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廣州一中學校園內發現125座古墓 出土大量文物

繼去年初,中山大學發現古墓後,廣州又一個校園內發掘出125座古墓葬。

13日下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廣雅中學內的最新考古發現。為配合廣東廣雅中學蓮韜館複建工程建設,從7月起,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對項目用地約5000平方米範圍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發現了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存。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後,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勘探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存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目前,現場已清理古代文化遺存188處,包括墓葬125座、灰坑32個、水井7處、溝4條、池2個,出土陶瓷器、青銅器、石器等各類文物470余件(套)。

據悉,廣東廣雅中學蓮韜館複建工程位於廣州市環市西路,地處廣州古城西北,工程所在地屬於廣州市“和平新村—流花—越秀公園”地下文物埋藏區範圍。在工程西北的西村地區,自1953年以來已先後發掘宋代西村窯及數百座秦漢至明清時期墓葬。據2008屆校友回憶,墓葬所在地的蓮韜館原為校內的生物園,近老圖書館。

此次考古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存分布十分密集,晚期遺跡打破早期遺跡的現象頻繁,文化遺存年代範圍跨越先秦、漢晉南朝、唐五代、宋代、明清各時期。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易西兵介紹,先秦遺存是本次考古的最重要發現,包括41座墓葬、1眼水井。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皆為東西向,排列有序。隨葬器物以陶豆、銅匕首、銅劍、銅斧及玉玦為代表。其墓葬的埋葬方式、隨葬品的形態都有統一且鮮明的特點。

據初步判斷,這批墓葬時代為戰國時期,這是迄今考古發現的距離廣州古城最近、分布最集中的先秦時期遺存,為探索廣州建城以前珠江北岸、越秀山附近的人類活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也為研究廣州城建城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

此外,兩漢時期的遺跡也十分豐富,包括墓葬36座、灰坑10處、水井3處。其中3座東漢時期磚室墓規模較大、結構講究。M26平面略呈“中”字形,墓室底部排水溝穿過後室向墓後延伸,這種結構在廣州兩漢墓葬中還是首例。

該墓雖被嚴重盜擾,但在前室仍然出土了50余件器物,其中的狗、牛、豬、雞、鴨等家畜家禽模型,製作精美,形態栩栩如生,是近年考古發掘不可多得的漢代陶質文物精品。有趣的是,不少陶豬、陶羊都耷拉著舌頭,考古人員揣測或與當時氣象炎熱有關。

本次考古發掘還有一項重要發現是宋代磚室墓M8。該墓規模不大,但墓內隨葬器物豐富,出土一套銅缽、銅碗、銅筷和銅杓等“餐具”,1面銅鏡,還有4件景德鎮湖田窯青白瓷碗和1件青白瓷盞,十分精美。

記者看到,這批出土文物目前安置在南漢二陵博物館內,文保人員正在對其進行文物保護修複。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研究部主任呂良波介紹,青銅器修複需要經過繁複的流程,實際上,器物還未出土時,考古人員就對其開始了文物保護,提前做好預案,對於完整性較差的器物進行整體打包出土,再利用顯微鏡對文物進行勘測後才能“對症下藥”,進行相應的修複,整個修複時長可能從數月至兩年。

此外,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積極開展公眾考古活動,與廣東廣雅中學密切溝通,先後接受了7批近400名師生到工地參觀研學,把火熱的考古工地變成了生動的歷史課堂。

易西兵透露,初步計劃在明年春節前後,將2020年廣州出土文物集結,策劃為專題展覽,向公眾開放。

【知多D】

廣雅中學內有多少古跡文物?

廣雅中學創建於1888年,其前身是由清朝兩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廣雅書院。學校位於荔灣區西村,百餘年來,一直在原址辦學,被譽為“中國近現代教育史的活的見證”,是廣東省中學唯一的省級文物保護部門。校園建設保持了傳統的書院風格和濃鬱的嶺南特色,建築多為紅牆黃瓦綠脊,外呈中華建築經典高雅之美,內蘊廣雅深厚綿長文化底蘊。

蓮韜館(複建中):原為廣雅書院的主要建築物之一,為山長(院長)居住及接待諸生、進行學術交流之所,也是廣雅改革、創新精神的象徵符號之一。

冠冕樓:建於1889年,原本是廣雅書院的藏書樓。戊戌變法後,廣雅率先增設西學課程,冠冕樓也收入了西學書籍,是當時廣東藏書最多的圖書館。現在,冠冕樓被辟為廣雅校史館,畢業禮也在冠冕樓門前舉行。

濂溪祠:是廣雅中學眾多歷史久遠的古建築之一,是創始人張之洞為紀念周敦頤而建。早在廣雅書院時期,每逢開學行禮時,書院山長便帶領學生首拜孔子,次拜濂溪先生。濂溪祠自創辦之初便與冠冕樓、山長樓、無邪堂、蓮韜館等同屬書院的主要建築物。

山長樓:即校長樓,以前“山長”即現在的校長。

經正無邪堂:無邪堂原來是講經答問的地方,朱一新任廣雅書院山長時,在無邪堂解答學子疑問,寫成《無邪堂答問》一書。

【記者】黃堃媛

【通訊員】穗文考

【圖片】黃堃媛 部分由通訊員供圖

【實習生】程鈺琳

【作者】 黃堃媛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