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蘭州到西安,中國到底哪裡的牛肉面最好吃?

番茄牛肉面。圖/網絡

-風物君語 -

面條就是牛肉的際遇

金風玉露一相逢

一遇風雲便化龍

我國吃麵條起源於漢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當時的面食皆稱之為“餅”,在湯中煮稱為“湯餅”

不管在什麽年代,面條和肉總能帶給我們最簡單直接的撫慰。圖/圖蟲·創意

早期的湯餅呈片狀,在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後逐漸由片狀演變成條狀;到北魏時(公元486—534年),湯餅不再用手托,而是用案板、杖、刀等工具,將麵團擀薄後再切成細條,這就是最早的面條。

“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湯餅賦》束皙”

中國人把牛肉和面條搭配來吃的歷史其實並不長。圖/網絡

與兩千多年的吃麵條歷史相比,牛肉是寂寞的。清代第一吃貨袁枚在《隨園食單》裡提到牛肉,說它是“獨味孤行者,不可加別物搭配”

牛肉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得益於它和面條的相遇,天雷勾動地火,從此,牛肉面穩穩佔據了中國人早餐桌上的一個位置。

中國到底哪裡的牛肉面最好吃?在每逢佳節倍思吃的中國人看來,這是一個很詩意的話題。

蘭州牛肉面 | 走遍全國的蘭州牛大

蘭州牛肉面。圖/視覺中國

在蘭州,是沒有“蘭州拉麵”這種叫法的,通常稱“牛大碗”,即大碗牛肉面之意。

蘭州牛肉面之所以好吃,原材料很重要。西北產的小麥和傳統拉麵劑是面的關鍵。傳統的拉麵劑——蓬灰,是用戈壁灘所產的蓬草燒製出來的鹼性物質,加進去面會有一種特殊的礦物質香味,拉出的面條夠筋道有勁。

拉麵是個技術活,這個過程本身也是一場表演。講真,在拉麵圈裡,蘭州牛肉面或許是個傳奇,但是在牛肉面的江湖裡,卻有點力不從心。

拉麵絕對是個技術活。圖/網絡

一碗正宗的蘭州牛肉面,標準是“一清(湯清)、二白(蘿卜白)、三綠(香菜、蒜苗綠)、四紅(辣椒油紅)、五黃(面條黃亮)”。

——請問牛肉在哪裡??

對於蘭州牛肉面來說,牛肉不重要,牛肉熬出的湯才是重點。每天清晨,蘭州人在面館排著長隊,為吃早上新熬的骨湯澆的頭鍋面,湯最清也最鮮。

有了這一杓紅亮的辣椒油,蘭州牛肉面才完整。圖/視覺中國

蘭州的海拔在1500米,水的沸點是95度,在這個溫度下用牛肉、牛骨熬製的骨湯成就了蘭州牛肉面特有的味道,大西北氣候乾旱,蔬菜少,補水的途徑不多,喝湯可以補充水分;西北溫度低,吃辣可以開胃、暖身、發汗,促進排毒,面裡必不可少的油潑辣子,那衝天的凜冽香氣亦是難以複製。

蘭州牛肉面但凡離了蘭州,都叫不正宗。

昆明大酥牛肉面 | 在米線王國殺出一條血路

大酥牛肉面,牛肉不僅要塊大,更要酥爛入味。圖/網絡

雲南清真煮品店的看家品種“大酥牛肉面”,能夠在米線餌塊中掙得一席之地,成為地道老昆明的原生小吃,靠的是:湯、面、肉三位一體。

清真店的面條幾乎都是現做的,拉麵或者鮮切,這樣的面條帶有穀物獨特的自然回甘;昆明把面條上的牛肉叫做“帽子”,大酥牛肉面裡的“帽子”和湯頭是在一鍋煮的,而不是像蘭州牛肉面那樣分開,在清湯面上,放1-2片薄如蟬翼的熟切片的牛肉。

能在米線和餌塊的領地殺出一條血路,大酥牛肉面的味道自然是不同尋常。圖/網絡

大酥牛肉面的澆頭,用帶肋條或筋腱肉的黃牛肉,與牛筒子骨一鍋紅燒熬製,牛肉酥而不柴、多汁軟糯,湯汁馥鬱濃厚,深紅色的湯汁和大塊帶筋牛肉一起澆在雪白的面條上,三位一體相互交融,再撒幾片薄荷葉,連眼睛都能嘗到活色生香。

佐料通常有薄荷、青菜、蔥花、韭菜、油辣椒、糊(乾)辣椒、醬、蒜油、花椒等,怎樣搭配取捨打出最適口的底料?靠你自己咯。

大酥牛肉面的自助調味,講究的是寡淡自理、出手無悔,你要按捺不住,後果自負。

鄭州楊記拉麵 | 與蘭州牛肉面互為師徒

清湯、綠葉,黃亮的面條,楊記拉麵有著和蘭州牛肉面相似的基因。圖/網絡

陝西羊肉泡饃、成都肥腸粉、武漢熱乾面、南京鴨血粉絲……這些聲名顯赫的當地特色小吃,都沒能拖住蘭州牛肉面開遍全國的腳步。

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蘭州牛肉面,卻止步於鄭州,敗給了河南本土特點鮮明,源於洛陽楊氏家族的楊記拉麵。正如“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正宗在河南”,有一種說法是蘭州牛肉面的發源地是河南。

蘭州牛肉面產生於嘉慶年間,距今大約200年。彼時,一個叫陳維精的河南人,在京城國子監讀書期間,將祖輩傳下的牛肉面製作技術,傳授給了東鄉族學友馬六七。後來,馬六七把牛肉面製作技藝,帶入蘭州。

楊記拉麵,針對喜愛濃重調味的河南口味,也做出了現代改良,比如加入咖喱粉。圖/網絡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上世紀80年代初,洛陽楊氏家族將蘭州牛肉面引進了中原。吃慣了燴面重口味的河南人,對蘭州牛肉面點到為止的調味和清湯寡水的賣相顯然不感興趣。

楊氏改良的步伐是堅定和巨大的,牛肉湯頭裡添加了大量咖喱,“色澤金黃、湯體濃鬱、面條筋道”,在外觀和口味上,鄭州咖喱牛肉面不仿不棄,與蘭州牛肉面形成鮮明的對比。

西安 | 冷熱雙吃,老陝的吃麵絕技

在西安,吃麵叫咥面。從字面意思看,吃至極致為之“咥”,人活著就得吃麵條,是西安人不需練習就熟稔的本能。

西安牛肉臊子面。圖/視覺中國

西安本地原生的牛肉面,不拘粗細寬窄,總得來說有兩種:一種是牛肉臊子面;面裡有牛肉塊和雜樣菜臊子,整碗面的味道取決於菜臊子的調味。

另一種是純牛肉面。碗裡只有牛肉塊和面條,整碗面僅靠調味料、牛肉(乾面)或者濃湯(湯面)來決定味道,將牛肉和面本身的美味發揮到極致。

西安牛肉面,最特別的是“冷熱牛肉面雙吃”,唯有將面食作為精神支柱的西安人,才想得出如此任性的吃法。

冷熱牛肉面雙吃。圖/大眾點評

熱湯是牛肉牛骨燉的,面上漂著一層厚厚的油,濃香醇厚;冷面一定要是抻出來的,才能柔、筋、光,可寬可細,可圓可扁,先經猛火沸水淬煉,再快速撈起盛碗冷卻,冰與火的溫差,造就了柔韌、滑爽。

而牛肉塊口感是嫩,八角、桂皮、茴香等調味料的精魂已經注入到肉的纖維裡,濃鬱的芬芳像漣漪一樣不斷在口中回蕩,直到你吃下第二塊肉或者再喝一口湯。

襄陽牛肉面 | 配酒吃的牛肉面

襄陽街頭每天都會準時出現三三兩兩圍坐一桌吃麵喝酒的場景。圖/圖蟲·創意

襄陽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北人在此混居,各族文化在此交融,《射雕英雄傳》裡,江湖豪傑在這裡生死與共。

牛肉面之於襄陽,就像熱乾面之於武漢。在襄陽,牛肉面可以從早餐吃到宵夜,在舌尖上的后宮裡是一枝獨秀。

襄陽牛肉面給人最直觀的印象就是紅得發亮的湯頭。圖/圖蟲·創意

正宗襄陽牛肉面,湯底用牛骨熬製,與牛肉牛雜一起在敞口大鐵鍋裡從清晨翻滾到夜深,馥鬱的牛油香味彌漫。襄陽牛肉面的特點是鹹、鮮、辣,豆芽和面燙好,再澆上一杓湯,撒上一把大蔥。北方的牛羊肉,南方的鹼面,終於在一碗面裡水乳交融。

牛油,是襄陽牛肉面的靈魂。看起來厚厚一層紅油,其實並不全是辣椒,還未入口,先被牛油香擊中。咬口蒜,吃口面,感受牛油在唇齒凝固,再喝口黃酒,這樣才正宗。

早晨來一碗紅亮厚重的牛肉面,配上一碗噴鼻香的襄陽黃酒,襄陽人的一天才算真正開始。圖/圖蟲·創意

襄陽的黃酒,並非江蘇、江西用大米釀造的棕褐色透明的酒,而是糯米釀造的白米漿一般的酒。如果一家招牌為“襄陽牛肉面”的桌上沒蒜瓣,目錄上沒黃酒,那必定是李鬼;即使有酒有蒜,對於大部分襄陽人來說,還是不如家門口、學校旁的那一家味道好。

牛肉面不只關乎襄陽人的味覺和情感,它還有一抹童話色彩,剛烈、粗魯而又愛憎分明。

內江牛肉面 | 內牛滿面

川人北緯30°的謎之自信,內江牛肉面,就是最好的例子。

內江牛肉面。圖/圖蟲·創意

蛋白質含量越高,筋度越強的小麥麵粉,製作出的面條才越有彈性與嚼感。四川雖然是西南冬麥主要產地,但盆地的氣溫偏高、日照嚴重不足,所產小麥中蛋白質含量處於中低、弱筋水準,基本上就告別面條了。

可是四川人不這麽想。麵團筋道不足?加鹼加鹽,麵團雄起!這樣做出來的鹼水面,韌性十足、細滑柔軟又Q彈,有口感的同時,更有了濃濃的鹼味兒。

接下來是做紅燒牛肉和熬湯頭,郫縣豆瓣及多種香料在煨製中激發出牛肉獨特的鮮美,清爽醇厚的湯頭一般是用雞架、鱔骨、大骨、豬肉、整雞等加上蔬菜、薑蔥等細火煲成。

內江牛肉面的打碗底子裡面就濃縮了川人對調味的深刻理解。圖/網絡

化腐朽為神奇的打碗底子,是內江牛肉面的靈魂,鹼水味早被同化或分解。打底調料通常二三十種,其中最重要的是油酥海椒。辣椒曬乾後用油煎,再在石臼裡搗成碎片,這個過程與打糍粑類似,所以叫“糍粑海椒”,只有吃過的人才懂它的神奇,假若用一般的乾辣椒,就只有乾乾的辣,沒有辣椒的香。

“糍粑海椒”完成後,撒點白芝麻,丟一個半個茴香、八角進去,再拿滾燙的菜油往上一澆,“嗞嗞”聲中,香與辣噴鼻,眼淚和口水齊飛...

四川人永遠相信,牛肉面,老子天下第一。

廣東牛腩面 | 容得下對牛肉面的一切想象

敦實、溫暖的牛腩面,容得下你對吃牛肉面的一切想象力。紅燒清燉兩相宜,加番茄加竹筍加蘑菇加蘿卜加沙茶醬,也好吃。

粵式牛腩面。圖/圖蟲·創意

牛腩面對別的食材沒要求,對自己卻有相當嚴格的講究。

一定是要生面,煮麵的火候要控制好,面入沸湯滾三滾就撈起來,這時的面條口感最有韌勁,面的香味恰好,彈牙、爽口、嫩滑。

牛腩,也是要有要求。很多人會以為,牛肚皮下的肉就是牛腩,實際上,牛腩也因部位不同而有差別。

牛腩的具體部位分布示意。圖/網絡

牛腩主要有三種:坑腩、爽腩、崩沙腩。崩沙腩筋膜連肉,肥瘦均勻;爽腩口感豐富,一層皮,一層膠質,一層肉,裹著恰到好處的牛腩肉;坑腩就是牛肋條上的肉,連骨帶筋取下來,肉質柔韌,肉香濃鬱。

不過,牛腩面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搭配什麽蔬菜。番茄牛腩面、蘿卜牛腩面、竹筍牛腩面,或者就加點綠色青菜,是廣東地區吃牛肉面最常見的搭配。

牛腩面的牛肉一定要軟爛入味才好吃。圖/網絡

資深的老廣吃貨,會搭配清脆的茼蒿。茼蒿在去除牛羊肉腥味時,是吸收中和,不像香菜那樣喧賓奪主,腥膻味是沒了,自己的味道卻無限放大。

牛腩面看似平平無奇,吃過才會懂“食在廣州”的魔力。牛腩面上桌,吃前先喝一口“頭啖湯”,用相當足量的骨頭熬出來的湯底與香辛料厚重油脂兌出來的是不同,吸收了面條味道後湯味鮮甜,牛腩的酥軟和面條的煙韌相得益彰。

台灣牛肉面 | 那碗用鄉愁做的面

番茄牛肉面。圖/圖蟲·創意

台灣牛肉面主要可分為清燉與川味兩類,“川味”知名度與受歡迎程度最高,即通常情況下的“眷村”牛肉面。關於台灣“川味牛肉面”的由來,歷史學家逯耀東認為,最初的起源地是在高雄岡山的空軍眷村。

一是因為鄉關遠隔,眷屬們籍熟悉的味道以慰鄉愁;二是因為當時的軍人待遇懸殊,一些軍眷售賣家鄉小吃補貼家用。

台北街頭的牛肉面攤位。圖/圖蟲·創意

“眷村”牛肉面主場是在台北。上世紀50年代初,在台北信義路就已出現了“川味”牛肉面攤。60年代,台北市政府為了整頓中華路一帶的違章建築,安置各省流民,自北門至小南門間蓋起了“中華商場”。

各地的風味小吃匯集到了一起。價格親民,省時快捷的牛肉面很快就成為其中翹楚。那時,桃源街上一度冒出過二十多家牛肉面館,分別打著“XX牛肉面大王”的招牌,一度成為台北街頭一景。很多遊客赴台觀光都將其列為必去之地,吃碗牛肉面再攝影留念,跟今天的朋友圈拍照打卡是同款操作。

塊大料足是台灣牛肉面成功崛起的法寶之一。圖/圖蟲·創意

值得玩味的是,當時一些牛肉面司機遠渡重洋去了美國,在唐人街開起了“眷村”牛肉面館,再現了台北的成功,深得海外華人喜愛。

大約在上世紀 80 年代末,這碗牛肉面名字變成了“美國加州牛肉面”,漂洋過海從美國回到了大陸。承載著對故土思念的牛肉面,最終以這樣的方式兜兜轉轉了半個地球回到家鄉,個中滋味,非酸甜苦辣鹹五味能道盡。

台灣牛肉面如今還進化出來巨型牛排面。圖/網絡

歷經歲月,牛肉面在台灣的熱度不減。到今天,川味牛肉面館遍及台灣大街小巷,知名的有“段純貞”、“林東芳”、“老張牛肉面”等。各種改良過的新口味層出不窮:蕃茄牛肉面、蔥燒牛肉面、沙茶牛肉面...

但是無論如何一面千變,台灣牛肉面始終保持了最初的優點:面條Q彈,牛肉多多超大塊,食客吃得超滿足。

要酣暢淋漓,要歷久彌新,要大塊吃肉大口喝湯,然後在一碗牛肉面的飽暖欣悅裡,對自己說,風物長宜放眼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