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點個餐都會被APP偷聽?個人隱私可不是商家自留地

閑聊中提起某些食物,外賣app就會主動推薦……近日有媒體稱,經過試驗發現部分外賣平台App存在“偷聽”行為,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的麥克風“竊取”用戶需求,繼而進行精準推薦。對此,被點名的平台均予以否認。

儘管尚無“實錘”落下,但聯想到“3·15”晚會上剛剛曝出的“探針盒子”,不少人都為自己的信息安全捏了把汗。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這種操作的技術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言下之意便是平台不會傻到砸錢去搞這種出力不討好的事情。但問題恰恰在於,乾不乾是一回事,能不能卻是另一回事。

我們或許都有這樣的經歷,下載一個App,一般都會跳出是否允許定位、訪問通訊錄等提示,一旦選擇“否”,功能應用便無法啟用。“霸王條款”之下,大家只得無奈點“是”,甚至很多時候還得“始終允許”。如此一來,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便捷與全面保護個人隱私,似乎就成了無法兼顧的矛盾。這種“透明生活”,顯然不是我們投身信息化社會的本意。

“隔屏有耳”的憂慮背後,是大數據算法在商業應用中的一騎絕塵。登錄電商網站,推薦商品多是依據瀏覽痕跡;打開微博微信,廣告投放定向植入;打開理財客戶端,首頁也因人而異……通過對瀏覽記錄、點擊頻次的統計分析,從中挖掘出性別、職業、喜好、消費能力等信息,被不少企業視為理所當然的商機,然而在隱私保護方面卻鮮有人給予同等的關注。

“資源投入”的不相匹配,真實地折射出網絡之上個人和平台之間博弈的困局:個人選擇空間很小,要麽選擇讓渡自己的信息,要麽遠離其他人已經擁抱的便捷生活。可以說,不論是前些時候某公司人臉數據庫外泄引發的輿論恐慌,還是一段時間以來“大數據殺熟”引發的種種爭論,拋出的都是如何讓隱私保護跟上大數據時代的現實命題。

智能手機是好東西,大數據也是前景廣闊的行業,但是這一切不能建立在濫用、侵犯用戶隱私的基礎上。就目前來看,相比於個人信息應用方面的大踏步前進,隱私保護只有一些抽象的法律原則性條款。

在實際生活中,哪些信息采集是必要的,基本沒有經過法律的審視,完全取決於商家的需要。而這些還都是明面上的“強行獲取”,更不用說“隔屏有耳”這樣的暗地操作,沒準早就淪為商家可以為所欲為的自留地了。

身處信息時代、物聯時代,如果任由信息流像脫韁野馬一樣,遲早會對公民個人生活產生破壞性影響。在這方面的社會治理水準,倘若跟不上商業開拓的步伐,時間一長就會造成四面漏風的狀況,到時候想保護也得付出比現在大得多的努力和代價。

事實說明,個人信息保護不能純粹指望約定俗成的自律,而要通過具體而微的制度建設使之變成一項可以積極主張的權利。根據我國既有規定,手機軟體提供者應當建立健全用戶信息安全保護機制,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並經用戶同意。可“不同意就不讓用”該怎麽辦?這裡頭顯然權利和責任是失衡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超越具體政策層面上的監管宣示,進一步完善隱私保護的制度框架,在個人生活、商業利益、社會治理之間尋求可能的平衡,或許是有關方面需要考慮的治理方向。在允許商業機構依規采集個人數據的同時,賦予個人對其數據的訪問、查詢、糾正、刪除等一系列權利,以公法救濟的強化來彌補司法救濟的不足,我們的信息安全才能形成一個保護的閉環。

有人說,大數據是“網絡時代的科學讀心術”。的確,當數據日益成為人們行事、社會運轉的基本依托,完全拒絕讓渡任何個人信息,都是很難想象且難以做到的。而我們能做的,就是讓這個信息交換過程變得更可控,造福社會而不是毀壞人們的生活場景。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張砥

編輯:張砥

流程編輯:孫昱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