講課模式,儼然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美國東北大學在圖書館的自習室裡為學生配備雙屏顯示器電腦)

美國大學一直秉承著蘇格拉底的教學理念:學習是一個合作而不是孤立的過程,需要采取新的表達形式,並普遍將“指引學生如何思考和如何選擇”作為大學的主要目標。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EARL HALL穹頂教學樓的大門上方鐫刻著:Erected for the Students that Religion and Learning may Go Hand in Hand and Character Grow with Knowledge.——為學生之信仰與學習攜手齊行,品格與知識共同成長而造。)

美國高校教師在課堂中更像是一位主持人或教練,他們大多不會簡單粗暴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與科學結論,不會擅自替學生來回答某個學術問題,而是通過精細的課程設計,讓學生通過發現問題、海量閱讀、文獻查證、小組討論、個人演講、課堂答辯等一系列艱辛的努力來促使學生不斷深入思辨,讓他們自己來尋找問題的答案。一場精心設計的課堂討論往往會促使學生的思維沉浸在多個思考角度中,這對於促使學生獨立心智的成長頗為有效。美國大學的課堂也早已突破“概念-分類-歷史-屬性-未來”等類似線性內容的教師獨白式授課模式,而是採用“觀察-移情-發現問題-調研-查找文獻-尋找答案-驗證答案”等類似螺旋式課程模式來探索本課程的知識脈絡、學術規律以及背後的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課堂中呈現出的是一種相互對話與反覆質詢的互動機制。

(跟同事一起在MIT聽課 徐琦老師/攝影)

美國大學這種生動有效的互動課堂模式,一方面需要依賴高校教師高超的課程設計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以“小班”教學作為基礎支撐。而“小班教學”則意味著需要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儘管很多美國大學財務狀況十分緊張,但各個大學卻異常堅定地捍衛著“小班”原則。

(哈佛大學教授Thomas在大眾文化課程中與學生一起討論鮑勃·迪倫)

二、藏於細節的學業“壓力包”

前陣子,有位知乎網友指出網上一篇流傳甚廣的博文《到了哈佛,你就會知道中國高校的差距在哪裡》中有多處誇張不實之處,並指出那張頗具視覺與情感衝擊力的照片“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凌晨4點座無虛席”照片中的圖書館並不是在哈佛。

(網上盛傳的“哈佛大學圖書館凌晨4點座無虛席”照片並不是在哈佛)

但在我訪學期間,通過參訪哈佛、麻省理工、哥倫比亞、塔弗茨、東北大學、波士頓學院等學校後,卻發現此文雖有造作誇張之嫌,但文中大部分所述也非虛言,尤其是美國高校通過建立起一整套嚴格精細的教學管理體系,對學生形成了有效的“他律”壓力機制。

(需提前搶位子的圖書館自習室)

細節2:課程計劃——師生間的“契約單”

在美國大學的第一節課上,每位同學會拿到一份該課程的教學計劃表,表單中詳細描述了課程的教學目標、考核方式與評分細則、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相關閱讀書目或參考網站,老師還會在課上做詳細說明。學生一旦確認選修這門課程,就得嚴格按照教學計劃表中的規定執行。教師同時會按照計劃表中的要求對平時作業、課堂討論、結課作業及時計分,如果某位學生在上課期間的平時分數過低時,還會收到教師的“黃牌警告”。若最終課程分數不及格,這位掛科學生就得另交一筆費用不菲的課程重修費(最便宜的州公立大學,每一學分大概需要450-550美金左右,每一門課2-3個學分不等)。

(在MIT聽課時,課前領到七頁紙課程計劃表)

在學校網站上,還能隨時查到與本專業相關的所有課程大綱:http://cmsw.mit.edu/education/subject-lists/cms

反觀國內大學,儘管教師也寫教學大綱,但一般情況是寫完提交學校歸檔後就算完成了任務,之後很少會做修改,而沒能成為與學生進行教學溝通,並對自身教學和學生學習形成有效管理的手段。學生在上課前只能對該課程有個大概了解,很難全面獲悉每節課的實際教授內容與具體要求。

細節3:課後閱讀、課堂研討、量化評分——“壓力山大”的日常學習

美國大學教師一般會在課前詳細規定每節課的閱讀內容甚至閱讀頁數,學生在上課期間要面臨大量的專業書籍閱讀任務以及平時作業,要是課前完不成規定任務,不僅會在課堂討論時面臨巨大尷尬,更會極大影響結課成績。國內部分教師也會在課上提供一些相關書目,但由於缺少具體量化要求,以及課堂討論等相關考查督促機制,專業書籍的看與不看全憑學生個人自覺,從而難以有效激發和督促學生的實際課後閱讀行為。

國內大學的課程考核方式一般更注重結果,尤其是人文社科與藝術類的課程,大部分教師一般只是在課上布置一個論文題目或是創作作業,直到期末才進行考試或收取作業,課程期間的要求很松。由於學習評價體系過於依賴期末考試的分數結果,中間缺乏“過程管理”,從而致使學生在上課期間缺少有效壓力,很容易形成平日休閑娛樂,考前熬夜突擊應付的學習習慣。而美國大學生對平時學習更為重視,通過建立有效的過程量化評分體系以及繁重的課業量,促使學生在平日學習中也絲毫不敢馬虎,很少有學生還能有精力去沉迷網遊、網劇或睡懶覺,從而有效保證了學習深度與品質。

細節4:小組匯報、作業答辯與畢業展——課堂儀式中的尊嚴壓力

在美國大學課堂上,“上課睡覺”、“不參與發言”、“遲到”、“上課看手機”都會被視為很不禮貌的課堂行為,美國教授會覺得這是一種不尊重教師、不在意學習的一種表現,有時後果還會很嚴重,會直接影響到平時成績。美國大學教師一般不會在課上做出勤點到或在課上直接批評學生,課堂秩序主要是通過課程評分制度以及常年形成的課堂文化禮儀進行維系,而這種課堂禮儀文化的力量要比紀律的約束更為有效。

除了這些隱性的課堂禮儀外,還有一些常規性的課堂儀式,比如結課作業演講、論文答辯以及畢業展。在結課作業展示環節,學生都會面臨很大壓力,因為任課老師一般會邀請來很多相關專業課教師以及不同年級學生一同在台下旁聽,每位同學都要上台進行作業展示並接受現場答辯。

(任課老師邀請多位專業教師一同在台下旁聽作業匯報,並現場提問)

畢業論文答辯一般都安排在帶觀眾席的報告廳或劇場進行,面向全校師生開放。教師們會著正裝出席,答辯時間會很長,論文陳述加上答辯時間常常會超過3個小時,答辯會後還會舉辦一個小型的慶祝會。與國內不同是,美國東北大學等學校的研究生畢業論文在答辯前,還要求必須要找到一定數量的論文讀者,每一位讀者的名字還會被印到論文的封面上,以促使學生在論文寫作中需要不斷傾聽讀者的意見,在多元視角和思路中不斷修正論文中存在的問題。

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畢設作品還會在學校的組織下舉行數周的畢業作品展,自己的學業成果無論好與壞,都得放在學校的展廳中進行長期“公示”。

(“壓力山大”的博士論文答辯現場)

(東北大學設計專業學生的畢設作品要在學校公共展廳裡展示近1個月)

三、美國高校教師的“甜棗”與“大棒”

美國高校沒有全國統一的管理制度,各州可自主制定高等教育法及其相關管理規則。公立大學一般歸口各州的議會和州政府主管,但學校具體的管理權限主要交由高校董事會,私立大學則完全由校董事會長官,不受政府部門控制。美國各高校間,通過充分的行業競爭,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師資管理模式,並促使高校教師職業本身在美國社會中形成了較高的社會聲望,從而不斷吸附社會精英人才加入其中。

細節5:中等偏上的薪酬保障與科研成果轉化辦公室

美國大學教師的平均薪酬在整個國民職業體系中屬於中等偏上水準,據2015年國勞工部發布的《全美職業就業與收入評估》數據顯示,大學教師平均年薪為77480美元,折合人民幣53萬餘元。其中講師薪酬偏低大約大5萬美元,助理教授的年薪約8萬美元,副教授8-10萬,教授12-18萬美元。

除此之外,在美國1980年《拜杜法案》的激勵之下,美國高校不斷加強自身科研轉化能力,很多大學紛紛成立科研成果轉化辦公室(OTL: Office of Technology and Licensing),概念證明中心(POCC:Proof of Concept Centers)等相關機構,並培養了一大批懂科研、懂法律、懂商業的技術轉化職業經理人,這些職業經理人會幫助教授的科研成果有效實現商業市場轉化。教授只需在學校安心從事研發即可,節省了大量的寶貴時間與精力,同時還能獲取豐厚的商業利潤收入。這種科研轉化機制的建立,對於整個美國國家而言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它促使美國社會中形成了有效的知識創新生態體系,高校科研成果-資本-人力-社會需求之間實現了有效對接與相互激發,從而不斷推動美國在科技、軍事、醫療、教育等領域在全球持續保持領先優勢。

(斯坦福大學不僅創建了矽谷傳奇,其首創的科研成果轉化中心亦取得驕人成績)

(美國東北大學技術成果轉化中心大樓)

細節6:透明的師資公開選拔機制

為有效保證學校師資水準,美國高校普遍實行教師公開招聘製以及嚴格透明的招聘考核程式。教師招聘資訊告必須要刊登在本專業的雜誌、公開發行的報紙或知名網站上,一個高校教師職位往往會吸引來幾百名名應聘者。學校還會成立專門的跨部門考評小組,按照提前公布的考核程式對應聘者逐一考查。

細節7:嚴格的淘汰機制

經歷了過五關斬六將之後的新入職年輕教師,又要立即面臨美國高校“非升即走”的巨大工作壓力。新入職的教師要與學校簽訂一份包括了聘用職稱、科研與教學要求、聘期、工資、福利等詳細內容的聘用合約,雙方需共同嚴格遵守聘約。如果教師在任期滿後,其教學、科研成績沒有達到要求,未能得到晉升,就必須離開學校,另謀他職。

美國高校教師職稱共分為:助教(Instructor)-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教授(Professor)。為了有效穩定學校教師骨乾,美國高校還普遍實行終身教授製(Tenure System)。一位教師一旦被確認是優秀的教授,將會獲得終身聘用。學校會為終身教授提供長期穩定的教學和研究機會、永久的就業保障和穩定的經濟收入。

四、校園ID、刷卡印表機與移動教室

細節8:

美國高校的資訊數據化程度較高,師生入校後每人會得到一個校園ID號,個人在學校中的所有相關數據資訊與服務都會與這個ID號綁定。憑借這個ID號你可以在學校任意一台電腦上登入自己的電腦桌面以使用校園雲服務,可以隨時在校內外使用在線軟體、數字學術期刊、lynda等網絡在線課程、選課、作業提交、校內郵件服務、圖書借閱、餐廳消費乃至電子產品折扣等多種服務。

(美國東北大學各學院裡隨處配備上網電腦,師生可憑借校園ID直接登錄到自己的windows界面)

在東北大學,全校的印表機全部聯網使用,極大提升了印表機的使用效率。在有三層樓的藝術學院裡,總共只有3台聯網印表機,教師若有需要列印的檔案,直接通過自己的ID號聯網列印就行。在學校的公共太空裡,師生使用自己的校園ID卡,隨時可以刷卡自助列印。

(自助式刷卡網絡印表機)

(在圖書館裡可以隨時掃描、文字識別或列印資料文檔)

為了更加有效服務於互動討論式授課模式以及學生的小組作業討論,美國大學的圖書館與教室裡會放置有大量的白板、觸摸屏與活動桌椅。

(東北大學圖書館為方便小組討論而設計的環形工作區)

(美國東北大學移動桌椅教室)

(配備有投影或觸摸屏的自習室“包間”)

(配備了訪客接待區的院長辦公室)

(院長辦公室面積近100多平米,還配有專職秘書,隨時為師生和訪客服務)

誠然,美國高等教育並非盡善盡美,如飽受詬病的高昂學費,名校精英階層子女固化,公立大學經費不足等,並同時面臨著社會經濟不穩定、網絡在線教育衝擊、教職終身製的逐步崩潰、教師權威性降低等時代挑戰。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外國競爭對手讓美國其他行業的優勢不再,美國高校卻通過依賴其獨立自主、兼容並包、自由競爭的生態機制,使其全球教育的主宰地位仍在延續,並通過其持續培育出的大量精英人才以及科研創新成果不斷助推美國新產業的強勢崛起。

高等教育的發展依賴於全球人才的自由流動,而美國,恰恰正處於這個系統的核心節點,訪學期間,我時常會為美國名校群賢畢至、“萬邦來朝”的巨集大景象而感慨,但我更被美國大學中深入細節的教學理念、精準的管理水準以及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所打動。“錢學森之問”常常會在國人心中叩響,它已成為中國教育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破題需要改革的勇氣,觀念的轉變,同時也需要可執行的行動細節。願以上不成熟的觀察與思索,能拋磚引玉,並期待能有更多的中國教師一起攜手,去不斷改進我們身邊的教育工作細節。

【作者簡介】呂欣,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博士,互聯網資訊(網絡與未來社會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常年從事於互聯網社會學、網絡在線教育、互聯網產品設計等新媒體領域的學術研究與產品開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