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言文閱讀高分攻略,高考生高分逆襲必讀

於老師說:

今天於老師給大家整理了文言文閱讀滿分攻略,大家可以把這篇文章收藏起來,考前拿出來掃一眼,效果肯定差不了。

【文言文翻譯】

文言翻譯歌訣

熟讀全文,領會文意;扣住詞語,進行翻譯。字字落實,準確第一;單音詞語,雙音換替;國年官地,保留不譯;遇有省略,補充詞語。調整詞序,刪去無義;修辭用典,輔以意譯。

推斷詞義,前後聯繫;字詞句篇,連成一氣。帶回原文,檢查仔細;通達完美,翻譯完畢。

我們對文言文題普遍有一定的畏難情緒。其實,只要稍稍作一點準備,就會發現,歷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規律。

高考選文標準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個方面:“二十四史”中的傳記部分和《資治通鑒》中的名段;以《孟子》《韓非子》為代表的先秦淺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說新語》為代表的筆記文;以《夢溪筆談》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齋志異》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說。從以往的選文看,高考雖說回避社會的焦點和熱點問題,但倡導並弘揚真善美是永恆的時代主題,結合當前反腐倡廉和社會輿論看,對忠臣廉吏的價值判斷依然會影響高考文言文的選文。

如何讀懂文言文文段?

先做最後一道選擇題(往往落足在對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後再做其余三道題。第6題的題乾如果是“對選文的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那就是說75%的內容是正確的,極具參考意義。帶著什麽人?做了什麽事?結果怎樣?為什麽?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兩遍。注意文段後的注釋,很多時候有提示作用。對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盡可能地排除。對理解文段起關鍵作用的詞句要聯繫上下文進行推導。先認真閱讀最後一道有關內容分析的題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

【文言斷句】答題技巧

總體原則是將初步斷句的結果帶進原文翻譯,通則對,不通則錯。

具體方法如下:

虛詞標誌法:句首常有“蓋、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於、至若”等虛詞;句尾標誌詞有“也、乎、焉、矣、耳、哉、與(歟)”等虛詞。

實詞標誌法: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言”為標誌,一般情況下碰到它們都要停頓;文言文謂語,可利用此特點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後找賓語。

修辭標誌法:為使文章達到句式整齊,語氣連貫的效果,古人寫文章經常運用對偶、排偶、頂真、層遞、反覆等修辭技巧,如果以此特點為依據,其準確性更高。

名物標誌法:名詞和代詞常作主語(句首)和賓語(句尾)來斷句。還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識,諸如年齡、稱謂、紀年紀日、職官等方面的知識。

結構標誌法:利用固定結構的成對搭配性(見後面常見固定結構)及位置的相對固定性,如有些關聯詞常常能承前啟後,它們前面一般可斷句,如“是故、於是、是以、向使”等。

【文化常識題】 答題技巧

主要是基本文化常識的識記考查,不排除今年會把文化常識與文意理解結合起來考查。即:文學常識的概念敘述準確,但是結合文中解釋的部分與文意不符。

因此,考生除了考前瀏覽複習古代職官表、古代科舉制度常識等,還應該在臨場注意辨析選項的表述,看是否要結合文意理解。

【內容歸納題】答題技巧

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總體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題】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準確,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注意聯繫全文。

所選文章往往是古代賢人良臣的小故事及個人履歷表,所以不難讀懂意思,只是落實到個別字詞,倒是頗讓人費神,不過如能膽大,心細,也不可怕。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後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響做題目就不要鑽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沒什麽!

解釋不通的字詞往往可以考慮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好了,客觀題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

填完後,拿出草稿紙,準備進入第二卷主觀題的作答階段。深呼吸之後,就開始吧!不斷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第I卷答卷用時約40分鐘)

【文句翻譯題】答題技巧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翻譯,要與上下文對應,這些字詞是得分點。注意詞類活用、倒裝、通假、偏義複詞。複雜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乾,注意句間關係,注意特殊句式。意譯詞語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於原文結構,由實到虛。組合成句子,前後通順。

一定要直譯,一般不允許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於原文。

先將句子中的每個字都落實為現代漢語的解釋。(“信“)

翻譯個別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漢語中常用的單音節詞換成現代漢語中常見的雙音節詞。人名地名等專用名詞不要翻譯,無須自作聰明。

再將這些字連成句,要求符合現代人說話習慣。(“達”)

連字成句時注意盡量多就少改,該補的一定要補出來,該調整順序的也要落實。使一句話完整通順。

個別字詞實在無法說通,試試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一、文言文翻譯的標準:信、達、雅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把握大意,字字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三遍法

注意:只有在直譯表達不了原文意旨的情況下,才在相關部分輔之以意譯。

三、文言句子翻譯的方法:留、補、刪、換、調、選、固、意。

1.單“變”雙法:古漢語單音節詞,變為現代漢語雙音節詞。

2.替換法:古今異義詞,變古語為今語。

3.保留法: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度量衡部門等。

4.刪削法:文言中有些虛詞的用法,在現代漢語裡沒有相應的詞替代,翻譯時可刪削。這些詞包括:發語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結構倒裝的標誌、句中停頓的詞、個別連詞及偏義複詞中虛設成分等。

5.增補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詞不同的地方,可根據現代漢語語法增加或補充一些成分,使譯文顯豁通順。包括:數詞後面增加量詞省略句中應補充的主語、謂語、賓語和介詞等。補充行文省略的內容,如關聯詞語等。

6.調位法: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和介詞短語後置等。

7.意譯,既是一種翻譯的方式,也是一種翻譯的方法。意譯的情況:

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辭手法。

緊縮複句或言簡意豐的句子,需分開翻譯或補充。

為了增強語勢而用繁筆、渲染、鋪陳手法的句子,譯時要凝縮。

8. 詞不離句,句不離篇——重視語境

四、如何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

1.字形推斷法(形訓法)

漢字屬於表意體系的文字,且形聲字佔80%以上,“形旁”給我們推斷詞義帶來有利的條件。常見形旁的詞義指向:從“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詞義與五行有關;從“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u)”者與兵器有關;從“馬、牛、羊、豕、犭、鳥、蟲”者與動物有關;從“訁(言)、辶(走)、忄(心)、彳(行)”者與人的行為有關。其它還有:禾——五穀、貝——金錢、皿——器具、糸——絲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i)——鳥雀、冖——籠罩、歹——死亡、月——肉、頁——首、目——眼、屍 ——身體……

2.語境推斷法

高考考查的實詞90%以上是具有多義性的,因此在翻譯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斷。

如高考試題要求選擇文末“子訪得之”的“訪”字的意思:A.谘詢,B.探望,C.尋求,D.訪問。聯繫上下文內容,李衡臨終告訴兒子,自己生前曾購置有“千頭木奴”,只有“尋求”一義合適,其余三個義項均不合文意。

3.課文遷移法

試題中出現的一些實詞解釋,其實課文中已出現過,可聯繫課文相應遷移。

如:(1)高考“揚州辟從事吏”同課文的“連辟公府不就”中的“辟”;(2)高考“飛騎因番請見,先涕泣不自勝”同課文的“沛公不勝杯杓”中的“勝”;(3)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愛也”同課文“向使六國各愛其地”中的“愛”;(4)“既有令名,複求壽考”同課文的“便言多令才”。(5)高考“城之不拔者二耳”基本與“拔石城”同;(6)“齊人追亡逐北”完全同《過秦論》中的“追亡逐北”。

4.成語印證法

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聯繫成語,加以印證,對判斷文言詞義會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勢拔五嶽掩赤城(出類拔萃,超出);腥臊並禦,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號內詞語加點字的意義是我們平時熟悉的,借助熟悉的成語詞義,就能推斷文言語句中加點的詞義。

5.對句判斷法(語言結構推斷法)

古人行文常講究對稱,處於對應位置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 。我們可據之進行判斷。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與“小”對應,從足,即推斷為小步,半步)

追亡逐北(“亡”、“北”對應,均為潰敗。常用“敗北”,北即敗)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以”對應“用”,被任用)

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腰”與“戴”對應,動詞,腰

戴)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字義同“滅”字)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憂勞:憂思勞苦;逸豫:安逸享樂)

6.語法分析推斷法

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地位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詞義。

如《鴻門宴》中“范增數目項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狀語,後帶賓語,用如動詞,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僅理解為“看”,應該理解為“用眼睛示意” 。

【補充】

1.通假推斷法:準確地判斷通假字。

2.鄰字幫助法(根據相鄰的字來推斷詞義)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語素合成的,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偏義複詞,一是同義複詞。

五、題型歸納

9.【文言實詞題】將給出的詞義帶進原文,通順就對,不通就錯。從沒有聽說過的實詞釋義往往是對的,干擾你罷了。

【古今異義】

1.詞義擴大。如“河”,古代專指黃河,現在泛指河流。如: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詞義縮小。如“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屬,現代專指黃金。如: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3.詞義轉移。如“涕”,古代指眼淚,現在指鼻涕。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4.詞義弱化。如“怨”,古義表示仇恨、懷恨,現在則表示埋怨、責備。如:屈平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列傳》)

5.詞義強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遺憾、不滿意,現在則表示仇恨、懷恨。如: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史記·刺客列傳》)

6.感情色彩的變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見識淺陋,並無貶義,現在指品質惡劣,為貶義詞。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

解答這類題目,有三點要注意:

第一,課內的主要古今異義詞(包括偏義複詞)要牢固掌握;第二,必須明白,古代文字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多:比如“親戚”,古代是兩個詞“親”和“戚”,而現代是一個詞;再如“妻子”,古代是“妻”和“子”,現代是一個詞;第三,必須分析給定詞語古今不同的詞性,並且結合本句或前後句理解。

10.【文言虛詞題】

題型一:(2014·江蘇卷,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答嚴厚輿秀才論為師道書

柳宗元

嚴生足下:得生書,言為師之說,怪仆所作《師友箴》與《答韋中立書》,欲變仆不為師之志,而屈己為弟子。凡仆所為二文,其卒果不異。仆之所避者名也,所憂者其實也,實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謂有可師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為薄世笑罵,仆脆怯,尤不足當也。內不足為,外不足當,眾口雖懇懇見迫,其若吾子何?實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詳讀之,仆見解不出此。

吾子所雲仲尼之說,豈易耶?仲尼可學不可為也。學之至,斯則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敗國,卒中矢而死。仲尼豈易言耶?馬融、鄭玄者,二子獨章句師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師,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樂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講古、窮文辭以為師,則固吾屬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韓退之,故又不為人師。人之所見有同異,吾子無以韓責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為師弟子名,而不敢當其禮者也。若言道、講古、窮文辭,有來問我者,吾豈嘗瞋目閉口耶?

吾子文甚暢遠,恢恢乎其辟大路將疾馳也。攻其車,肥其馬,長其策,調其六轡,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師歟?亟謀於知道者而考諸古,師不乏矣。幸而亟來,終日與吾子言,不敢倦,不敢愛,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實,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為師矣。如此,無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選自《柳宗元集》,有刪節)

★ 下列“其”字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3分)(  )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憂者其實也

B.吾子其詳讀之,仆見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師,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為師弟子名,而不敢當其禮者也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考試大綱》要求掌握的18個文言虛詞一定要個個落實,把握常用意義和用法,兼顧特殊意義和用法。本題考查文言虛詞“其”的用法。A、C、D三項中的“其”都是代詞。B項中的“其”,是副詞,表期望語氣。可聯繫《伶官傳序》中的“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來理解。

【答案】B

【方法小結】辨析課外虛詞的方法

1.掌握文言虛詞的常見用法是基礎,根據具體語境作辨別是能力。根據語境,先要分析語境,分析具體的上下文,找出意義之間的關係,方能辨別其用法。

2.根據語境是判斷課外虛詞意義不可缺少的條件,但是從語言規律上去認識一個個虛詞,熟悉某一虛詞的幾種用法也是判斷虛詞意義不可少的條件。在熟悉、記憶某虛詞用法時,要通過典型例句去理解它。在理解中記憶,在記憶中加深理解比單純地背條條要效果好。熟記一些固定格式,也便於分析詞義。所謂固定格式,指的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組成一個固定結構,它在文言文裡是一種不變的句式,表示一定的意義,不會隨意變動。如:“得無……乎”,相當於“恐怕……吧”;“所以”相當於“……原因”等。

答題技巧:翻譯這個文言虛詞成現代漢語進行比較,看是否翻譯成同一個詞。先理解翻譯所學課文中的虛詞,再比較文段中的虛詞。聯繫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注意辨明上下文的關係。借助語句的結構,看兩句中該虛詞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虛詞比較:每組中利用給出的高中學過的另一句子來推斷文中句子的虛詞用法。

題型二:(2015·湖南卷,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三事忠告》二則

張養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訓矣。蓋一家之事,無緩急巨細,皆所當知。有所不知,則有所不治也。況牧民之長,百責所叢,若庠序,若傳置,若倉廥,若囹圄,若溝洫,若橋障,凡所司者甚眾也。相時度力,敝者葺之,汙者潔之,堙者疏之,缺者補之,舊所無有者經營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預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為此念一萌則庶務皆隳矣。前輩謂公家之務,一毫不盡其心,即為苟祿,獲罪於天。

禁家人侵漁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給,其勢必當取於人。或營利以侵民,或因訟而納賄,或名假貸,或托姻屬,宴饋征逐,通室無禁,以致動相掣肘,威無所施。己雖日昌,民則日瘁;己雖日歡,民則日怨。由是而坐敗辱者,蓋駢首(現在多寫作“”,編者注)踵也。嗚呼!使為妻妾而為之,則妻妾不能我救也;使為子孫而為之,則子孫不能我救也;使為朋友而為之,則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孫、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職而自為之為愈也哉!蓋自為雖闔門恆淡泊,而安榮及子孫;為人雖歡然如可樂,而禍患生幾席也。二者之間,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審擇焉。(選自《三事忠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將文言虛詞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最恰當的一組是(3分)(  )

二者之間,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審擇焉。

A.之 與 而 B.者 與 其

C.之 所 其 D.者 所 而

【解題思路】者,……的人;“與”後省略了代詞“之”;“其”是副詞,表祈使語氣,譯為“可要”“當”。整句的意思:二者之間的區別,不是真正明白、深切領悟的人,不容易跟他說清楚。做官的君子,當審慎地作出選擇。

【答案】B

【方法小結】虛詞填空的基本方法

(1)從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入手,可以推斷其意義和用法。例如“之”,它作為結構助詞可以有如下用法:用於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相當於“的”,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臣之壯也,猶不如人”;賓語前置的標誌,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定語後置的標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2)有些虛詞可以表達一定的邏輯關係,因此可以通過分析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係,正確推斷某些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以“而”為例,它作為連詞有如下用法:表並列,不譯,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表遞進,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表轉折,卻,但是,如“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表承接,從而,如“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表因果,因而,如“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表目的,來,如“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等等。

11.【文言斷句題】

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難,點面結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說,在標點之前,要認真通讀全文,把容易斷開的句子先斷開,再依次縮小斷句範圍。對於疑難句子,要聯繫上下文意,抓住關鍵詞,仔細推敲,切不可顧前不顧後,粗心大意。

斷句時,應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句意的完整與否。標點的使用要合乎現代漢語標點的規範。還應反覆誦讀,增強語感。斷句可以遵循如下幾條規律:

1.找名代

文言文中名詞,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覆出現的名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如以下兩段文字:

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然予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項脊軒志》)

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鴻門宴》)

2.看虛詞

虛詞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誌,尤其是代詞、語氣詞和一些連詞,他們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如:其、爾、若、夫、且夫、蓋、然則、是故、然而、猶且、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歟、焉、哉、乎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

以、於、為、而、則等連詞常常用在句中。如: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3.明頂真

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後相承,語勢連貫。

如: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又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4.據排偶

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語言上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

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5.依總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 據此也可以進行斷句。如:

於是予有歎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已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遊褒禪山記》)

這段文字始句為總起句,故應斷為句。接著緊承始句,發“歎”,其中“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為總歎。下文分“夷以近、險以遠”而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結果,“有志者”“力不足”、“有志與力”而“無物”“相”者、“力足以至(而不至)”者、“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幾種情況進行議論,最後又用“此予之所得也”作結。辨明哪些是“總”、哪些是“分”,又“分”幾層,就可以大致斷句了。

6.理對引

文言文中對話、引用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隻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理清問者、答者,明辨句讀。如: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寡人之於國也》)

又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於國也》)

這段文字是孟子對梁惠王所說的話,故應用引號。孟子的話中又引用了某種人的話“非我也歲也”“非我也兵也”,故應用單引號。

7.察反覆

反覆,特別是間隔反覆,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如:

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裡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又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多次反覆,也為斷句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12.【內容歸納題】

答題技巧: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總體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包括文章主要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和文中的人物、故事等揭示了什麽表現了什麽等。由於現在高考中的選文大都是人物傳記題材,所以高考在此考點的設題常常體現在對重要語句信息的轉述、對人物形象的簡要概括、對事件意義或後果的評述等。這是對全文信息的綜合考查,在命題的形式上為客觀選擇題,題乾一般表述為“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或正確)的一項是”。對正確信息的提取就需要大家對文章中重要信息的把握和分析。

綜合近些年來的高考在此考點的設題來看,我們不難發現,設錯類型常常有以下幾種:

1.錯位信息。這是高考設錯常用的形式,常常是非此人的行為當作了此人的行為,非此時間的事情當作此時間的事情等。

2.錯解詞語。有些信息選項是直接對文中某些存在重點詞語的句子的間接翻譯,表述時將重點詞語的意思故意弄錯。

3.強加因果或因果倒置。二者不存在因果關係強加了這種關係或將這種關係倒置。

4.無中生有。原文中沒有透露這種信息而無端地增加了這種信息。

5.顛倒是非。將文中未然的信息說成必然。

分析綜合題解答“四步驟”

1.通讀全文,了解大意

閱讀時應從宏觀的角度把握材料,一是把主要材料弄清楚並進行合理歸類,逐層切分,弄清每段、每層的意思;二是將敘述性內容與說明或闡述性內容之間的關係搞清楚,對作者選取的材料、記敘的角度、敘述的語氣以及相關的議論、抒情等,做到心中有數;三是抓住文章的主要觀點,作者讚成什麽,反對什麽,要條分縷析,不要遺漏。

2.慎審題乾,讀全讀準

閱讀題乾時,必須讀全、讀準題目,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乾中的所有要求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把握題乾所提的要求,看清楚選對的還是選錯的。只有對題乾做出全面、準確的分析與理解,才能正確答題。

3.題文對照,逐項檢查

做題時要將選項的內容,逐條與原文的相關部分作比較,看選項的表述是否與原文一致。特別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數與行為的程度、實效、時間、因果等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要努力培養把人物、事件一一迅速從原文中找出來的能力。在一般情況下,試題設置常常是從四個選項中選出一個錯誤的選項,如果考生能充分運用排除法、比較法,選出錯誤的一項應該是有把握的。

4.檢查答案,全面驗證

常見的方法有:代入法——將所選答案放回原文中,看看是否合理;析錯法——即能說出自認為錯誤的一項的錯因;否定法——即先假設自選的答案不對,予以否定,但最終又否定不了時,表明答案準確無誤。

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就是指作者對文章中所提及到的人物的態度,是歌頌、讚揚、認同、憐憫,還是諷刺、貶斥、反對、嘲笑;也包括作者對文中所敘述事情的態度,是擁護、肯定,還是反對、否定。對該考點,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這些觀點態度不是我們閱讀時的認識,而是作者在行文中的流露。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根據作者對人物或事件的潛藏有某些情感認識的表述,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我們關注的重點不能停留在故事本身的內容,而應是作者在文中的觀點。

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表達形式是多樣的,有的是開篇明義,直抒胸臆;有的寄寓故事,含而不露;有的通篇敘述,卒章顯志……但有一點往往是一致的,那就是作者的觀點態度多是文中議論性的句子。大家要注意甄別篩選,以便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

該考點現在在高考中常和其他考點一起考查,多以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出現。而單獨命題的並不是很多。

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

1.刪繁就簡,鎖定重點

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一定要把握文中表述的重點信息。大篇幅文段的敘述重心是什麽,議論性文字體現在哪裡,這些都要搞清楚,然後將文中不是直接體現作者觀點的文字首先剝離,從保留下的關鍵的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觀點態度。

2.留心結語,仔細推敲

現在高考文言文的取材大多是人物傳記,在這樣的文章結尾大都有一段議論性的評價語言,這往往是體現作者觀點態度的所在。如在選自《史記》的文段結尾常有“太史公曰”這樣的話,其實這就是作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或立場。因此,大家一定要仔細審讀文章結尾部分,從中推敲出作者的觀點態度。

3.綜合分析,簡要概括

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觀點態度並沒有通過抒情或議論表達出來,而是蘊含在了所敘述的人物事件之中了。這就要求大家綜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然後從事件的細節中分析提煉出隱藏信息,進一步簡要概括出作者的觀點態度。

【全文把握題】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準確,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注意聯繫全文。

所選文章往往是古代賢人良臣的小故事及個人履歷表,所以不難讀懂意思,只是落實到個別字詞,倒是頗讓人費神,不過如能膽大,心細,也不可怕。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後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響做題目就不要鑽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沒什麽!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題的解題6法

方法1、整體閱讀,總體把握,依據文體特點抓重點

只有整體閱讀,總體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駕馭閱讀材料,才能準確、完整地去分析、評價人物和事件。閱讀文章時要始終帶著如下幾方面的問題思考:文章寫了一些什麽人的一些什麽事;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如何;文章說了一些什麽道理;是以什麽作為說理依據的。對記敘性文章,要理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前因後果;一般的傳記文,要弄清作者記了哪幾件事,表現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點和精神風貌。議論性文章,要理清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等。說明性文章,要理清說明對象、說明內容和說明方法。

方法2、抓中心句,找關鍵句,理清文章的層次

讀一篇文章時,應當特別關注中心句、關鍵句,以便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關鍵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開頭或結尾處,如《六國論》的中心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在文章的開頭,《過秦論》的中心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在文末。

文章的層次結構,是文章的骨架和脈絡,它具體展現作者記敘、描寫、說明、議論的思路。分析的方法可按時間順序歸納,可按地點的轉移歸納,可按時空結合歸納,可按材料性質或類別歸納,要視具體的文章而定。

方法3、把握要點和中心,分析判斷細節

圍繞文意,仔細判斷各選項中的有關細節,才能明辨各項表述的正確與否。要注意細節中是否存在著諸如人物的張冠李戴,事件的前後倒置、事件雜糅、層次混亂、強加因果,內容上的歸納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常見錯誤。

方法4、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及主旨

歸納、概括時,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題目、作者、文章出處、文後的注釋等信息,結合學過的有關知識作綜合分析,從而多方面、準確、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及主旨。

方法5、回文查對,將選項與原文比照判斷

要堅持把選項中諸如事情的發展、因果,人物行為的程度、實效等方面的內容,細細從原文詞句中查出並核對:把題目中用現代漢語敘述的內容迅速地從原文中找出來並對照解讀,分析、評價選項敘述與文中用詞造句的細微差別。

方法6、分析概括評價文言文的觀點態度的三個原則

(1)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既要注意傳主或作者觀點態度的積極意義,又要注意其時代局限性。

(2)必須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評價,不能無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貶低。

(3)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考慮:看傳主對人民的態度;看傳主對統治者的態度;看作品在歷史上有無進步意義;看作品在今天有無現實意義。

【文意理解題(第12題)的常見錯誤類型】時間、地點、人物、官職、籍貫、原因、事件、結果、強加關係等等。

13. 【文句翻譯題】答題技巧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翻譯,要與上下文對應,這些字詞是得分點。注意詞類活用、倒裝、通假、偏義複詞。複雜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乾,注意句間關係,注意特殊句式。意譯詞語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於原文結構,由實到虛。組合成句子,前後通順。

一定要直譯,一般不允許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於原文。

先將句子中的每個字都落實為現代漢語的解釋。(“信“)

翻譯個別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漢語中常用的單音節詞換成現代漢語中常見的雙音節詞。人名地名等專用名詞不要翻譯,無須自作聰明。

再將這些字連成句,要求符合現代人說話習慣。(“達”)

連字成句時注意盡量多就少改,該補的一定要補出來,該調整順序的也要落實。使一句話完整通順。

個別字詞實在無法說通,試試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