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果一家銀行的科技人員佔比超過50%,TA會是什麽樣的?

IT人員佔比高於50%、超1億有效客戶數、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認定、專利申請數量居同業前列……如果將這些字眼放在一起,你能想象這是一家商業銀行嗎?

12月16日,這家沒有物理網點、名為“微眾”的民營銀行迎來成立五周年。在這之前,他們已經獲得國際評級機構穆迪“A3”及標普“BBB+”的信用評級,這也是中國民營銀行首次獲得國際信用評級。

顧名思義,“微眾”意指普羅大眾和小微企業。對一家需要盈利的銀行而言,這一面是巨大的商業藍海,一面是隱藏的風險與面臨分散大量客戶的小額需求所產生的高額成本。

而監管層及微眾銀行一開始就認定,能夠兼顧長尾客戶與盈利平衡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科技。在微眾銀行行長李南青看來,科技和風控是“未來銀行”的生命線。

“憑借科技、數據和渠道帶來的三大成本優勢,微眾銀行讓普惠金融在商業上變得可持續,進而推動解決傳統金融不平衡不充分、部分群體金融服務未能覆蓋的問題。”李南青說。

微眾銀行式“去IOE”

微眾銀行的誕生,是圍繞著銀行核心系統的研發展開的。

眾所周知,傳統銀行核心系統普遍沿用“IOE”架構。所謂IOE分別指IBM(國際商用機器)、Oracle(甲骨文)和EMC(易安信),三者分別是小型機、數據庫和高端存儲的領導廠商,他們組成的系統被視為大型金融機構後台的“黃金架構”。

不過在IOE架構的集中式架構+閉源商用系統下,一方面意味著高昂的成本,另一方面其應用程序以外的所有基礎軟體,包括作業系統、中間件、數據庫等源代碼通常並不公開,其安全性同樣存在隱患。

“去IOE”雖然是銀行業共識,但具備科技實力的大行囿於傳統架構與海量账戶遷移風險,所以在實操中很難落實“去IOE”的決策。

而微眾銀行最初的核心定位之一,就是做中國首家建成基於開源軟體、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系統架構的銀行。

回頭看,微眾銀行在“去IOE”系統研發過程中一開始就選定了正確的方向,與傳統銀行集中式架構+閉源商用系統相反,微眾銀行的靈感來源於互聯網企業通常採用的開放式架構,試圖通過標準化的硬體和開源軟體來實現“去IOE”。

分布式架構的創新是“去IOE”架構得以實現的基礎。IOE架構下,在需要擴容的時候需要更換容量更大的計算硬體,並將原有數據遷移進去。就像往一個很大的水杯裡加水,當水杯滿了,就要把水倒入更大的水杯中去。而微眾銀行的做法,是采取一個一個標準容量的小水杯,一個水杯滿了,只需增加水杯,就可以裝更多的水。

分布式架構下,微眾銀行也可以使用大量標準化低價的硬體X86替代IBM。數據庫方面,運行在X86伺服器上的數據庫TD-SQL(騰訊基於MySQL開源體系下開發的數據庫),可實現數十萬級IOPS(每秒讀寫操作次數)的讀寫能力。

軟體方面,微眾銀行大量採用了開源技術,如Java、MySQL、Linux、LVS等,以及多個結合騰訊經驗改造優化的開源軟體,包括TGW、TLinux、TDW等。

截至 2019年11月底,微眾銀行共建成 286個關鍵系統、1614個子系統,有效支持了年內的億級客戶量、億級日交易量,達到國有大型銀行同等規模水準。

通過“去IOE”的架構,微眾銀行大大縮減了IT運營成本。目前,該行每账戶的科技運維成本是傳統銀行的十分之一左右,這也為持續優化業務定價、踐行普惠金融夯實了基礎、創造了空間。

“微粒貸”的誕生與企業端探索

創新性的底層科技架構的支撐,決定了微眾銀行的業務模式可以在未來進行大膽創新,孕育出微粒貸這樣具有前沿性的核心信貸產品。

“微粒貸”的誕生,始於傳統金融行業員工與互聯網背景員工針對業務模式和用戶互動的“碰撞”——一邊希望擺脫傳統銀行老路,重視用戶體驗;一邊強調不能為了追求用戶體驗而罔顧風控。

有別於傳統金融產品需要用戶主動申請,微粒貸採用白名單邀請製,並具有“無抵押、無擔保,循環授信、隨借隨還”等特點,甫一推出便引發巨大反響。

從2015年5月上線至今,微粒貸預授信用戶已上億,累計發放貸款金額上兆。得益於微粒貸的快速發展,微眾銀行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實現盈利。這對一家以高科技為支撐的銀行來說,確實超出預期。

迅速發展壯大的客戶規模也給微眾銀行帶來了新的挑戰。其中既有億萬客戶給銀行系統容量與運轉效率帶來的考驗,也有客戶下沉帶來的風控要求。

從結果上看,微眾銀行分布式核心系統的建立與完善,經受了億萬客戶海量交易與數據的考驗。而在授信和風控環節,微眾銀行選擇化繁為簡:一邊鎖定自己有能力、有把握的客戶群體,逐步開放邀請,一邊使用大數法則分散風險,並運用傳統手段和大數據模型實現良好的風控效果。

但對於微眾銀行來說,以微粒貸為代表的個人消費信貸產品的出現還遠遠不夠。該行管理層希望,微粒貸的成功模式能複製到企業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與傳統的信貸工廠、客戶經理地推等模式不同,作為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試圖探索全線上、低成本的小微企業服務模式。

2017年,微眾銀行正式推出國內首個服務小微企業的全線上、純信用的對公流動資金貸款產品——“微業貸”,並於當年11月開始在深圳地區試點。

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風控,“微業貸”客戶從申請至提款全部在線完成,客戶只要有企業、有納稅、有信用便可申請;額度最高300萬,資金15分鐘到账,隨借隨還。

截至2019年11月末,微業貸服務小微企業和個體戶80餘萬戶,戶均授信金額為傳統銀行小微貸款的10%。值得注意的是,在微業貸授信客戶中,66%的客戶在獲得授信時無任何企業類貸款記錄,屬於央行征信的“白戶”。

IT部門不只是“施工隊”

傳統金融機構裡的IT部門,往往扮演“施工隊”的角色——作為純後台部門,響應業務部門提出來的種種需求。

而在微眾銀行,這個角色被打破。他們選擇將科技與產品融合起來,真正進行產品化運作。直接的體現是,微眾銀行每一科技部門都加上了產品二字,哪怕是基礎架構也要叫基礎架構產品部。

微眾銀行的科技團隊首先追求一種非常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按照基礎的業務進行團隊劃分,比如分別設置團隊專門負責存款、貸款,基於不同的領域,團隊各自配備科技產品經理,由他們定義科技團隊到底要支持好的這個領域,系統應該長成什麽樣。

在此架構下,科技部門可以高效地與業務的產品經營合作,把設計出來的金融產品的形態放在科技系統上運行。

讓科技走在前面,而不是等待產品提出需求,讓微眾銀行的IT團隊大大縮短產品交付的周期。僅用一年時間,微眾銀行就從零開始,將銀行的存貸匯主要三大板塊系統都建成。

技術先行也會讓一些業務產品線沒有最終問世。但在微眾銀行看來,每一個項目只要最後有一些能力可以沉澱,最終尋找到合適的時機就一定可以變現。

微眾銀行披露數據顯示,2018年該行IT投入在全行營業收入中的佔比高達14.8%,顯著高於國際同業(7.3%),其中研發投入佔比9.8%。

該行IT人員佔比也一直在50%以上。“目前我們有54%的員工從事科技方面的工作。不含風險、運營等領域,算上這些,我們比率會更高。”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透露。

這也是面對整個金融行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微眾銀行卻不見慌亂的底氣所在。馬智濤表示,微眾銀行對於科研力量的投入和自主研發能力十分有信心,基於目前的商業模型,能走的路還很遠。

(CIS)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