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抗戰勝利73年周年:致敬那場不屈的戰爭

今天,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三年前的9月3日,天安門廣場,當威武雄壯的人民解放軍挺著筆直的脊梁邁著鏗鏘的步伐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的時候,那時的你是否在心底為祖國呐喊?

又到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當我們回想三年前勝利日大閱兵並自豪、鼓舞的時候,你是否會想起這場大閱兵背後,那些我們應該為之珍惜、為之警醒的過去。

1945——2018。抗戰勝利73年。

抗戰,這兩個字在今天聽來,是否會有一種遙遠陌生的感覺?

怎會不遙遠?從1931年開始,到現在過去了整整87年,從抗戰勝利到現在也過去了73年,73年足夠一個人過完一生。只是,這個遙遠,對於我們國人來說,是很沉重的字眼。

從1931到1945,歷時14年,每一天都驚心動魄,每一刻都危機四伏。每一次反抗,每一次戰鬥都關係著四萬萬人民的生死存亡。一寸山河一寸血,在那個時代絕非虛言。

還記得在8月15日日本投降紀念日的時候,有這麽一個故事在網上廣為流傳:抗日戰爭末期,一美國記者攔住一名奔赴前線的軍人。這名軍人稚氣未脫的臉,引起了美國記者的注意。

“ 美國記者問:你多大?

軍人說:16歲。

你想你的家人嗎?

他們已經死了。

記者沉默了一會兒:你覺得中國能勝利嗎?

軍人斬釘截鐵地回答:中國一定會勝利的!

記者問:當中國勝利之後,你準備幹什麽?娶妻生子?

軍人笑了笑:那個時候我已經戰死沙場!”

這個故事沒經過考證,也不知道真假,或許這名軍人所說的話也經過了旁人的潤色加工,但是無論怎樣,在那個時代,這樣的事情肯定發生過。

因為戰爭,因為被侵略,因為被殺戮,他們別無選擇,他們只有斬斷自己的未來,才能讓這個民族有未來。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關於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以此銘記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艱苦卓絕的鬥爭,緬懷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英勇獻身的英烈和所有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人們,表明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贏得這場氣壯山河、艱苦卓絕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的勝利,也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勝利。

我相信,這段不屈抗爭的歷史,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集體記憶,成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力量之源。

在歲月的長河中

有些日子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今天是9月3日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透過73年的歷史塵煙

勝利的場面歷久彌新

1945年9月2日

在同盟國聯合受降儀式上

日方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確認

1945年9月3日

《新華日報》刊載毛澤東的題詞

“慶祝抗日勝利 中華民族解放萬歲”

1951年8月13日

政務院發布通告

將抗戰勝利紀念日改定為9月3日

(原為8月15日)

2014年2月27日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

以國家立法的形式通過決議

確定每年9月3日為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73年前的今天

我們能想象那一刻的萬人空巷

人們湧上街頭

鑼鼓、口笛、鈴鐺……

凡能發出聲響的

都是勝利的號角

然而這狂歡

有一群人再也無法看到

十四年的抗戰啊

是他們,在最絕望的日子

義無反顧、前赴後繼

為了更多人的未來

獻出了自己的未來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民兵在進行軍事訓練

5000多個日夜啊

也是他們

在這片飽經磨難的大地上

點亮了民族的希望

他們曾為人父母、子女、愛人

卻再也沒能踏進家門

只為一家不圓萬家圓

在這個勝利的日子

審視曾經的苦難時

必須重提千千萬萬抗日英雄

回憶他們那曾經鮮活的面容

八路軍115師戰士在平型關公路兩側伏擊日軍

1941年9月25日

為轉移群眾和掩護主力部隊

5個還不到25歲的年輕人:

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學義

把敵人引向頂峰的絕路

他們打光最後一粒子彈

扔出了最後一顆手榴彈

最終

無障可憑,無路可退

他們選擇把生命交給祖國的山河

在最後一刻他們哪想過什麽粉身碎骨

而是把從敵人手裡搶過來的槍砸碎了

隨後縱身一躍、慷慨赴死

僅宋學義、葛振林幸存生還

這就是狼牙山五壯士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

但你可能不知道

之後發生的故事

  

幸存者葛振林的兒子葛長生說過的一段話

讓所有人震驚了:

我打小就在父親身邊

當年看《狼牙山五壯士》電影時

我都不知道父親是其中原型

他在家裡沒有跟我們談過一次這件事

這是真正的英雄

心懷天下,忘了自己

當年,幸存回歸部隊後

這個革命戰士繼續征戰南北

2005年3月21日

葛振林在衡陽病逝

終年88歲

幾回少年英雄事

獨覽河山逍遙縱

九一八事變後

東北錦繡河山淪陷敵手

人民顛沛流離

1938年10月上旬

東北抗聯部隊經過長途行軍抵達牡丹江下遊支流

烏斯渾河西岸

日偽軍千餘人趁夜來襲

為掩護大部隊突圍

以冷雲為首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戰士

毅然放棄渡河

分成3個戰鬥小組,一齊向日偽軍開火

在背水作戰至彈盡援絕的情況下

她們挽臂涉入波濤滾滾的烏斯渾河

高唱著《國際歌》

集體投江,壯烈殉國

她們中最大的23歲

最小的只有13歲

她們最後的歌聲化作了命運的音符

回蕩在白山黑水之間

這就是八女投江的故事

在那個腥風血雨的年代

以身許國的女人們

如此勇敢地站立起來

在祖國的碧天雲霄上

有一群在藍天揮灑青春的英雄

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陳懷民

世界空戰史上與敵機對撞第一人

1938年4月29日侵華日軍空襲武漢

陳懷民的戰機受到五架敵機圍攻

多處中彈,難以操控

千鈞一發之際

他放棄跳傘求生的機會

轉而向附近的一架敵機高速撞去

與敵人同歸於盡

黑煙紅火,彌漫空中

犧牲時,陳懷民年僅22歲

他走後,母親哭瞎

未婚妻跳河殉情

這真的是痛徹心扉的悲痛

抗日戰爭期間

至少有1700個像陳懷民一樣

集體赴死的

我國第一代戰鬥機飛行員

殉國時平均年齡只有23歲

才20多歲啊

多麽美好的年華

如果沒有戰爭

他們應該痛痛快快地談一場戀愛

跟一個喜歡的姑娘濃情蜜意、兒孫滿堂

至今73年了

請記住這些年輕的面孔吧

他們當中

有的是歸國華僑

有的是富有之家

有林徽因的三弟林恆

有南開校長張伯苓的幼子張錫祜

有電影《無問西東》中

王力巨集飾演角色的原型沈崇誨

他的父親是當時的大法官、

法學家沈家彝

但是

國若有難,舉身赴之

雖千萬人,吾輩往矣

他們明知道日軍戰機遠優於自己

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是最後一次

每一次戰鬥,都可能葬於藍天中

但不亡命就是亡國

他們用血肉之軀壯志凌雲

擊落日軍敵機超過1200架

自己卻變成了照片中的“墓碑”

曾記得

川軍戰士王建堂在出川抗戰前

由其父親王者誠贈送的一面“死字旗”

右書:

“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

隻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

左書:

“國難當頭,日寇猙獰。

國家興亡,匹夫有分。

本欲服役,奈過年齡。

幸吾有子,自覺請纓。

賜旗一面,時刻隨身。

傷時拭血,死後裹身。

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也曾記得

楊靖宇將軍說過:

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但其實

被稱為日本關東軍噩夢的楊靖宇將軍

沒有任何軍銜

也沒人給楊靖宇授過銜

他在冰天雪地

與敵人以命相搏的時候

根本就不會想到自己到底是什麽軍銜

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萬青年十萬軍

他們曾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但為了更多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他們義無反顧奔向了戰場

3500萬同胞在戰爭中傷亡

6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淪陷

國既不國,

家何能存?

當犧牲的那一刻來臨

我們不知道

他們是否留戀家中的父母

是否放心不下一同浴血的戰友

是否曾給身後祖國的土地

一個深情的回眸

73年過去了

山河猶在

盛世繁華

若在天有靈

他們定也會倍感欣慰

他們絕大多數沒有後人

可他們卻被中華民族的後人永遠銘記

他們的身影漸漸遠去

黑白的照片漸漸模糊

但他們不會化為歲月塵埃

他們堅毅的表情卻愈發清晰

2015年9月3日

這位年歲最長的老兵陳廷儒

在閱兵儀式上敬了個禮

那時

他是否又想起了當年的九死一生

而去年,他也永遠離開了我們

73年過去了

我們銘記歷史

也更珍愛和平

我們不能忘卻

在國家和民族最危難的時刻

舍身赴死的英雄

那些年輕的生命啊

只為勝利的這一天!

那個同仇敵愾

熱血激昂的年代雖已日漸久遠

但時間不老

記憶彌新

每個人都應該銘記!

來源:新華社、澎湃新聞

圖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祁蕊

《抗戰時期戲劇研究》

作者:丁芳芳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內容簡介

戲劇作為表演藝術,具有強烈的社會活動屬性,而在抗戰時期,這一屬性表現得更為突出。政策制定、文本創作、演出活動的組織、表演形式、作品出版等構成了戲劇現象的整體,本書予以全面系統的研究,形成其獨特視角。

本書致力於國內抗戰戲劇的研究,分為上下兩輯,上輯為“抗戰戲劇實踐研究”,下輯為“抗戰戲劇理論研究”。全書吸納了大量新發現的一手史料,不僅對以往抗戰戲劇研究中有爭議之處細加辨析,同時填補了某些研究領域的空白點,如抗戰戲劇民族形式探索研究、抗戰戲劇圖書出版潮、抗戰戲劇社會教育規劃研究等。

本書可供戲劇學研究者、文化管理部門、戲劇演藝團體以及對戲劇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參考。對於戲劇學研究者而言,將戲劇文學、演出活動、戲劇政策、戲劇教育、戲劇圖書出版等作為一個整體研究,提供了其研究方法的借鑒;對於文化管理部門,抗戰時期戲劇政策的制定值得研究;對於戲劇演藝團體,抗戰時期各種因地製宜的創造性演出活動可供學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