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最長的一天:諾曼底行紀1:卡昂紀念館

最長的一天:諾曼底行紀(上)卡昂紀念館

阿凱

經公眾號“火器酷”授權轉載

摘要:6月6日,是諾曼底登陸戰發起的日子,這天被隆美爾稱為“最廠的一天”。所以在2018年諾曼底登陸戰紀念日的時候,特別刊發此文,作為紀念。

    本文作者阿凱是武具視覺網站(www.gear-illustration.cn)的創始人之一,武具視覺是一個由玩家自發建立的資料站性質的網站。主要內容圍繞著美軍公發裝具、服裝、相關裝備。涵蓋了二戰至今美國軍事力量所使用的單兵裝備。全部圖片均采集自網戰組員的個人收藏,並且仍然不斷更新中。

圖1:“留在海灘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已經死的人,另一種是即將要死的人。來啊!跟我衝!”

    在影片《最長的一天》中29師副師長科塔準將(羅伯特·米切姆飾演)對著他的手下如是說。這句話原來在1944年6月6日登陸時,出自第一步兵師16團團長泰勒上校之口,

    想必大家都看過不少關於諾曼底登陸的文學和影視作品,其中本人最愛的還是那部《最長的一天》,它與其他戰爭電影有些許不同。一般來說戰爭電影多有主角主線,注重烘托英雄角色,乃至歌頌主旋律,而這些在這部影片中都不明顯。敘事角度不斷地在盟軍與納粹德國之間切換的。影片沒有特別描寫德軍的邪惡凶狠,也沒有明顯歌頌盟軍的正義無畏,而是敘述著雙方你來我往的博弈,描繪著戰爭的殘酷。

    滿懷著憧憬,在來到法國的第二天我決定前往位於巴黎西部的諾曼底海灘,正值2017年6月6日早晨6:30分,出發!去那勇士們灑滿熱血的戰場!

    清晨的巴黎豔陽高照,萬裡無雲,氣象好到我忘記了海峽的氣象是如此多變……結果沒到中午我就領略到了。

圖2:驅車幾個小時,首先來到了諾曼底地區的卡昂,這裡坐落著卡昂紀念館

圖3:卡昂,又譯岡城。法國北部城市,靠近拉芒什海峽(英吉利海峽)的港市,下諾曼底大區(Région Basse Normandie)和卡爾瓦多斯省(Calvados,14號省)的省會。位於奧恩河和奧東河的匯合處。十六世紀商業繁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的諾曼底戰役中,卡昂首當其衝。1944年卡昂解放時已是一片廢墟,75%的建築物被摧毀,其中包括廣受人們喜愛的聖·米歇爾教堂尖塔,以致日後留下了沒有屋頂的慘相。如今,在卡昂大學門口,矗立著一尊“鳳凰涅盤”的銅雕,象徵著卡昂的新生。

圖4:這座紀念館位於卡昂城西北郊,是第一個建立起來的關於諾曼底登陸戰役的紀念館,也是來卡昂的旅行者必來之地,這裡吸引了撫今追昔的各國遊客。

圖5

圖6:紀念館造型簡潔,館外一側是參戰各國的國旗。一側的玻璃牆記憶體放了各國送來的石刻,第一塊來自挪威:“兒子,保衛你父親贏來的自由。”荷蘭的寄語則是:“戰爭意味著死亡,和平等於生命,自由就是希望。”美國人送來的是艾森豪威爾出征令中的一句:“全世界的眼睛都看著你們……”比利時人寫的是:“過去我們為自由團結起來,現在讓我們繼續為和平而團結。”館內大量珍貴歷史照片,戰車與戰機複製品、參戰士兵的書信等實物。館內也運用了大量可互動式多媒體設備。總之就是給了參觀者全方位的體驗來了解那年那日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一切。

圖7:紀念館門票27歐/人

圖8:入口處懸掛的颶風式戰鬥機,機翼下掛的火箭彈掛架很是醒目

    進入紀念館,紀念館主要分成了三個不同部分,方便參觀者參觀。

圖9:我選擇了從大廳穿過,直接從最遠的德軍地堡展館開始。這座地堡是當時德國佔領軍為了鞏固卡昂的防禦和統治而修建,內部設施極其完善,通訊生活皆一應俱全。

圖10:

圖11:指向地堡展館的指路牌

圖12:從這裡下去就是了

    來到紀念館的時候就開始有些陰天,而此時,我正準備進入碉堡展廳的時候,已經開始稀稀拉拉下起了小雨。海峽的氣象,你永遠猜不到。

圖13:德軍製服和MP38/40衝鋒槍

圖14:德軍的單兵裝備,其中尤以那個馬皮背包最為知名

    地堡中保留了大量德軍駐防部隊的生活與作戰用品,其中還包括了指揮官辦公室以及通訊單元。保存十分完好。

    參觀完碉堡,原路返回,室外已經狂風大作,下起了雨,雖說雨不大,也借風勢打得人生疼。

圖14:回到大廳,來到大堂左側的展廳,這個展廳主要是從法國的角度來介紹了整個二次世界大戰的始末。

圖15:哦~意大利面條的領袖啊!

圖16:法軍的單兵裝備

    一戰後二戰中的歐洲裝具有很多共通之處,但在細節上已經開始分化,已經開始從早先的皮質裝具開始向帆布裝具的方向發展。尤其是一些軍事強國,在日後的裝具發展之路上已經開始有了自己明顯的特徵。

圖17:

圖18:

圖19:亨利·菲利浦·貝當

    我們來說說這位,他的形象在法國民眾心中頗為複雜,我們簡單的可以把他在二戰中的所作所為理解為法國版的汪精衛,但是這位同時還是一位民族英雄。亨利·菲利浦·貝當(法語:Henri Philippe Pétain,1856年4月24日-1951年7月22日),法國陸軍將領、政治家。法國元帥、維希法國國家元首、總理。一生頗為坎坷,集民族英雄和叛徒於一身。

    貝當出生在法國加來海峽省的農民家庭,1876年加入法國陸軍。1878年畢業於聖西爾軍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長官1916年凡爾登戰役而出名,成為當時的英雄。在法軍索姆河會戰慘敗後,他在最黑暗的時候重振了法軍計程車氣。二戰法國戰敗後,出任維希政府總理,1940年6月22日與德國簽訂《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1940年7月—1944年8月任維希政府元首,成為納粹德國的傀儡。1945年4月被捕,同年8月因叛國罪被最高法院判處死刑,後改判終身監禁。1951年7月22日,貝當死於囚禁地利勒迪厄島。

    再來說說維希法國(法語:Régime de Vichy),這是一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佔領下的法國傀儡政府,它還被稱為維希政權,維希政府,或簡單的“維希”。1940年6月德國侵佔巴黎後,以貝當為首的法國政府向德國投降,1940年7月政府所在地遷至法國中部的維希(Vichy),故名。正式國號為法蘭西國。維希政府在被德國國防軍佔領的法國北部領土(即佔領區)還保有一些權力,但是它主要統治包括其政府駐地維希在內的非佔領區,約佔法國本土領土面積的五分之二。 1944年盟軍登陸諾曼底解放法國後,維希政權宣告覆滅。

圖20:當時“法德親善”的宣傳畫

圖21:還原了一段法國被佔領時期的街景

    如果說之前的展品都是在訴說被佔領的法國如何亡國成為階下囚。接下來的展覽內容畫風一轉,自(lang)由(man)的法國人民沒有完全放棄抵抗。帶著一箱子襯衣來到英國的戴高樂將軍長官的自由法國運動與散布在法國各地反抗軍繼續進行著地下鬥爭。

圖22:來自盟軍的幫助總是在夜空中降下,圖中展示的是盟軍(SOE,Special Operation Executive)使用的傘降裝備。法國被佔領期間,無數的特工,情報人員,特種作戰人員被空投到法國境內。這些敵後英雄配合法國抵抗組織執行了一個又一個暗殺,破壞,情報收集任務,沉重的打擊了德軍計程車氣,為盟軍反攻收集了大量情報。

圖23:不過當然了,因為是法國人建的博物館,抵抗組織的作用理所應當的被誇大了一些。至於誇大了多少……嗯……大概就是沒有抵抗組織的裡應外合,第二戰場是根本不能實現的。大概就這麽點作用吧……

圖24:似乎是太平洋戰場繳獲的日軍展品

    展廳裡同時還簡單的介紹了二戰中其他戰區的情況。

圖25:蘇軍的PTRD-1941

圖26:館藏的一幅油畫,這德軍也太悲壯了一些。

    當然,最吸引我的還是單兵裝具和相關裝備。

圖27:女軍人的製服

圖28:大家都很熟悉的美軍M-1942傘兵夾克、T-5降落傘和救生衣

圖29:T-5降落傘、傘兵船帽和TL-122C手電

圖30:蘇軍的作戰服和單兵裝備

圖31:來到最後一個展廳,也就是重頭戲,諾曼底登陸戰役展廳

圖32:展廳的中央,展示了盟軍登陸部隊的部分單兵裝備,登陸部隊根據國家分為三個主要區域,美英加三國分別進攻各自負責的海灘(猶他,奧馬哈,黃金,朱諾,劍灘)。

    在展廳的另一側,詳細的講述了“霸王行動”的始末。

    1943年8月,英美魁北克會議批準“霸王計劃”。

    1943年11月,英美蘇德黑蘭會議確定於1944年5月發動“霸王行動”。

    1943年12月,美國陸軍上將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歐洲同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於1944年1月2日抵達倫敦就任。艾森豪威爾閱讀了摩根計劃,認為突擊正面太窄,在最初攻擊中缺乏足夠的突擊力量,提出修改意見,把登陸正面擴大到80km,第一梯隊由3個師增加到5個師,登陸灘頭也從3個增加到5個(新增“猶他”,“劍”灘頭),空降兵從2個旅增加到3個師,這一意見得到最高司令部三軍司令的支持。

    1944年2月,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批準了“霸王計劃大綱和修改後的作戰計劃,但是隨之對登陸艦艇的需求也增加了,為了確保擁有足夠的登陸艦艇,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決定將登陸日期推遲到6月初,並且將原定同時在法國南部的登陸推遲到8月。

    由於登陸日(代號D日)由於氣象原因推遲到6月初,盟軍統帥部開始確定具體的日期和時刻,這是一個複雜的協同問題,各軍兵種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陸軍要求在高潮上陸,以減少部隊暴露在海灘上的時間;海軍要求在低潮時上陸,以便盡量減少登陸艇遭到障礙物的破壞;空軍要求有月光,便於空降部隊識別地面目標,最後經認真考慮,科學擬定符合各軍種的方案,在高潮與低潮間登陸,由於五個灘頭的潮汐不盡相同,所以規定五個不同的登陸時刻(代號H時),D日則安排在滿月的日子,空降時間為凌晨一時,符合上述條件的登陸日期,在1944年6月中只有兩組連續三天的日子,6月5日至7日,6月18日至20日,最後選用第一組的第一天,即6月5日。

圖33:和傘兵們一起投出機艙的吸引火力的假人

圖34:英軍的裝備:防毒面具、浮力腰帶、頭盔和布倫機槍手背心

圖35:英軍的野戰急救用品

圖36:D日登陸時美軍使用的浮力腰帶

圖37:D日登陸時美軍的單兵裝備。左邊是M-1928作戰背包和M-1943折疊鏟。藍色的小冊子是配發的法語教材。士兵甚至帶了指虎,也是做好了肉搏的覺悟

    這個展廳以時間為序,完整的展示了整個戰役的部署,展開和後續行動。在諾曼底戰役中作戰的盟軍主要由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基本上自由法國及波蘭也有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計程車兵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等。

圖38:D日前夜2300,執行傘降任務前最後的準備:對表

圖39:D日0630,美軍登陸奧馬哈海灘

圖40:D日0630,美軍登陸猶他海灘

圖41:D日0710,美軍到達奧克角

圖42:D日0725,美軍登陸金灘

圖43:D日0730,英軍從劍灘登陸

圖44:D日0800,加拿大軍登陸朱諾海灘

圖45:D日1800,奧馬哈海灘已被佔領

    進攻行動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首先是空降作戰和大規模轟炸。兩棲登陸戰則在1944年6月6日早上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部署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樸茨茅斯。諾曼底戰役持續了超過2個月,最終,盟軍成功建立灘頭堡,並在1944年8月25日,解放巴黎,宣告結束諾曼底戰役。

    至此,帶領參觀者度過了“最長的一天”

圖46:在紀念館餐廳吃過簡單的午飯(煎雞肉配紅酒),出來天又晴了,但是依舊刮大風,而且氣溫也很低。

    接下來我將前往諾曼底海灘,去參觀那場戰鬥發生過的地方。(未完待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