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京東明珠”展新綠

從天安門向東35公里,即可到達河北省三河市,這裡地處京津塘三角地帶,與首都僅一河之隔,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區位優勢,讓這裡成為資訊、技術、市場、人才交匯的“黃金寶地”。“京東明珠”的冠譽可謂名副其實。

但誰曾想到,多年來對礦產資源無序開採,造成了東部礦區生態環境的破壞。

如何高效、高質、高速地治理礦山生態環境?三河市轉變思路,由規範礦山開採行為到徹底終結礦山開採歷史再到推進生態環境修複,如今的三河市,礦山展新顏,有農有林、有景有致、各具特色,成為礦山修複治理的新樣板。

讓生態治理成果惠及百姓

清晨,寂靜的段甲嶺鎮南嶺村,50多歲的村民孟慶偉一臉笑意。出門前,老孟特意換上了一身新衣服。

“我找到新工作了,就在家附近的果園上班,今天是第一天。”老孟開心地說道。在他的記憶裡,三河的礦山開採自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他家所在的三河東北部的山區裡,大大小小的采礦企業最多時達到500多家。

這幾年老孟一直在村附近的采石場打工,由於粉塵的原因,幾乎沒有穿過一件乾淨的衣服。衣服洗完,都不敢在露天晾曬。

三河市國土資源局局長李巨集亮介紹,興盛時期,三河共有63條采石生產線,光拉石子的大貨車每天就有千余輛次,造成了嚴重的粉塵、噪音等環境汙染問題。連年的露天開採,給三河市東北部的山區留下大片“傷疤”。但近幾年,隨著礦區生態環境整治工作的不斷深入,采礦企業關閉,村裡的空氣逐漸好了起來。

“這幾年下大力整治環境,你看我們村周圍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很多村民還搞起了農家樂。” 孟慶偉說道。像老孟這樣的村民在南嶺還有很多,社會企業在開展土地複墾的同時,還聘請他們到礦山恢復治理完成後的果園務工,為當地村民就業拓展了一條新路。

“政府為了保證群眾的利益,明確治理完的土地和地上物仍然歸村集體所有。”老孟信心滿滿地說。到那時,他會和兒子承包10畝果園,自己當“農場主”,不再為別人打工了。老孟的眼裡仿佛已是一片綠色。

三河市

從開發式治理到生態修複

晚上8點,三河市國土資源局黨組成員邵振結束了推進組例會,他要把這一天的工作和會議召開情況整理一下,在第二天的指揮部例會上向市長官匯報。

“我們每天早晚都要開例會,解決工作推進中遇到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邵振說道。三河共抽調80多人,組成市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示範工程指揮部所轄的各個小組,在礦區修複項目上長期駐扎工作。

三河的礦山治理始於2008年,當時主要是關閉采礦企業、取締非法制砂部門、整合采礦權等。到了2010年,三河市向原國土資源部申報了《黃土莊——段甲嶺一線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項目》,並於2012年5月獲得財政部和原國土資源部批準,全市礦山環境治理攻堅戰才算正式打響。

“當地地質結構比較複雜,生態環境極其脆弱,項目初期既要恢復植被、穩住山體,又要防止汛期山上落石滾下。”李巨集亮說道。如何走出一條資源安全與生態保護相統籌、礦山建設與綠水青山相協同的綠色礦業發展之路,成為擺在面前的重大課題。

對此,三河市國土資源局會同河北省國土資源廳相關專家進行了多次勘察和試驗,本著“宜林則林,宜建則建,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治理理念,決定採用清理危岩、消除地災、修複礦山、植樹綠化等綜合工程措施,完成礦山環境修復工作。

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中,作為北京後花園的三河,是京津冀生態建設的主戰場,這是三河上上下下的一致共識。為此,2014年5月,三河成立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示範工程指揮部,旨在通過多部門的協同聯動,確保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工作。

指揮部成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調整治理思路,將生態恢復作為第一要務,由原來的開發式治理轉變為生態修複。在此理念的推進下,87個責任主體滅失礦山中,52個已於2017年底完成治理任務,剩餘35個已全部進場施工。目前已完成綠化面積達1560畝。

據邵振介紹,目前正在實施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預計8月底完成土石方工程,9月初開始覆土,10月底完成綠化。“預計到那時,這裡原先光禿斑駁的岩石,就會重現綠色盎然的天然景致。”邵振說道。

引入社會資本實現“1+1>2”

李強是三河福成集團的一名農藝師,他在這裡工作了多年,和礦山以及這片果園有著割捨不斷的感情。今天他早早地來到果園,約了花木公司來給果樹打農藥。“這片果樹大約有1500畝,是我們2010年種下的。原來這片都是礦坑,我們一天天地看著他們治理、改造,終於有了腳下這片綠油油的蘋果園。”李強自豪地說。

“廢棄礦山地形複雜,治理難度大、投資額度高。”李巨集亮分析,一方面,大量礦區治理責任主體缺失,如果僅靠政府財政來投資,難以補齊如此巨大的資金缺口;另一方面,對廢棄礦地進行削高、填低、種樹、修建溝渠等治理,費用太大,政府難以承擔如此高額的成本,需要拓寬資金管道。

顯然,僅靠政府財政,遠遠不能滿足恢復和綜合治理的需要。因此,三河市統籌礦山環境治理和土地資源保護利用,吸引有實力的企業加入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就這樣,李強所在的福成集團,打響了三河市企業參與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和廢棄礦地複墾利用的“第一槍”。

“向廢棄地宣戰,要在荒山上創造出一個奇跡。”在修複過程中,福成集團將礦山環境整治、耕地層土壤剝離、畜糞回收與土壤改良、土地流轉、耕地後期管護利用等集合起來,實現礦山環境治理、土地複墾利用與培育新經濟的互促共進。

據了解,福成集團目前已完成的一期治理工程共1500畝,共建成4個梯級平台,二期工程也採用這一形式,正在施工的面積為3632.38畝。

“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治理的優勢在於,首先,以有限的政策財政資金為引導,調動最大的資金潛力參與其中,實現“1+1>2”的治理效果;其次,能激發利用社會資源的優勢和積極性,讓企業工程實施、資源利用、後期管護與經營方面的優勢得到發揮。”李巨集亮說道。

三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市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示範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崔邦文介紹,目前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環境治理已累計投入近60億元,完成覆土200萬立方米,綠化面積達3500畝。“這給三河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通過社會資本參與這種形式,可以有效地解決環境治理資金來源的途徑,有著很好地示範和借鑒意義。”崔邦文表示。

三河匯流植沃土,“京東明珠”寫新篇。如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面前,三河的礦山環境治理、生態修複和再利用工作已為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全新的血液。(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