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觀眾為什麽不愛看歌舞電影?

文 | 陳镔、鵬翔

編輯 | 師燁東

7月8日,迪士尼發布了真人版《花木蘭》的首款預告片,瞬間點燃互聯網的聲浪。

在各種討論中,除了針對動畫版中李翔、木須龍等角色的更動外,另一個引起關注的變化則是《花木蘭》中大概率將不再保留歌唱片段。在動畫版《花木蘭》中,包括主題曲《自己》(中文版本由李玟演唱)在內的多首經典歌曲廣為傳唱,這個改編決定也令眾多原版粉絲大呼“毀童年”。

不過,將原本帶有“音樂劇”形式的動畫版改編為更具粗糲感的真人戰爭片,作為故事發源地的中國市場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因為歌舞電影在國內院線一直票房不彰。最近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便是同樣由迪士尼出品的《阿拉丁》,在5月份公映後,《阿拉丁》票房最終報收於3.7億元人民幣,排在今年國內進口片10名開外。

另一邊,《阿拉丁》卻在一水之隔的日韓市場掀起一股歌舞“旋風”,分別排在當地年度引進片榜單的第1名和第2名,成為近期勢頭最猛的好萊塢電影。事實上,《阿拉丁》在亞洲其他的成熟市場也展現出不俗的勢頭,例如中國香港/台灣、新加坡都闖入年度總榜前三甲,凸顯歌舞電影廣泛的觀眾緣。

《阿拉丁》在日韓市場掀起一股歌舞“旋風”

毒眸發現,不僅是近期的電影,歌舞電影似乎從來沒有在中國火起來過。已經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的中國,觀眾為什麽不喜歡看歌舞電影?

歌舞電影淵源

歌舞電影的誕生與有聲時代基本同步,可謂歷時久遠。

首先需要先厘清歌舞電影的概念。根據Wikipedia的定義,歌舞電影又稱“音樂劇影片”(英文為Musical film或簡稱Musical),特指“由角色演唱的歌曲交織在敘事中,有時還伴有舞蹈的電影類型”。另據BOM的注釋,歌舞電影中的“角色在沒有螢幕上或螢幕外音樂源的情況下,或在音樂會或錄音室以外的環境中,(會)爆發出歌曲”。

因此,歌舞電影與音樂(主題)電影具有顯著不同,後者通常聚焦於演唱會或音樂行業本身。另外,以真實人物為原型的音樂傳記電影也單成一類,例如《波西米亞狂想曲》、《衝出康普頓》等近年大熱的作品,同樣自成體系的還包括由印度出品的寶萊塢歌舞片。

隨著有聲技術的出現,在原有由舞台進行表演的音樂劇基礎上,經由影像化而自然發展出了歌舞電影。在這一新類型中,不僅歌舞的布景更加豪華,連場景也不局限在劇院中,因而大大拓寬了表演的範圍。

在這個過程中,歌舞不再只是充當助興烘托氣氛的背景,而是逐漸發展出有別於劇情片的敘事結構,最後成為一個獨立的電影類型。當時好萊塢的大片廠便迅速跟進,僅在1930年就製作了超過100部歌舞電影,此後多年成為風靡一時的潮流,同時影響力進一步異塵餘生到歐洲等發達市場。遺憾的是,由於早期好萊塢的數據統計尚未完善,許多歌舞電影的票房數字已不可考。

上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被視為歌舞電影的“黃金時代”,連迪士尼出品的首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1937年上映)也有著鮮明的歌舞元素。

《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1937年上映)

進入60年代後,雖然由百老匯舞台劇改編而來的《西區故事》(4365萬美元,未考慮通貨膨脹,下同)、《歡樂滿人間》(3100萬美元)和《窈窕淑女》(7200萬美元)等經典歌舞電影作品接連問世,但歌舞電影不再是吸引主流觀眾的保證,產量較之高峰期出現大幅下滑。

不過意外的轉機出現在真人領域之外:1989年,迪士尼動畫的“中興之作”《小美人魚》正式公映,不僅斬獲超過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電影中多首歌曲還獲得極高的傳唱度,並為艾倫•曼肯贏得“最佳原創配樂/歌曲”的兩座小金人(後一榮譽與霍華德·阿什曼分享)。

隨後一批曾有過音樂劇經驗的配樂人紛紛為動畫電影創作了歌曲,並在多屆奧斯卡上斬獲相關類別的提名和獎項。隨著《美女與野獸》(全球4.25億美元)、《阿拉丁》(全球5.04億美元)和《獅子王》(全球9.68億美元)等動畫的熱賣,歌舞電影也迎來了和動畫電影結合的另一種形式的“新生”。

也因此,即便進入CG技術製作的時代,迪士尼的動畫電影中仍經常保留歌舞唱段,如2010年之後發行的《魔發奇緣》(全球5.92億美元)、《冰雪奇緣》(全球12.76億美元)和《海洋奇緣》(全球6.43億美元)等,這也成為迪士尼動畫和皮克斯的一個明顯區別。

《冰雪奇緣》(全球12.76億美元)

在迪士尼開啟動畫“真人化”的改編方向後,原本就在動畫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歌曲也完成翻新,從而為重拍的真人版帶來鮮活的歌舞元素,這正是此番《阿拉丁》熱賣的重要背景。

歌舞電影在亞洲

作為歌舞電影的發源地,北美市場自然是最重要的票房產出主力;不過受限於早期數據的不完整性,在BOM統計的真人歌舞電影北美排行榜中,基本上以近年來問世的作品為主,包括《美女與野獸》(5.04億美元,年度第2)、《阿拉丁》(3.21億美元,年度第3,上映中)、《馬戲之王》(1.74億美元,年度第18)和《歡樂滿人間2》(1.71億美元,年度第18)等,只有《油脂》(1.89億美元)和《芝加哥》(1.7億美元)的出品時間在15年以上。

而在亞洲市場,好萊塢發行的歌舞電影曾多次掀起熱潮,證明歌舞電影在亞洲成熟市場有著牢固的基礎。

從上文的《阿拉丁》票房成績來看,根據映畫.com發布的數據,《阿拉丁》在日本完成了驚人的5連冠,累計票房更是突破85億日元(大約5.4億人民幣),即將超越《名偵探柯南:紺青之拳》(91億日元)登頂年度總榜。

在最近兩個周末,面對新上映的《蜘蛛人:英雄遠征》,越戰越勇的《阿拉丁》以明顯優勢蟬聯榜首,這與前者在中國市場的壓倒性表現形成鮮明對比。上一部在日本完成票房5連冠的好萊塢電影正是真人版《美女與野獸》,其兩年前在日本曾連續7周登頂,最後以124億日元位列歷史票房榜第19名。由此看來,真人版《阿拉丁》預計將向100億日元發起衝擊。

再來看韓國:《阿拉丁》在公映首周便擊敗本土強手《惡人傳》奪魁,隨後遭遇斬獲坎城“金棕櫚獎”的《寄生蟲》退居次席,但在強勁口碑的助推下《阿拉丁》兩度重回頭名,放映銀幕數更是出現逆勢上漲。截至7月初,《阿拉丁》在韓國的觀影人次已超過900萬,在進口片中僅次於《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最終有望賣過千萬人次線。

按最新匯率換算,日本和韓國的收益均超過4億人民幣(6000萬美元),位居《阿拉丁》海外票倉的前兩位。此外,《阿拉丁》在中國香港/台灣、新加坡等成熟市場也都進入了年度前三甲的行列。

不僅是《阿拉丁》,很多歌舞電影在日韓都有很不錯的成績。

從表中可看到,迪士尼製作的《美女與野獸》和《阿拉丁》在日本皆問鼎進口片冠軍,年度排名則分列第1和第2,而且《阿拉丁》還有望升至頭名;另外,《美女與野獸》和《阿拉丁》在韓國也相當受歡迎,年度排名雙雙進入前10的行列。

與很多歌舞電影在日韓都有不錯的成績相比,但他們在中國市場的成績都遜色不少。美女與野獸》和《阿拉丁》在中國均未能進入總票房榜前20名,《悲慘世界》、《馬戲之王》和《愛樂之城》都在日本排進前10名,而韓國則有《悲慘世界》、《媽媽咪呀!》和《愛樂之城》進入前15名,反觀中國市場則都在50名開外(《媽媽咪呀!》未獲引進)。

《愛樂之城》

若考慮飽含歌舞元素的動畫電影《冰雪奇緣》,東亞三國的差距同樣頗為明顯:在日本,《冰雪奇緣》蟬聯16周冠軍後席卷255億日元,一舉進入歷史前三甲之列,僅次於《千與千尋》和《泰坦尼克號》;在韓國,《冰雪奇緣》以1029萬人次成為首部觀影人次破千萬的動畫電影,年度排名也高居第3名。而《冰雪奇緣》在中國市場則位列年度第33名,沒能形成大爆之勢。

如前所述,雖然音樂傳記片《波西米亞狂想曲》不被歸為歌舞電影,但憑借“皇后樂隊”近50年積累的超高人氣,在日本和韓國分列年度總榜第1名和第3名。而3月才引進國內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只在“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放映,最終票房並未破億。

可以看到,對於歌舞電影及音樂傳記片的接受度,中國和其他同區域的成熟市場有著明顯的差異。

中國觀眾為什麽不喜歡歌舞電影?

在拓普電影智庫上搜索歌舞電影,可以發現這20年來總共票房過千萬的影片只有25部,即便是2001年上映的《紅磨坊》的1200萬票房,都能在歌舞電影的總榜單上排名14;而另一部國內的歌舞電影《如果·愛》,雖然上映於2005年,但是3000萬的票房現在都能排在國內歌舞電影票房的第17名。如果刨除開榜單中一些嚴格意義上不算歌舞片的印度影片,那麽他們的排名還要更加靠前。

《如果·愛》

這20年間,中國的電影市場容量從不足8億元上升到超過600億,為什麽歌舞電影看起來卻沒有跟上總票房上升的腳步?

首先可以可以看出,上述在日韓熱賣的歌舞電影,大多都有情懷加持:早在90年代初,《美女與野獸》和《阿拉丁》的動畫版本就登陸海外院線,從而在亞洲其他國家培育了不少忠實粉絲,並借由真人改編版帶動了一波“情懷”觀影;但由於上映時間都在“十部進口大片新政”之前,國內觀眾無緣在大銀幕得見上述經典動畫,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版在國內的閱聽人範圍。

《美女與野獸》

另外,《悲慘世界》、《媽媽咪呀!》都改編自知名的音樂劇,通過在亞洲各地常年不衰的巡演,在成熟市場原本就有著為數眾多的擁躉;而音樂劇在國內則尚未達到相近的接受度,仍處在培育閱聽人的起步期。

整體文化氛圍的差異以及審美和市場培育的相對不足,也是一位影評人認為歌舞片在國內沒有好票房的重要原因:“歐美有發達的音樂劇、歌劇文化,這屬於他們的流行文化,因此歌舞電影有很好的觀眾基礎。中國一直沒有形成清晰的歌舞片類型,沒有能將歌舞與敘事結合好的優質歌舞電影,也沒有同時能將歌舞和表演連接起來的演員,中國的觀眾也就沒有對歌舞片完整的審美脈絡,而且音樂劇、歌劇文化在中國也不流行。沒有觀眾基礎,票房成績自然好不起來。

與此同時,觀眾的成熟度也被認為會影響到其對歌舞片的接納程度。一位經常在自家影院辦影展的影城經理告訴毒眸,其影院的歌劇和歌舞影展效果都比較一般,因為看得人少。“國內電影觀眾目前的成熟度還不是很高,因此對歌舞電影感興趣的觀眾不會很多。對於歌舞影片來說,目前國內市場也欠缺一個能脫離於‘IP’的爆款,有了爆款影片,才能帶動更多的觀眾去關注、欣賞這個類型的影片”。

華語電影也曾有過嘗試歌舞類型的努力,2005年的《如果·愛》曾在國內獲得約3千萬元的票房,位列當年所有影片的第14名,還在金馬獎和金像獎斬獲多項提名和獎項,成為當年“叫好又叫座”的經典案例之一;由周杰倫自導自演自編的《天台愛情》(1.2億,2013年票房第57名)、由王祖藍自導自演自編的《你咪理,我愛你!》(84萬)也曾做出嘗試,但這些歌舞電影並未獲得太高的票房回報,更多屬於主創發揮個人才情的“即興之作”,可見相關類型的探索在國內仍未真正起步。

《天台愛情》(1.2億,排名2013年票房50名開外)

若要製作出優秀的歌舞電影,導演、編劇、作曲、作詞等崗位間的合作需達到天衣無縫的境界,同時對演員的歌舞功力也有著苛刻的要求。這在推崇工業化製作的好萊塢也非易事,在人才相對匱乏的國內電影業就更構成不小的挑戰。

當然,發源並興盛於美國等成熟市場的歌舞電影,也許很難真正獲得國內製作人的青睞,相比之下,取材自本土的戲曲元素反倒可能帶來驚喜。今年5月份,由胡玫執導的《進京城》在國內公映,片中鮮明的戲曲元素令人眼前一亮,雖然影片最終票房僅有1466萬,但作為試水之作仍不是其意義。

未來,如何在曾一度式微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更多營養,並打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能吸引觀眾的本土作品,對於謀求工業化“升級”的國產電影將是全新的考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