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秦滅六國後,六國的國君怎麽樣了

17世紀,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用“生存還是毀滅”體現出男主角面對選擇的迷茫。公元前230年,秦加快了統一六國的步伐。聽到即將亡國的腳步聲,六國國君各有盤算,最終殊途同歸,生存還是毀滅不再由他們掌控。

圖_ 戰國七雄

被俘身死--韓、魏、齊

在六位國君中,有三人在投降之後,慘遭秦軍屠戮。

韓國是六國實力最弱的一個國家,也是第一個被秦國滅亡的國家。公元前239年,對秦國甚為忌憚的韓王安即位。五年後,秦將樊於期率軍攻取趙國平陽(今山西臨汾市)和武城,趙將扈輒戰死,趙軍斬首十萬。韓王安聞訊,“與韓非謀弱秦”,命他赴秦國遊說秦王不要進攻韓國。

公元前233年,趙軍名將李牧成功逆襲秦軍,樊於期帶少量親兵突圍。韓王安見趙軍勢大,開始抱趙國的大腿。秦國不滿韓王安首鼠兩端的行為,李斯警告韓王安改變“投趙棄秦”的戰略,遭到拒絕。公元前230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韓王安投降後,軟禁在楚國舊都郢。公元前226年,韓國舊貴族在韓舊都新鄭發動叛亂,平叛之後,秦王為絕後患,處死了韓王安。

圖_ 魏無忌(?—前243年),即信陵君

相較韓國,魏國的狀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秦趙長平之戰後,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遭到魏安釐王的猜忌。信陵君“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去世,魏國失去了最後一道防禦屏障。秦國聽聞信陵君死訊,“使蒙驁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其後秦稍蠶食魏”。

公元前228年,魏王假接手風雨飄搖的魏國。秦滅趙之後,第三個目標直指魏國。公元前225年初,以王賁為首的秦軍兵圍魏都大梁,秦軍以水代兵,用黃河水漫灌大梁。同年三月,城牆坍塌,死者枕籍,民心離散,魏王假出城投降。王賁“殺之,遂滅魏”,並且“屠大梁”。面對強秦,魏王假回天無力。司馬遷認為:“王假削弱,虜於秦政。”

圖_ 戰國時期七國官製

戰爭中,高傲的戰國“東帝”也向“西帝”示弱。公元前265年,齊王建即位後,政權由其母君王后操縱。當時,秦國虎視天下,六國震恐。君王后一方面迎合秦國“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另一方面對其他國家一律平等公正的對待。這一行為使齊王建在執政的43年間,齊國未受戰爭拖累,是六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

公元前249年,君王后去世,齊五建任命舅舅後勝擔任相國。秦國收買後勝及其賓客,鼓動他們“勸王去從朝秦,不脩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而齊國即墨大夫與雍門司馬曾進言:“王收而與之百萬之師,使收楚故地,即武關可以入矣。”齊王建受到秦國“遠交近攻”之計的蠱惑,沒有聽從他們的提議。

公元前221年,齊王建陳兵西部邊界。秦將王賁受命自燕國南下,兵圍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秦王派賓客陳馳以500裡封地為代價,誘降齊王建,後勝也勸說他放棄抵抗,齊王建不戰而降。秦王將齊王建安置在共地(今河南新鄉輝縣),斷絕他的飲食,一代國君被活活餓死。齊國百姓怨恨齊王建的不抵抗政策,用民謠嘲笑他:“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足見齊王建的愚昧守舊。

圖_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

昏饋誤國--趙國

秦滅韓之後,將進攻的矛頭指向了趙國。公元前236年,趙王遷主政趙國。在此期間,他喜憂參半,喜的是李牧統率趙軍在肥之戰和番吾之戰中,兩敗秦軍,成為趙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憂的是公元前231年和公元前230年,趙國接連遭受地震和饑荒的困擾。

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和楊端和取道井陘和河內,分兵合圍趙都邯鄲,李牧和司馬尚頑強抵抗秦軍。秦國“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遷聽信讒言,命趙蔥及顏聚代替李牧,李牧不從,趙王遷“捕而殺之,廢司馬尚”。

趙軍失去李牧的指揮,被王翦殺得潰不成軍,趙蔥戰死,顏聚遁逃。秦軍一鼓作氣奪取邯鄲,趙王遷成了秦軍的階下囚。秦王將他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在此期間,趙王遷為解思鄉之愁,寫下詩作《山水》。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點評:“頗牧不用,王遷囚虜。”這8個字恰如其分,入木三分。

圖_ 荊軻刺秦王

殺子乞降--燕國

說起燕王喜,知名度不高,他兒子太子丹因“荊軻刺秦王”而名留青史。公元前226年,秦國吞並趙國後,覬覦燕國。太子丹指使荊軻刺殺秦王,意圖延緩或瓦解秦軍的擴張勢頭。荊軻事敗後,秦王派將領王翦、辛勝報復燕國。

燕王喜和掌握殘存趙軍的代王嘉聯手抗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 燕王喜走遼東,翦遂定燕薊而還。”。秦將李信率軍追擊,在衍水(今遼寧渾河)擊敗以太子丹為首的燕國衛軍主力,此時燕國名存實亡。

在秦軍緊追不捨的情況下,代王嘉給燕王喜寫信,認為:“秦攻拔我薊,燕王亡,徙居遼東,斬丹以獻秦。”燕王喜信以為真,斬殺太子丹,向秦國獻首乞降。秦軍滅楚後,“秦拔遼東,虜燕王喜,卒滅燕”。

圖_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

殺身成仁

在六位國君之中,楚國昌平君屬於唯一敢於亮劍的君主。他是秦始皇的表叔,鎮壓嫪毐之亂有功,任秦相12年。公元前230年,華陽太后薨逝,楚系外戚勢危,昌平君前往在楚故都郢安撫楚民。巧合的是昌平君和韓王安曾有交集。據《睡虎地秦簡》顯示:“韓王死,昌平君居住其處。”也就是說兩人先後住在同一所宅院內。

公元前224年,王翦攻破楚都壽春,生俘楚王負芻。楚將項燕在郢擁立負芻庶兄昌平君為楚王,“反秦於淮南”。郢失陷後,昌平君和項燕轉戰淮北。次年,“王翦、蒙武攻荊(秦始皇父親名子楚,為了避諱,將“楚”改為“荊”), 破荊軍, 昌平君死, 項燕遂自殺。”楚國成了第四個被秦國滅亡的國家。

圖_ 秦滅六國

其實,戰國七雄都有統一中國的實力。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封建論》指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製,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聖人意也,勢也。”這番話表明秦國在商鞅變化的推動下,由秦始皇完成平定六國的歷史使命,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需要。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 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國家也是如此,六國國君的下場是在必然趨勢之下的偶然結果。

文:計白當黑

參考資料:

【1】司馬遷 《史記》

【2】司馬光 《資治通鑒》

【3】李開元 《末代楚王史跡鉤沉》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