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在國家博物館啟幕

【引子】

“5.18國際博物館日”即將到來之際

中國國家博物館大展接二連三

絲路孔道

——甘肅文物菁華展

今日(2019年5月16日)上午

隆重啟幕

五千多歲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在序廳迎賓

帶大家穿越

8000年甘肅古代歷史圖景

“暢遊”

絲綢之路黃金區、核心段歷史風情

來約會“中國彩陶之鄉”

來約會河隴青銅文化

來欣賞那些壁畫

那些車馬

還有佛陀

……

5000多歲的它

因“公務繁忙”

或許隻展出20天

你是否也想讓它多停留幾天

留言說出你的心聲

沒準兒就如願了呢

~

【展覽海報】

再來兩張展覽海報

挑您喜歡轉起

展覽: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

展期:2019/5/16 – 7/21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南2、南3展廳

【展覽解讀】

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以時間為軸,以文化交流為線索,以考古發掘的甘肅各歷史時期的516件(套)不同門類的重要文物為基礎,通過“文明序曲”“彩陶之冠”“青銅之路”“嬴秦搖籃”“千里走廊”“絲路交響”“共同家園”“佛陀之路”八個單元,呈現以史前大地灣文化甘肅彩陶文化河隴青銅文化早期秦與西戎文化漢魏晉唐時期河西文化甘肅絲綢之路文化多元民族文化甘肅佛教文化為主體的甘肅歷史文化。

第一單元

文明序曲

本單元通過大地灣遺址出土早期旱作農作物粟、黍的炭化標本,精美又質樸的早期彩陶樣式,原始粗獷的地畫藝術以及陶片上神秘的記事符號等,向觀眾呈現距今約8000年至5000年的大地灣文化,揭示其在早期中華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與地位。本單元重點展品有來自大地灣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彩繪符號陶片、魚紋彩陶盆等。

第二單元

彩陶之冠

本單元通過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四壩文化和沙井文化等階段的彩陶,全面展示甘肅彩陶文化體系和完整的發展史。本單元重點展品有仰韶文化鯢魚紋彩陶瓶、口唇紋葫蘆形彩陶瓶;馬家窯文化旋渦紋彩陶罐、旋渦鋸齒紋彩陶鼓、變體神人紋彩陶罐;四壩文化人形彩陶罐、三角網格紋雙大耳罐;沙井文化倒三角紋雙耳圜底彩陶壺等。

第三單元

青銅之路

本單元從約5000年前的馬家窯文化林家遺址出土的青銅刀開始,到甘肅境內最晚的青銅文化——沙井文化為止,全面呈現河隴早期青銅文化發展的面貌:河隴青銅文化受到中原青銅文化和歐亞草原地區考古學文化的雙重影響,這也決定了甘肅青銅文化的獨特性,即既保有商周中原青銅器的基本特徵,又融有域外青銅器文化的獨特風貌。本單元重點展品有馬家窯文化青銅刀(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齊家文化環首銅短刀、素面青銅鏡、嵌綠松石獸面紋青銅牌飾;辛店文化人首形柄銅匕;四壩文化青銅鉞、石權杖頭等;沙井文化鴞首權杖頭、竹節狀銅針筒等;商代“父丁”青銅角、“父辛”青銅斝;西周獸面紋青銅鼎、“徙遽”銅盉、鏤空蛇紋鞘青銅短劍等。

第四單元

嬴秦搖籃

本單元講述早期秦人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與戎之間密切交往,既和睦共處,又有碰撞競爭,加速了兩大族群間的交流與融合的歷史。西戎文化為早期秦文化注入了活力,也加速了早期秦文化趨向穩定與成熟。秦人力量不斷壯大,威服百戎,銳意經營關中,虎視列國,逐鹿中原,最終實現了對華夏的統一。本單元重點展品有秦公青銅簋、垂鱗紋秦公青銅鼎、蟠虺紋青銅盨、秦子鎛鍾及人面形金飾等。

第五單元

千里走廊

本單元介紹漢武帝時期河西歸漢後,漢廷對河西走廊的開發與經營,在移民屯墾實邊的舉措下,河西地區農業得到了較大發展,逐漸形成“農牧並序”的發展格局。西晉“永嘉之亂”後隨著大量中原民眾的遷入,他們帶來“二牛抬杠”、大型鐵犁鏵等先進農耕技術與工具,促進了河西走廊農業的發展。敦煌、嘉峪關、酒泉和張掖高台等地魏晉墓出土的壁畫磚上描繪的牛耕圖、播種圖、揚場圖等正是對河西走廊農業發展的真實寫照。本單元重點展品有漢代《儀禮》簡、《建武三年侯粟君責寇恩事》簡、彩繪漆木鳩杖、“白馬作”毛筆、彩繪木軺車、陶樓院等,魏晉二牛耕地圖壁畫磚、六簙圖彩繪墓室磚、銅獬豸等。

第六單元

絲路交響

本單元通過大量文物,展示在漫長的漢唐甘肅絲綢之路上,“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奇異多彩的東西方珍寶在這裡交流互通,農耕與遊牧文明從碰撞到交流互鑒,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友好交往,融合共生……不斷演繹著一曲曲波瀾壯闊、引人入勝的華彩樂章。本單元重點展品有漢代懸泉置木簡、過長羅候費用簿簡、《康居王使者冊》簡、烏孫貴人傳舍制度簡、折垣國貢獅簡、懸泉墨書紙等;唐代鎏金狩獵紋杏葉形銅牌飾、鑲綠松石金壺、瑞獸鳳鳥葡萄紋銅鏡;漢晉時期絲織品團窠動物紋刺繡劍臂、“大漢樂”銘黃地藍綠雲紋織錦、織錦針黹盒;希臘文鉛餅、波斯陴魯斯王銀幣;雷台漢墓青銅車馬陣;隋代貼金彩繪石伎樂俑;唐代陶駱駝與牽駝俑、慶城縣唐遊擊將軍穆泰墓出土胡人俑等,以及來自河西走廊各地的木質馬、青銅馬等。

第七單元

共同家園

河隴大地是古代眾多民族遷徙流動與交往的重要舞台。從漢以前的塞種、月氏、烏孫、諸羌戎等,到漢武帝之後的羌、氐、吐谷渾、突厥、吐蕃、回紇(鶻),宋元時期的黨項、蒙古等民族,他們都曾在這裡遷徙、扎根、生息繁衍,在甘肅民族融合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本單元通過大量文物遺存,講述各民族在河隴大地上從逐鹿競爭到融合共生的往事。本單元重點展品有漢代《塞上烽火品約冊》簡、新莽銅詔版、“大泉五十”錢范;西晉“晉歸義氐王”金印、“晉歸義羌侯”金印;回鶻文木活字;吐蕃龍紋金飾皮帶;西夏文《三才雜字》殘頁、西夏白釉剔刻牡丹紋罐等。

第八單元

佛陀之路

佛教東傳,自敦煌至秦州(今天水)沿途佛教石窟星羅棋布,形成了一條佛陀之路。著名者有河西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文殊山石窟、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隴中炳靈寺石窟、慶陽北石窟寺;隴東麥積山石窟、水簾洞石窟、木梯寺石窟等。通過大量佛造像、經卷等文物,向觀眾介紹漢魏晉唐時期佛教東傳過程中在甘肅地區形成的不同面貌。本單元重點展品有西漢末東漢初懸泉浮屠簡;麥積山石窟北魏佛造像、北魏樓閣式石造像塔、西魏影塑飛天、北周王令猥造像碑、北涼“高善穆”石造像塔;炳靈寺石窟唐代菩薩頭像、石雕弟子像;敦煌莫高窟唐代雙手托花胡跪菩薩影塑、開元十三年許願絹幡等。

(本部分配圖除特別說明外,攝影均為范立)

【展覽致力於】

本次展覽的結構是歷時性與空間性相互交織。

嘗試為觀眾勾勒出一幅歷史悠久輝煌、文化異彩紛呈、多民族和諧聚居的甘肅古代歷史圖景;

嘗試以中華文明在甘肅的起源和漢唐絲綢之路文明交流互鑒為主線,全方位呈現甘肅走廊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進程中,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與作用。

【展覽現場】

(攝影 / 余冠辰)

“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能夠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源於各主辦部門、協辦部門的通力配合,尤其是甘肅省文物局、甘肅省博物館和甘肅各地40余家文博機構的鼎力支持,展覽才能盡攬甘肅大地文物菁華,為全國觀眾呈現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大餐。

讓我們一起向文博工作者們

致以敬意

比心

~

【策展團隊】

策展人 王志強

形式設計師 李夢涵

製作設計師 孫 濤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