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聯儲副主席反思矽谷銀行倒閉,監管究竟該吸取哪些教訓

  意見領袖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當地時間3月28日,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將就矽谷銀行和簽名銀行的倒閉事件舉行第一場聽證會。

  美聯儲於前一日公布了主要負責金融監管業務的副主席邁克爾·巴爾(Michael Barr)的聽證會證詞。巴爾在證詞中表示,矽谷銀行(SVB)的破產主要源於管理不善,以及儲戶爆發性的意外擠兌。

  他還指出,美聯儲對銀行的監管和監督或需要加強,“我們正在評估美聯儲的監管是否與銀行的快速增長和脆弱性相匹配。”

  矽谷銀行倒閉:

  管理不善的教科書式案例

  在這份證詞中,美聯儲首先分析了SVB倒閉的原因。巴爾認為,“這是管理不善的教科書式案例”。

  他指出,矽谷銀行主要服務於科技業和風投領域客戶。新冠疫情之初,科技行業的蓬勃發展讓SVB的存款激增,而為了增加收益,SVB將這些存款投資於長期證券,但卻未能有效管理證券的利率風險,也沒有開發有效的利率風險衡量工具、模型和指標。與此同時,該銀行的負債風險也沒得到有效管理,其負債主要由風險投資公司和科技行業的存款組成,集中度高、可能的波動性大。

  “矽谷銀行遲遲未能解決自身的問題,最終遲來的強化資產負債表行動讓SVB在不到24小時內,遭遇了未投保存款儲戶毀滅性的意外擠兌。”巴爾指出。迄今為止出現的情況表明,SVB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不足,難以跟上銀行的發展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巴爾的證詞,美聯儲實際上早在2021年就發現了SVB的風險端倪,這部分回應了外界對其在危機爆發前未能發現風險的質疑。但他將風險的最終爆發更多歸咎於銀行自己遲遲未能解決監管部門指出的問題。他認為,解決問題不是監管的工作,而是銀行高級管理層和董事會的職責。

  具體而言,2021 年底,監管機構發現矽谷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存在缺陷,涉及流動性壓力測試、應急資金和流動性風險控制6項指標。2022年5月,監管機構又發現矽谷銀行存在董事會監督不力、風險管理薄弱和內部審計職能不足等問題。2022年夏天,監管機構將矽谷銀行的管理評級下調至“一般”,並將該行的全企業治理和控制評為“不良-1”。這意味著監管者已經發現了該銀行的“管理不善”問題。2022年10月,監管機構會見了該行高級管理層,表達了對該行利率風險狀況的擔憂。2022年11月,監管機構向矽谷銀行提交了關於利率風險管理的評估結果。

  2023年2月中旬,SVB的工作人員還與美聯儲理事會討論了利率對其財務狀況的影響,監管人員也強調了SVB 的利率和流動性風險。但直到3月9日,一場意外的擠兌,徹底暴露了矽谷銀行的脆弱性。

  巴爾認為,矽谷銀行事件似乎會帶來深遠影響,並對更廣泛的銀行系統造成損害,“沒有保險的儲戶無法獲得資金,這一預期可能會促使儲戶質疑美國商業銀行的整體安全性和穩健性。”目前,美聯儲已創建了一個臨時貸款機制,為整個銀行系統提供充足的流動性。

  審查監管方與監管框架

  銀行監管或加強

  美聯儲對矽谷銀行破產事件的審查結果將在5月1日前公布。本次審查中一個很重要的層面是對監管方和監管框架的審查。

  巴爾指出,美聯儲在審查中關注的是自身監管是否與矽谷銀行的快速增長和脆弱性相匹配。雖然美聯儲的框架側重於規模閾值,但規模並不總是衡量風險的好指標,尤其是當銀行採用非傳統商業模式時。

  他透露,美聯儲最近決定成立一個專門的創新活動監管小組,由一支專注於創新活動風險的專家團隊組成, 這應該有助於在未來加強對SVB這類銀行的監管。

  巴爾指出,此次對於監管的審查主要考慮幾個問題:

  • 監管方法在識別這些風險方面的有效性如何?

  •  一旦識別出風險,監管者能否區分對銀行安全穩健構成重大威脅的風險?

  • 監管者是否擁有減輕安全和穩健威脅的工具?

  • 聯邦儲備委員會和美聯儲的文化、政策和做法是否支持監管者有效使用這些工具?

  美聯儲的銀行監管框架也在此次審查範圍之內。2019年,正式實施的《經濟增長、監管救濟和消費者保護法案》放鬆了監管標準,解除了強化審慎標準(EPS),並根據資產規模將主要銀行劃分為四類,受到嚴格監管的名單比此前大大縮短。

  對於矽谷銀行來說,在倒閉時,它是一家“IV 類”銀行,與 2019 年之前相比,它所遵守的是一套不太嚴格的強化審慎標準,不受流動性覆蓋率或淨穩定資金比率的約束,也不受補充杠杆的約束比率,其資本水準更不必反映某些證券的未實現損失(unrealized loss)。

  監管和銀行該吸取哪些教訓

  巴爾在證詞中表示,矽谷銀行的失敗表明,“我們需要繼續努力提高銀行系統的彈性。”他透露,美聯儲計劃對非全球系統重要性的大型銀行提出長期債務要求,以便它們有緩衝損失吸收資源來支持它們的穩定並允許以不會引發系統性風險的方式解決問題。此外,美聯儲還會加強對多種情景的壓力測試,探索改變流動性規則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以提高金融體系的彈性。

  此外,最近的事件表明,聯儲必須根據不斷變化的技術和新出現的風險來增加對銀行業的理解。為此,美聯儲正在分析最近的事件對整個銀行業有何啟示,客戶行為、社交媒體、集中和新穎的商業模式、快速增長、存款擠兌、利率風險以及其他因素如何影響了這一事件,並考慮如何規範和監管金融機構,以及如何看待金融穩定。

  3月27日,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召開的CF40青年論壇雙周內部研討會“近期歐美銀行風險事件帶來的影響與啟示”上,與會專家也提到了上述問題。該專家認為,未來待一切大地長征落定再來反思本次危機給金融監管帶來的教訓時,僅僅關注到2018年美國放鬆金融監管的影響是遠遠不夠的。

  他提到,美聯儲現有壓力測試模型對銀行利率風險情景的模擬存在問題。美國銀行業壓力測試在條件設置上都假設利率下行,而沒有對利率上行的假設,這可能意味著即使矽谷銀行接受了壓力測試,也難以發現問題。

  同時,此次矽谷銀行倒閉事件中,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是,銀行擠兌在數字時代的風險傳導特徵可能已經發生了一些顯著變化,包括擠兌速度之快——矽谷銀行幾乎頃刻坍塌;同時,是否會產生系統性風險,已經不能僅從單個銀行的規模和其與同業的聯繫程度來判斷。矽谷銀行規模不大,更不是系統重要性銀行,但最終仍然必須以“系統性風險例外”的原則來處置。

  另有專家認為,從本輪美歐銀行業危機中應該看到,監管指標的合規並不代表銀行真正滿足了風險管理要求。此外,在瑞信風險處置過程中,額外一級資本債券(Additional Tier 1 Capital, AT1)先於股權被減記,雖然符合合約約定,但未必合理,瑞士監管當局的這一舉動給全球市場規則帶來了比較大的負面示範效應,需要關注此舉對金融穩定的長期影響。

  展望未來,與會專家認為,矽谷銀行事件短期內演變為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較低。從美歐央行的後續反應來看,加息如期進行,特別是歐央行和身處瑞信危機震中的瑞士央行都堅定加息了50基點,驗證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仍是抗通脹。目前來看,本輪歐美銀行業震蕩不管是對我國還是普遍意義上的新興經濟體,外溢影響也都比較有限。

  但是,與會專家也普遍認為,相關風險仍在傳導和發酵過程中,當前還難言結束,對於後續還會有哪些脆弱環節和風險暴露出來仍需警惕。具體而言,有專家提到,需要關注中小銀行之間的信心傳染風險,由於美國商業地產的不景氣,一些小銀行面臨資產質量問題。與此同時,銀行業整體吸儲成本提高,貸款增速被迫放緩,未來一兩年,信貸條件收縮可能會使美國經濟持續低於潛在增速。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專業智庫,定位為“平台+實體”新型智庫,專注於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