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AI能看「漏網魚」 胃癌篩查有妙招

普通醫生肉眼發現不了的腫瘤,人工智慧(AI)可以一眼識別!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牽頭的「上消化道腫瘤人工智慧早診早治項目」,12月14日上午在廣州正式啟動。這是國內首個醫院自主研發並具有完整知識產權、首個覆蓋常見腫瘤篩查—診斷—治療全過程的腫瘤人工智慧系統。目前已在臨床試用中顯示良好成效。藉助人工智慧高效準確的閱片能力,今後基層醫院也能準確攔截早期食管癌和胃癌。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余廣彪、楊森

只需一秒鐘 揪出可疑癌蹤

「AI醫生」還不能獨立出診,但它能幫助普通醫生迅速煉成堪比資深名醫的「火眼金睛」。做食管和胃鏡檢查時,隨著內鏡鏡頭在消化道內推進,它也在默默「審視」。一旦發現鏡頭傳回畫面上有疑似腫瘤的蹤跡,只需1秒鐘,醫生就能收到它發出的「診斷意見」。

53歲的陳阿姨近期到醫院做電子胃十二指腸鏡。內鏡鏡頭剛滑過一個位置,「AI醫生」便亮起「紅色警報」,並在鏡頭傳輸畫面上標註出位置,提醒醫生操作內鏡再回到這個位置仔細查找。

「她的腫瘤長在靠近胃角的隱蔽位置,大部分埋藏在胃壁裡,憑肉眼很難發現。」醫生說,但這逃不過「AI」的眼睛。最終,陳阿姨被診斷為早期胃癌。平常一名熟練醫生做食管、胃鏡精查,至少需要半個小時以上,而在AI醫生輔助下,可以縮短一半的操作時間。

癌症早發現 AI待推廣

上消化道癌是指胃癌和食管癌,早期主要靠內鏡、影像和病理診斷。「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統計數據,消化道腫瘤病人佔中國腫瘤病人總數的50%以上,每年全國新診斷病人約80萬人到90萬人,超過85%的患者確診時已經為中晚期。」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華教授指出,這類腫瘤如果能在早期發現並治療,生存率鋼彈90%,而晚期生存率不到10%。

然而,我國上消化道癌早診率低於10%,導致該病治療效果非常差。做消化道內鏡要想精準揪出癌症,避免漏診,內鏡設備的性能和醫生的經驗很重要。「發現早癌的蹤跡,需要非常豐富的經驗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徐瑞華說,內行人都知道,做檢查時不能打擾內鏡醫生。有時醫生只是一轉頭,就有可能漏掉可疑跡象。

另一方面,由於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導致診療水準差異大,我國基層醫院難以發揮「早期發現並攔截腫瘤的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徐瑞華認為,AI項目的應用和推廣,將幫助基層醫院大幅提高消化道腫瘤的檢出率,大幅降低漏診率,通過增強基層醫療機構的技術,提升我國疾病診療水準,造福廣大患者。

「拜師學藝」半年 診斷吻合度達98%

記者獲悉,AI上崗前,先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拜師學藝」半年。由著名消化內鏡專家、該院腫瘤內鏡科主任徐國良教授領銜的「教官」團隊,對在該院進行內鏡檢查的五萬多份上消化道腫瘤病人的診斷數據以及圖片進行整理,對惡性腫瘤進行標記,教AI如何快速發現有問題的片子。通過自動學習10000多張有惡性腫瘤圖片,AI具備了早期診斷能力,將揪出惡性腫瘤的準確率提高到95%以上。

「AI的診斷跟徐主任的吻合率是98%。」 徐瑞華透露「師徒PK」的結果。他期望人工智慧的上崗,能為內鏡醫生減壓,進而提高診斷效率,降低漏診。

目前採用最精準的膠囊內鏡做一次檢查,會記錄上萬張圖片。「熟練的內鏡醫生要看完這些圖片,只能一上午看一個病人,效率太低。」他說,有了AI的輔助,有助於提升腫瘤診斷效率和水準。項目組負責人表示,醫院將繼續讓AI醫生「進修」,通過進一步整合專科聯盟醫院研究資源和數據資訊,將閱片量提升到300萬~1000萬張。

廣州日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