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風口過後一地雞毛 無人貨架轉型智能貨櫃

  眾多企業離場,無人貨架轉型智能貨櫃 無人貨架:風口過後一地雞毛

  馬秀嵐,李靜

  “大家都挺盲目的吧,等於現在是一地雞毛。”無人貨架企業領蛙的天使投資人蔣海炳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對如今的無人貨架行業評論道。

  半年時間,無人貨架行業的風口悄然過去,一些企業離場,一些企業為了講故事把無人貨架變成了智能貨櫃。除了已經宣布轉型智能貨櫃的企業便利蜂,本報記者從多位無人貨架企業的市場推廣人士和智能貨櫃生產商處了解到,果小美、猩便利、每日優鮮等都在準備布局智能貨櫃。

  風口半年就結束了

  無人貨架行業的風口來得也快去得也快。友盒便利創始人陳惠魯告訴本報記者,友盒現在也在嘗試從貨架運營模式和供應鏈做調整,來適應行業的變化。“從年初開始很多玩家都退出了,目前大概還剩四五家吧。資本的態度也在改變,無人貨架企業的模式上必須有更多的創新,單純的鋪貨架而不做經營的優化,猩便利已經證明了這條路不可行。”

  無人貨架行業在2017年下半年迎來風口,最瘋狂的時候行業湧進來50多家企業,融資額近30億元。

  2018年初,猩便利便傳出裁員、撤站,便利蜂也被爆出現裁員轉型。

  3月14日,據便利蜂內部員工爆料,便利蜂除現有的8個智能貨櫃試點城市及3個欲鋪城市之外,剩餘38個已鋪設簡易無人貨架的城市將全部撤站。並在之後宣布進行智能貨櫃轉型更新。

  便利蜂由去哪兒創始人莊辰超在2016年12月創辦成立,涉及便利店、無人貨架、共享單車三個業務。除了宣布無人貨架點位數迅速達到5萬點位以外,便利蜂還在去年12月收購了領蛙。

  “便利蜂、猩便利在去年下半年行業最火時,都犯了一個錯誤,單純認為我的點位多,這場仗就贏了。其實不是這樣。”陳惠魯說道。蘇寧小店項目負責人鮑俊偉則表示,一些企業在商品上做補貼,目的就是為了衝到一定單量,然後去融資,但是後來卻融不到資,“因為那個數字有可能是假的,是高補貼之下砸出來的假數字。”

  蔣海炳至今仍覺得無人貨架是一個很好的模式,但在資本進入以後被無限制的補貼和惡性競爭搞垮了。“純粹拚點位數不計貨損,整個行業都搞壞了。而且這是個破傷效應,一旦搞壞了,再想恢復難度就非常大,甚至回不來了。”

  據蔣海炳介紹,領蛙2014年在杭州成立,運營一年多以後接近盈利。500個點位做精細化運營,一個貨架每天60元到70 元的流水,每月有1500 元的流水,貨架的成本在300元左右,鋪貨的沉沒成本大概是在2000元,這樣算下來基本能實現盈利。“其實這是一個慢活,一年就做400、500個點位,但在資金狂砸之下,一個月就要求做500個點位,在指標之下就會放鬆選擇的標準 。”

  不同於蔣海炳,在原迅雷創始人、遠望資本創始人程浩眼裡,無人貨架還是一個沒有被驗證的商業模式。他告訴記者,無人貨架的風口就持續了半年。“普遍的VC都認為無人貨架的風口結束了,甚至很多VC當時就不看好這個賽道。”

  “全憑用戶的自覺太考驗人性了,事實也證明跑在頭部的幾家運營得不是很好。”作為早期投資人,程浩在考察過無人店、無人貨架、智能貨櫃等多個賽道後,選擇投資可以規避貨損的智能貨櫃。

  程浩認為出現問題的企業不排除內部管理上存在問題。“一線城市還沒鋪好就去拓展二三線城市,200人規模的企業還沒做好,就去拓展到30人的企業。”他以P2P行業做類比,融資P2P必須得放大規模,但一放大規模,風控就變弱。如果繼續下去未來就會出現很多壞账。

  智能貨櫃替代貨架

  “收購國貿、總部基地、中關村、望京一帶的30人以上(企業的)點位,有意者私聊,另招收商務BD。”3月26日,在記者加入的一個無人貨架商務BD群內,便利蜂的市場推廣人員發布了收購點位資訊。此後的幾天,這樣的狀況一直在持續。

  便利蜂在宣布轉型更新智能貨櫃後還在進行市場擴張工作,行業一個普遍的做法是從其他企業那裡買點位,根據行情價格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記者從上述人士處了解到,便利蜂目前在北京地區的市場推廣人員近200人,分20個小組,且還在持續招人。每開拓一個點位銷售得到提成300元,每月每人有7個智能貨櫃的任務,達不到7個後面將臨淘汰。除此之外,入駐後企業員工在貨架上買東西基本都可以享受滿減活動。

  而在入駐的企業標準上,多位便利蜂市場推廣人員告訴記者,現在標準比之前嚴格了,還有審批流程。“部分區域是30人規模的公司才可入駐,像國貿、大望路、總部基地、中關村,還有一些其他辦公大樓密集的區域30人規模可入駐,其他地區一律50人以上規模才可入駐。”該人士對記者說道。同時,他向記者展示了如何用話術撬走競爭者的點位。

  雖然對於轉型智能貨櫃的原因和成本問題,便利蜂方面並未給出回復,但是多位便利蜂市場推廣人員告訴記者,因為貨架的貨損率太高,不得不做出轉型。

  3月初便利蜂無人貨架宣布更新為智能貨櫃,給出的解釋是,智能貨櫃能夠有效解決無人貨架的貨損痛點,實踐中能夠減少90%以上的貨損問題。在此基礎上,由於通電、在線的特性,運營方能實時掌握每個點位的庫存資訊,補貨會更加精準、及時,也因此有條件推出高單價、短保商品滿足用戶需求。

  猩便利公關在4月4日告訴記者:“我們也考慮了有些點位存在貨損高的情況,所以會以智能貨櫃部分替代貨架,目前還在測試階段。”

  對此,鮑俊偉直言:“我覺得與用什麽設備沒關係,核心還是基礎運營能力的問題,包括供應鏈建設和物流體系建設。”他認為,無人貨架是重模式,運營成本過高,除物流和供應鏈建設,每天還要維護貨架和盤點貨物。他透露投資者在每日優鮮、便利蜂和猩便利中更看好每日優鮮的模式,因為相比其他幾家,每日優鮮有自己的前置倉和供應鏈,競爭力在於成本比別的企業低。

  3月21日記者在便利蜂總部大廈內體驗了“蜂小櫃”智能貨櫃,掃碼開門取出商品後,商品資訊和價格會出現在結算頁面並進行自動扣款。據悉,這款貨櫃採用的是RFID(射頻識別)技術,目前的智能貨櫃採用的技術分為RFID、重力感應、視覺識別等幾種。但無論是利用哪一種技術的智能貨櫃,目前都遠未達到成熟和大規模普及的程度。而且智能貨櫃的成本不菲,價格在幾千元到1萬元不等。

  國內無人店解決方案服務商YI Tunnel也在研發智能貨櫃,其智能貨櫃採用視覺識別技術。該公司創始人吳一黎告訴記者,RFID技術的成本在於需要大量的人力將芯片標簽貼到商品上,因為目前RFID技術在零售業還未利用到生產端。每一個芯片的成本大概0.3元,人工貼一個標簽的成本在0.2元到0.3元,一個商品單是標簽的成本就在0.5元。而且採用這種方式依然不能從根本上規避盜損,消費者撕掉標簽,放在冰櫃裡,將東西直接拿走,則依然無法完成付費。

  一天冒出一家廠商

  據吳一黎介紹,目前做智能貨櫃的廠商很多,基本一天就有一家廠家冒出來。

  “我覺得已經是風口,現在看智能貨櫃的投資人太多了。”程浩說道。程浩投資的哈哈零售創始人樊偉告訴記者,每天會有四五個投資人來跟他們接觸。程浩認為,智能貨櫃本身還不夠成熟,自動售貨機比較成熟但不智能,未來智能貨櫃會逐漸取代自動售貨機。他同時強調智能貨櫃不是由無人貨架行業發展催生的,其核心不是辦公室場景,對標的是傳統售貨機。智能貨櫃因為價格更便宜,支持的貨品更多,適用的場景也更多,相比辦公室無人貨架是一個更大的市場,有上千億的規模。

  在程浩看來智能貨櫃正在成為一個新的風口,但是在蔣海炳看來,無人貨架企業去做智能貨櫃,只是在講另一個故事而已。“最基礎的商業模型不通,說這些有什麽意義呢?收集這些用戶數據還不是賣東西嗎?難道收集完這些數據是為了賣數據嗎?”

  蔣海炳認為現在最基礎的單門智能貨櫃的成本在7500元,將如此高成本的設備放在辦公室場景,硬體成本兩年內很難收回來。鮑俊偉認為設備的成本必須要控制在2000到3000元 ,如果超過這個成本則很難賺錢,因為補貨和運營成本至少在20%以上,且商品的毛利做不到30%。

  鮑俊偉透露,蘇寧的做法是,以蘇寧門市為中心,在每個店周圍選擇品質好的企業放30組貨架,目前貨架數量在數千個。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初蘇寧在宣布進入無人貨架領域時,同時布局了無人貨架、自動售貨機和智能貨櫃。鮑俊偉介紹,大部分入駐企業還是以無人貨架為主,但是在一些盜損率高和客戶有要求的地方則放置智能貨櫃,社區等半開放場景則放自動售貨機。

  “我覺得這樣挺好的,讓更多的人不敢隨意做這個事情了。對於我們來說是好事,不然的話動不動就有人跳進來做,把我們的成本就拉高了。”提及無人貨架行業這半年的變化,鮑俊偉說道。

責任編輯:關海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