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懸崖“美容師”:在黃山“飛簷走壁”撿垃圾

眼前是懸崖峭壁,腳下是萬丈深淵,李培生雙手拉扯著綁在身上的長繩,一段一段地將繩子放長,身體也隨之一截一截地降落。漸漸地,他的身影越來越小,直到隱沒在崖邊自由生長的植被中。

樹木的縫隙裡,一隻塑膠袋若隱若現。李培生停止放繩,雙腳撐在崖上,一手拉著繩子保持平衡,一手伸向前方,將散落的垃圾撿起,放進腰間的紅色垃圾袋裡。撿拾完一整片區域,他揮動手臂拉扯繩子,將自己升至地面。

李培生是黃山風景區蓮花環衛所的一名環衛工,與所裡其他環衛工不同的是,他和搭檔陳國偉還要負責蓮花峰附近一帶的山體外圍清潔工作——如果欄杆外面、懸崖峭壁上出現了人眼可見的垃圾,他們便要放繩下去清潔。

從業24年,李培生早已習慣了行走在懸崖峭壁上為黃山“美容”的日子。

李培生準備下懸崖撿垃圾。新京報記者 汪暢 攝

守護

“把黃山打掃乾淨”

扛起50多米長的長繩,拿起一根伸長可達7米多長的釣魚竿,李培生走出了蓮花環衛所。跟在他身後的是搭檔陳國偉,他一手拎著垃圾袋,一手拿著鉗子,邊走邊將地上的碎紙片夾進垃圾袋裡。

遇到路邊裝扮成小樹樁的垃圾桶,兩人便隨手將撿起的垃圾放進去。

穿過一個濕漉漉的溶洞後,行至崖邊,懸崖下魚竿可伸縮範圍內的垃圾可以用頂端的鉤子勾起,再深處,就要人親自下去。

李培生使用釣魚竿撿垃圾。新京報記者 汪暢 攝

兩人將繩子拴在石頭欄杆上,陳國偉站在欄杆內,將繩子拽緊,李培生則將長繩的另一頭套上自己的身子,輕輕一躍,就站到了欄杆外面。

他靈活地套弄著繩子,不到半分鐘,已經下降了20米。靠著手臂的力量,他在崖壁上“走”得輕鬆,將左右兩邊的垃圾清理乾淨後,繼續下降,直到被彌漫的霧氣遮住。

這是4月2日上午,李培生和同事的例行巡視。24年間,他每天都要繞著景點進行巡視,眼睛像是發現垃圾的雷達,一旦定位便放繩下去,直到將垃圾清理得乾乾淨淨,這是身為環衛放繩工的職責所在。

李培生還記得在二十世紀初,一個名為蓬萊三島的景點附近出現了一個雨衣,掛在垂直高度約30米的樹尖上。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同事爬到了臨近的山峰上,將雨衣取了下來。

蓮花峰附近有個平台,從那裡蕩下去,沒有可以踩的地方,雙腳無處著力,只能靠手臂的力量拉扯著身體,山間風大,人在懸崖下搖搖晃晃像個鍾擺,黃山山石多為花崗岩,岩角鋒利,萬一割斷繩子,便是生命危險。現在的李培生已是毫無畏懼,習以為常,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不小心謹慎。

“下去前要檢查繩子是否完好無損,要時刻注意繩子是否有破損的情況,一次下降不能超過12米,留心頭頂可能滑落的石子和松枝......”每一次,在心裡默默給這些安全事項打了勾之後,李培生才會走下懸崖。

“我們的工作就是把黃山打掃乾淨,儘管有危險,但是膽大心細就好了。”

危險

不被理解的工作

1997年應聘上黃山風景區環衛工時,李培生還只需要在開發好的路段上做保潔。

工作一段時間後,領導看重他四肢靈活、身材適中,提出由他負責外圍保潔,將裸露在人們視野範圍內的山體也打掃乾淨。

初步嘗試了一周之後,李培生決定正式接手這一工作。想到自己被繩子吊在懸崖邊時,耳邊傳來的呼呼風聲,還有自己尚不能完全站穩的身體,以及內心的些許恐懼——萬一繩子斷了,我怎麽辦?

索性,他決定不向父母透露自己的工作內容。

直到2010年,父母從電視裡看到了正在黃山上“飛簷走壁”的自己,事情瞞不住了。回無為老家探望父母時,他們臉上露出了愁容。他告訴父母,自己會定期參與高空作業的專業訓練,繩子也是專業的登山繩,而且,只有在自己身體狀態好的情況下,他才會下懸崖。

儘管此時的李培生已經知道,受傷是家常便飯,但他總會悄悄將傷口掩藏在衣服底下,然後告訴父母,“是安全的。”父母聽了還是擔心,每次回家,都反覆勸告,“你就不能換一份安全、安穩的工作嗎?”

李培生在懸崖邊撿垃圾。新京報記者 汪暢 攝

比起家人的不理解,更讓李培生等環衛放繩工心寒的,是遊客的不理解。

“就像耍猴一樣。”李培生回憶,上世紀九十年代,他曾遇到過很不尊重人的遊客。當他被繩子吊在懸崖上,幾名遊客站在欄杆前圍觀,嬉笑著將礦泉水瓶扔下去,大喊大叫著讓他撿起來。

李培生沒有搭理他們,只是默默地將礦泉水瓶和其他落在懸崖上的垃圾一同放到垃圾袋裡,像往常一樣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那時候,李培生二十多歲,剛開始做環衛放繩工不久。他在心裡打起了鼓,“這份工作真的值得嗎?又危險,聽起來又沒什麽前途。”

但久而久之,李培生適應了這份工作,並最終接納了它,“即使不是我,也會有別人在做。勞動永遠是最光彩的。”

破例

“急遊客所急”

李培生的工作現場,就是對“不要亂扔垃圾”最直觀的教育和警示。

平時下崖工作的時候,來往的遊客總會停下腳步,探出腦袋好奇地觀望一番。4月2日,李培生才套上裝備,就有人忍不住問,“這是在幹嘛?”

隨著他的腳踏出欄杆外,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人群開始嘈雜,“嘖嘖”、“我的天”、“真不容易”的驚歎聲此起彼伏,也有人在大聲宣告著,“可不能再亂扔垃圾了!”等李培生撿完垃圾,回到欄杆裡邊,還有人為他鼓起了掌。

李培生和同事們知道,這樣的場景對大多數遊客來說都是一種震撼,“以後他們就會注意,不亂扔垃圾。”

李培生準備下懸崖撿垃圾。新京報記者 汪暢 攝

“雨雪霧霜凍,這類惡劣氣象除外,我們每天都在以實際行動提醒遊客。”氣象因素始終是下懸崖需要考慮的必要因素之一,它影響的是能見度、地面濕滑程度、操作難易程度等等,惡劣氣象帶來的是不可預測的風險。

2019年的一個大雨天,李培生照例和搭檔一同走在通往蓮花峰的台階上,一個急得正哭的遊客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原來,這是一名財務工作者,所有的重要文件僅存於她的手機,還沒來得及上傳,就在前一分鐘拍照留念時,她的手機掉下了懸崖。

看她急得甚至想翻越欄杆跳下去,李培生決定冒一次險。

他把繩子綁在路邊的栓子上,淋著雨走下了懸崖。雨不停地下,繩子被打濕後愈發沉重,不好控制方向,也更加容易磨損,頭頂的松枝滑動跌落,崖壁也被雨水打得格外濕滑,雙腳踩在上面完全站不住。李培生在空中擺蕩著,幅度越來越大,在每個高度停留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險象環生。

幸運的是,李培生發現了遊客的手機。比正常氣象下多費了一倍勁之後,李培生攀登回了路面。當他翻進欄杆,把手機遞給那名遊客時,她撲通一下跪在了李培生面前,連連道謝。

每次想到這件事,李培生都打心底裡高興。在他從業的二十多年裡,向來是將自身安全放在首位的,但其實,雨夜救援、破例為遊客撿東西的次數也並不少,“沒辦法,我們都是急遊客所急”。

心願

“尊重黃山的美”

自從2010年之後,李培生發現,景區內隨手亂扔的垃圾越來越少了。對他來說,工作量比以往減輕了不少,更讓他欣慰的是,遊客的素質越來越高了。在他印象裡,有些遊客手裡常常攥著垃圾,直到遇到垃圾桶才扔,還有些遊客還會隨身攜帶一個垃圾袋,甚至有遊客會主動撿起路途中的垃圾。

在李培生看來,這是大家在欣賞美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美。

但黃山上的垃圾並沒有徹底消失。每天巡視時,李培生仍然需要拿著鉗子和釣魚竿,一路走一路撿。“十一”黃金周等旅遊高峰期裡,下一趟懸崖也能撿出七八斤重的垃圾。

“都是些旅遊製品、塑膠袋、紙張等等,每次的垃圾量不是很大。”李培生知道,現在的人已經有了文明旅遊的意識,山上的很多垃圾並非遊客故意扔的,只是這些很輕的垃圾會隨風飄走,有時候就落在了懸崖上。

4月4日,李培生又拿著鉗子和垃圾袋,輕快地走在通往蓮花峰的山路上。這條路他打算一直走下去,上山下崖,直到自己乾不動了為止。

24年間,李培生看遍了黃山的四時之景,也歷經了黃山的晝夜更替,熟悉到“閉著眼睛都能摸出一條路來”。他熱愛著黃山的一雲一景,維護著山間、崖壁一草一木的清潔,用自己的方式尊重並守護著黃山之美。

李培生最喜歡的黃山風景之一。受訪者供圖

蓮花峰上的日出是李培生最喜歡的黃山風景之一。清晨時分,白色的雲海翻滾而來,傾覆了山峰,唯剩兩個若隱若現的山尖。雲海的盡頭是一道金黃色的水準分割線,水準線上是一輪紅日,伴隨著紅日徐徐升起,金黃色也開始蔓延,層層點染著飄動的白雲。

他指著照片裡兩個忽隱忽現的山尖感歎,“那真是無與倫比的美。”

新京報記者 汪暢

編輯 劉倩

校對 李世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