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朝太監宣讀完聖旨後,都會大聲地說“欽此”嗎

在許多熱播的清朝題材影視劇裡,我們都會見到太監宣讀聖旨的場面。每當太監宣讀完聖旨後,就會大聲而悠長地說出兩個字“欽此”。跪著接旨的人,聽到這兩個字後,一定磕頭謝恩,然後站起來,恭恭敬敬地接旨。

整套儀式,到此結束。

太監宣讀完聖旨後,真的會大聲地說“欽此”嗎?

所謂聖旨,即諭旨的一部分。如果是皇帝主動頒發的命令,就叫上諭;如果是針對大臣奏事而下達的指示,就叫聖旨。所以,那種聽了太監宣讀聖旨還一臉懵逼的現象,在現實中絕對不可能會發生。你對自己匯報的事情,心裡就沒點逼數嗎?

諭旨是不是都是皇帝老人家親自書寫呢?當然並不是。皇帝日理萬機,每天都要處理堆積如山的奏折,怎麽可能每一道諭旨都親自書寫。

一般來說,皇帝會選擇一些機密要務,來親自書寫諭旨。這叫“朱諭”。“朱諭”的格式比較靈活,不受限制。

有嚴肅的。如1714年8月1日,康熙皇帝給漕運總督郎廷極的朱諭:“朕聞淮安、揚州地方甚旱,未知六月十五後可曾得雨否。著速確察,寫折奏聞。特諭。”

有活潑的。如1723年3月25日,雍正皇帝給年羹堯的朱諭:“知道了。一切總仗不得。大丈夫漢,自己掙出來的,方是真體面。勉之。”

這些“朱諭”裡面,都沒有“欽此”兩個字。這很好理解,畢竟,所謂“欽”,是大臣對皇帝的尊稱。皇帝總不能自己尊稱自己吧?

除了皇帝親筆書寫的“朱諭”,還有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根據皇帝旨意代擬的諭旨,經過皇帝“禦覽”同意才下發,也被稱為“朱諭”。在這種代擬的諭旨上面,就出現了“欽此”,說明是皇帝定的。

1908年11月13日,慈禧太后就由內閣大學士代擬了一份懿旨:“醇親王載灃之子,著在宮內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欽此。”

載灃之子,就是我們熟知的末代皇帝溥儀。

在“朱諭”之外,還有是皇帝口授,再由制定的大臣傳達施行的諭旨,稱為“面奉諭旨”。

1723年8月8日,雍正皇帝指派福建布政使黃叔琬到福州,向福建巡撫黃國材口頭傳達皇帝諭旨:

“你到了那裡,對總督巡撫說:皇上的旨意,總督是好總督,巡撫是好巡撫,但只是操守朕信不過他們。從前兌是有處用錢,如今朕的用人行政你是狠知道的,那裡還有用錢的去處?還有一件,他們題的人,聲名不大好,故總督的在用人上存私如何使得?朕已經叫他兒子黃炳寫字勸他去了。你可將這話告訴他們,但只是你密密的兌,不要在眾人面前說。欽此。”

大家一眼就看出,這裡又出現了“欽此”兩個字。

為什麽這時候又有了“欽此”字樣呢?這是因為,宣讀諭旨的大臣,需要用一個詞語來表示結束。否則的話,你“吧啦吧啦”念了這麽一大通,下面的人還跪在地上乾巴巴地看著你,多尷尬呀。於是,趕緊念上“欽此”兩字,讓大夥兒趕緊起來。

雍正時期,怡親王允祥曾經參與宮廷造辦處事務,他發布的指示,也被記錄下來。也要記錄下來,比如: “雍正元年正月初八日怡親王交小吊屏三件,王諭:做紫檀邊。遵此。”

這裡,以“尊此”為結尾。

1723年7月15日,雍正皇帝通過奏事太監劉玉傳旨:“將高一寸寬五分木牌做件,上刻總督年羹堯字樣, 或用紫檀木,或用黃楊木做俱可。欽此。”

這裡,以“欽此”為結尾。

一個“遵此”,一個“欽此”,體現了親王和皇帝身份的不一樣。

【參考資料:《清實錄》《清代文書綱要》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