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糖尿病藥物副作用幾何?基因或能提供線索!

肥胖通常會導致出現胰島素抵抗,這是2型糖尿病的標誌。

一項發表在《Cell Stem Cell》雜誌的新研究稱,利用源自人類乾細胞的脂肪細胞,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個體遺傳變異可用於預測抗糖尿病藥物羅格列酮(rosiglitazone)是否會產生某些副作用,比如患者膽固醇水準升高等。

噻唑烷二酮類(TZDs)藥物包括rosiglitazone,通過靶向受體蛋白的活性來逆轉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抵抗。然而,這類藥物產生體重增加、水腫和高膽固醇等副作用,限制了它們在臨床中的應用。

通過研究來自Penn Medicine患者的脂肪細胞基因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糖尿病、肥胖和代謝研究所所長米切爾·拉扎博士長官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遺傳變異,該變異預測rosiglitazone是否會增加一種名為ABCA1的基因表達,而後者調節膽固醇水準。

這種遺傳變異不出現在ABCA1基因的蛋白質編碼區中,而是出現在編碼調節ABCA1表達水準的分子區域中。通過使用CRISPR/Cas9將變體從其無活性形式編輯為活性形式,該研究小組證明了遺傳變異與ABCA1表達增加之間的因果關係。

另外,通過研究在上海接受該葯治療的84名患者,證實了活性變體預測rosiglitazone是否會增加膽固醇的能力。儘管TZDs的總體效應明顯受許多基因控制,但研究表明,個體遺傳變異可以預測藥物對基因表達和代謝生理學的影響。

「理解對TZDs差異反應的潛在機制,可以為2型糖尿病的個體化治療提供資訊。」拉扎說,「醫生可以測試這種遺傳變異,並選擇避免使用rosiglitazone來治療糖尿病患者,因為該藥物將有更大的機會增加血清膽固醇水準。」

這些原則不僅可以應用於TZDs,而且可以更廣泛地應用於在基因組的非編碼區域起作用的其他類別的藥物,包括那些靶向類固醇激素受體的藥物。

研究人員希望這種遺傳變異能夠預測哪些藥物對患者有益,以便定製個體化的治療藥物。

抗糖尿病藥物rosiglitazone通過靶向PPARγ來進行治療的,PPARγ是一種感受激素和其他分子的核受體,是脂肪細胞成熟所必需的,有助於調節基因的表達。

我國口服降糖葯主要有七大類,分別是磺脲類 、格列奈類、雙胍類、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TZDs類、DPP-IV抑製劑、SGLT-2抑製劑。

而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十分複雜,不同糖尿病患者在病因、病程、年齡、胖瘦、血糖譜、胰島功能、併發症的有無以及輕重等方面均不相同,沒有哪一種藥物人人皆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