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校越多高新技術企業越多?大學如何影響城市的未來

過去在經濟崛起階段,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對經濟發展影響更大。現如今,當經濟發展進入到轉型升級新階段後,科技、人才的作用日益凸顯,並且關乎城市的未來。

高校助推城市轉型升級

合肥市委副書記、市長凌雲日前在《學習時報》撰文《傾城之戀——一座城市與一所大學半個世紀的情緣》,文中寫道:一座城市,一所大學,風雨攜手五十載。合肥,把傾城之愛給了這所大學。今天的中國科大,已然成了合肥人心頭的“寶貝”。一所大學,讓合肥這座城市的腳步更加矯健。中國科大,增添了合肥的創新氣質,更在賦能合肥的創新力量。

以人工智能產業為例,中科大對合肥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去年8月,賽迪顧問發布《中國人工智能城市發展白皮書》,通過對近40個人工智能重點城市進行評價,發布了中國人工智能城市十五強。合肥憑借科研、政策的優勢異軍突起,僅次於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高居第五名,目前合肥匯聚了以科大訊飛(002230.SZ)、華米科技為代表的行業頂尖企業,人工智能的從業人數全國佔比0.8%,投融資4.5億元、全國佔比0.9%。

安徽省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林斐對第一財經分析,合肥擁有中科大等雄厚的高校、科研院所力量,近年來省市、高校、企業合力,持續投入,在人工智能方面湧現了以科大訊飛為代表的企業。

今年10月,科技部發布關於支持合肥、杭州、深圳、天津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函。科技部在函中著重指出,要充分發揮合肥在智能語音、機器人等領域研發機構多、專家團隊高度集聚等優勢,強化人工智能基礎前沿理論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部署,加強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和創新平台建設,在具有產業優勢的細分領域加強應用示範,培育一批龍頭骨乾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提升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水準。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是衡量一座城市科創實力的重要體現。第一財經記者對中西部主要城市統計發展,高教力量強、擁有名校的城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往往更為靠前。在中西部地區中,高企數量超過2000家的共有6個城市,這6個城市都坐擁名校,擁有較為雄厚的科教力量。其中武漢以3527家位居榜首。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對第一財經分析,武漢不僅大學多,質量也高,這對武漢形成人才集聚、加快經濟發展有很大作用。

作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武漢坐擁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在校研究生數量僅次於京滬,位居全國第三,近年來武漢東湖高新區快速發展,並集聚了幾十家上市公司,成為我國上市公司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武漢之外,成都以3113家緊隨其後。成都近年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去年,該市有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淨增超500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3543家,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三;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兆元,達到10071億元,同比增長14.5%。

重慶、長沙、西安、合肥都處於2000家的梯隊。這四個城市也剛好都是科教力量比較雄厚的城市,比如西安擁有西安交大、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大學等名校,重慶則有西南大學、重慶大學等實力高校,長沙坐擁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名校。

在這六個城市之外,中西部其他城市都與之有較大距離。比如,高教實力較為薄弱的省會城市,如鄭州、南昌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前述六城的差距就比較大。

這其中,鄭州雖然是中西部五個GDP過兆的城市之一,也是中西部五個國家中心城市之一,但從科教資源上看,鄭州是7個城市中高教實力最弱的,整個河南省的211大學僅鄭州大學一所。也因此,鄭州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與同類型的城市相比相差甚遠,是中西部地區7個經濟總量超過7000億大關的城市中(重慶、成都、武漢、長沙、鄭州、西安、合肥)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最少的。

城市與高校如何共生共融

林斐說,在當前經濟進入到創新引領階段後,科教力量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各地對高教、科技的重視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城市與大學之間,進入到相互成就、共生共融的階段。

她分析,城市發展有多種類型和路徑,比如深圳雖然沒有太多高教資源,但是深圳善於引進各類人才,善於整合資源,做到“為我所用”。但相比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可以吸引全國的優秀人才,中西部地區、後發地區,要提升地方自主創新能力,走科技創新引領發展之路,必須重點發掘地方科技人才資源,尤其是城市所擁有的科教資源。

也就是說,中西部地區的很多城市,在難以像深圳那樣吸引全國優秀人才的情況下,就更要做好本地科教、人才資源的挖掘。

正是由於高教資源對一座城市的作用越來越大。即便是高校資源較為薄弱的城市,如深圳、蘇州等,當前也在積極引進高校,補足高教短板。其中,作為最缺大學的重點城市,近年來,深圳已經吸引了北大、哈工大等一大批名校在當地設立校區。以哈工大為例,目前哈工大深圳校區的錄取分數已經超過了哈爾濱本部,深圳的城市平台效應十分凸顯。

此外,深圳計劃未來10年投入1500億元,集中資源辦更多高水準大學,力爭到2025年高校數量達到20所左右、在校生超過25萬人,成為高等教育強市之一。

當然,也不是所有高教資源雄厚的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科創產業發展就一定好。東北的幾個中心城市,高教資源也較為雄厚,像哈工大、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實力都挺強,但當地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卻較為滯後。沈陽和大連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都在1200家左右。長春則只有600多家。哈爾濱2017年也只有614家。

丁長髮告訴記者,高教科研力量是一座城市的存量,如何把存量優勢轉化為比較優勢、競爭優勢,需要體制機制的完善、營商環境的優化等方面。東北的幾個中心城市高教實力挺強的,但人才流失卻很突出,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不多,說明當地仍需要大力改善營商環境和制度環境,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對第一財經分析,總體上看,東北的高教資源在全國都是比較強的,但科教資源對本地拉動作用不大。東北的很多企業與科教資源結合不緊密,科技服務業相對較弱,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

林斐分析,對於後發地區,不改革創新就無路可走。這就需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雙推進、內生動力與外在推力的兩結合,為科技創新引領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國家層面謀劃創新型國家建設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鼓勵支持地方深化改革創新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要主動作為,破除製約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層次障礙,全方位激發創新活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