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兩大因素導致當代孩子對生命漠視,父母責任最大

之前一個17歲少年跳橋的事情引起軒然大波,不少人紛紛猜測是孩子媽把他逼到了絕路,也有人同情孩子媽媽,覺得孩子太過衝動。

這種事情已經並非偶然,在之前有些新聞事件中,就有不少孩子因為不服家裡管教,或者因為其他壓力而崩潰跳樓,讓許多家長唏噓不已:現代的孩子到底是怎麽了?

許多人都在疑惑現代的孩子怎麽了,實際上我們應該問的是現代的家長都怎麽了?我們要知道,孩子的想法往往是很純粹的,他們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麽,很容易被心情影響行為。大人的行為可以不受情緒影響,因為他們可以控制情緒,但是孩子並不能,尤其是六歲以下和叛逆期的孩子,他們的行動往往受情緒影響,而且逆反期和叛逆期孩子行為極具情緒化,倘若家長不依不饒,不給孩子台階下,孩子一急之下做出過激反應也不是不無可能。

在一些家長看來,自己生育了孩子,為孩子賦予了生命,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就應該理所當然的感恩自己。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並不是父母生育了孩子,而是孩子選擇了自己。有些父母在一氣之下,會罵孩子“我怎麽生了你這麽個東西”,但是孩子就希望自己被生下來嗎?他們並不能決定自己在哪裡出生。

當今環境下的大部分人都是不順心的,他們要麽在工作時候被批,要麽是沒有工作被家人批,而小孩卻讓這些人糟糕的生活有了起色。一個再糟糕、能力再差的人,在自己小孩眼裡,他也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爸爸、媽媽,是自己崇拜的對象。試問除了自己的孩子如此盲目崇拜自己外,還有誰會毫無條件的相信自己呢?

在有了孩子之後,一些父母在一開始欣喜若狂,把孩子看做自己生命的延續,把孩子看成掌中寶、心頭肉,把孩子看成龍、當成鳳,把孩子看做自己的掌上明珠,唯獨就是不把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不把孩子看成獨立的人。縱觀上述,家長們都是主觀意識的把孩子按照自己的願想去塑造和看待,把孩子下意識的看成私有物品,卻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以後要孝敬自己,這難道公平嗎?

不公平。現在許多人都在抵製996,抵製加班,抵製無良老闆的壓榨,老闆無端指責他們,隨意克扣他們工資,罵他們豬頭,他們可以跳槽,但孩子不行,孩子不能跳到下一戶人家,所以他們只能跳樓、跳河、跳橋。老闆給員工再多的工資,但隨意辱罵員工,員工依舊會辭職、跳槽,孩子也是如此,哪怕你生育了他,你罵他、打他、侮辱他,他依舊會恨你,不管你是誰。於是他們才會選擇輕生,而他們這種做法不僅僅是把生命還回去,更是希望看到父母后悔和痛哭流涕的表情,這不是放棄自己的生命,而是要與父母同歸於盡。

現代孩子對生命的漠視,實際上來源於兩個原因,第一是死亡教育沒有普及,第二是父母沒有把孩子看做獨立個體。

提及死亡教育,許多父母都感到陌生,這也是因為這方面教育缺失導致的原因。所謂死亡教育,是讓孩子了解生死,從而珍視生命,讓孩子了解到生命可貴,從而達到改變孩子生活中不良習慣的目的。

之前12歲少年弑母,因為未成年被送往學校繼續就讀的事情,一度引起社會恐慌。在案發被捕之後,男孩的一句話更是引起軒然大波——“我只是殺了我母親而已”。對於孩子而言,這仿佛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並不覺得這樣做有什麽錯。但是我們要知道,並沒有哪個人是天生的劊子手,孩子這一切都是因為死亡教育匱乏導致的後果,因為他們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麽。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陰曹地府,在生死簿上把所有姓孫的都劃掉了,這其實也體現出中國人對死亡的恐懼。《奇葩說》上馬東有一句話非常有道理,他說“死亡教育,是所有中國人最缺失的一門課”,此話一點都不假。

人們在提及死亡的時候,往往第一反應是晦氣、危機,因此對“4”也出現忌諱的風氣。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和避諱,直接導致孩子對生死的無知,在一些祭祀或者靈堂上,會表現出局促不安和恐慌的情緒,這也是源於他們不了解死亡。

普及死亡教育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通過花開花謝讓孩子知道生命定律,總之有很多方式讓孩子了解死亡,只是在於父母是否願意為孩子解釋。

父母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也是導致孩子崩潰輕生的主要原因。在現代社會中,家長們熱衷於在起跑線上追逐,他們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安排孩子十幾年內的作息生活,甚至有些家長根本不站在孩子角度考慮,一味按照自己方式替孩子做決定。這種父母只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大、被束縛,甚至因此抑鬱。

當代小孩抑鬱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明顯,實際上也與家長給孩子施加壓力過大有關。家長因為自己對生活和工作有焦慮,就把這種焦慮轉化為對孩子的培養,相當於把自己壓力和焦慮間接性轉移到了孩子身上,嚴重影響孩子心理的正常發育。

父母應該把孩子看成獨立個體,而不是私有物品,應該把孩子選擇的權利還給孩子,讓孩子能自己做選擇,更應該清楚孩子想要什麽、是否喜歡,而不是一味強求。

了解了以上兩點原因,我們也可以大致了解為什麽那麽多孩子選擇輕生,不僅是死亡教育的匱乏,也有很大一部分家庭因素在其中。想要避免孩子受情緒影響做出衝動舉措,家長應該從自身做出改變,畢竟孩子是優幼稚的、不理智的,但家長可以理智面對負面情緒,不是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