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大製作到豎屏劇,視頻巨頭們新動向的驅動力何在?

文/東方亦落

7月9日,貓眼娛樂舉辦了“2019貓眼全娛樂戰略升級發布會”,正式發布了名為“貓爪模型”。

從圖片來看,貓的每個爪子上都有一個領域,貓爪模型就是要組建票務、產品、數據、行銷、資金五大平台,通過它們兼顧電影、劇集、短視頻、現場娛樂等各個方面,打造全娛樂產業鏈。另外,此前與騰訊合作的“騰貓聯盟”也在此次發布會上正式啟動,依然是為了打造全娛樂產業鏈。

最近,網上有消息指出優酷分拆會員部門,但優酷COO莊卓然表示,並不會將會員團隊和短視頻團隊分拆出去,相反還會進一步加強會員戰略,希望“以用戶為中心組織內容、編排內容,用穩定的結構應對單一項目的不確定性”。

從視頻巨頭們的舉動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對娛樂方面的重視,而提起“愛優騰”的名號,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大手筆、大製作。不過從近期各家的動向來看,巨頭們似乎並不是“全心全意”撲在“大製作”上的,除了“大手筆”之外,各家似乎對“短平快”的內容也情有獨鍾。

一、從大製作到短平快的“豎屏劇”,巨頭們都經歷了什麽?

如今的“愛優騰”,是公認的三大互聯網視頻平台。然而名號響亮並不代表一片坦途,事實上,“愛優騰”常年被成本高、連年虧損的問題所困擾。

從2015年至今,愛奇藝的營收規模在迅速擴張,然而淨利潤虧損數額也在擴大。到2018年Q3,愛奇藝虧損達到31億元,同比增加3倍。而優酷所屬的阿里“數字媒體和娛樂業務”部門在2018年Q3虧了48.05億元,同比增長15億元。騰訊視頻倒是沒公開這方面的財務數據,但從“同行”們的狀況也可以想象得到並不樂觀。

按理說視頻三巨頭每年的進項並不少,為何還止不住虧損呢?其實大手筆就意味著大投入,每年光是版權費和自製內容的成本就已經很高了。就說《甄嬛傳》和《如懿傳》,雖然都是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IP,可相隔7年版權費就漲了30倍。這還不是個例,劇集賣給網絡視頻平台的價格已經漲到電視台的3~4倍了,曾於2017年熱播的《那年花開月正圓》,騰訊以1.78億元得到了網絡獨播權,但賣給東方衛視的價格是5869萬,而賣給江蘇衛視才5610萬。

其實都不用看這些大製作,現在稍微有些流量基礎的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一集都能賣出個幾百上千萬的價格,可平台還是不惜財力地買入,因為提升用戶粘性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資本的大量湧入造成的一個負面影響就是,一些製作方急功近利,拿到IP之後只想迅速賺錢,為了縮短拍攝周期粗製濫造,最後拍出的作品質量偏低,原著粉頗為不滿,路人也不感興趣,反而讓用戶更容易流失。

當然,這並不會讓視頻巨頭放棄大製作,因為在這些劇中也不乏爆款,但是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終歸是不明智的,因此巨頭們必須找一個更易吸引流量、製作周期更短、變現更有把握的穩妥方法,於是豎屏劇受到關注。

今年3月,愛奇藝公布了專業短視頻付費分账模式,主要針對4~10分鐘的豎屏劇。

早在2018年11月,愛奇藝就推出了豎屏劇《生活對我下手了》。該劇內容貼近生活,有來自開心麻花團隊的知名藝人加盟,播放期間引發全網熱議,在眾多榜單中位置靠前,熱度值超過200萬,相關閱讀量超出1.3億,一些關於劇情的子話題累計閱讀量達到了8億以上。

騰訊旗下的Yoo視頻也專門開辟了豎屏頻道,推出了《我的二貨男友》等多部豎屏劇。優酷也在今年6月推出了豎屏電影《直播攻略》。

可以看出,各大視頻平台對大製作的熱情還在繼續,但也逐漸對豎屏劇青睞有加,這看似“矛盾”的策略產生的原因是什麽呢?它們又是否可以“共存”呢?

二、左手大製作,右手豎屏劇,視頻平台新動向原因何在?

通常情況下,大手筆的投資提升了掙大錢的可能性,但隨之提升的還有風險。當然對於入局娛樂產業已有一段時間的巨頭來說,投資成功的案例還是不少的。最近的事例應該是阿里影業參投的電影《綠皮書》在奧斯卡上“大放異彩”,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配角三項大獎,也讓阿里影業著實露了一次臉。

但生意場上瞬息萬變,誰又能保證自己永遠不看走眼呢?在娛樂圈就更是如此,本來一個很好的IP,由於各種可控不可控的因素,最後拍成“爛劇”的事情也不在少數,不僅口碑撲街,用戶對平台的粘性也大幅下降乃至流失。這種情況在熱度過高的互聯網行業總是難免,所以視頻巨頭們將目光轉向內容自製,豎屏劇就成了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

當然豎屏劇也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它起源於微電影、微網劇。早期比較有名的是《萬萬沒想到》、《屌絲男士》等。

2014年的網劇市場上,一集時長10分鐘~20分鐘的短劇佔比27%,而10分鐘以內的短劇比例達到了44%,人們對於短劇的偏好初現端倪。不過那時的劇集播放方式依然是橫屏,後來移動互聯網發展愈加迅速,各種移動終端普及,尤其是手機普及率更高,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隨之崛起,培養了用戶以豎屏觀看的習慣。

以抖音為例,到去年10月為止,抖音日活突破2億,月活突破4億,不少頭部短視頻團隊視頻播放量都已有幾十億,而抖音主打的就是豎屏模式。快手在今年4月推出了“小劇場”板塊,將平台上的短劇集合起來,方便用戶觀看與訂閱,其內容包括都市、校園、古風、勵志等,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曾經的視頻行業,網劇頻出爆款、IP熱度居高不下,可近來網劇創作漸顯疲態,IP改編也鮮有佳作,值此關口,豎屏劇的崛起是意外之喜也是必經之路。儘管橫屏一直是觀看影視作品的主流方式,但隨著觀看設備的變化,加上短視頻平台培養的用戶習慣,改變了此前的“主流”,那麽製作方與平台的策略自然也會轉變,畢竟這是一個做生意以用戶為核心的時代,尤其是互聯網中的內容行業更是如此。

視頻由“橫”到“豎”的變化,與技術發展也不無關係。5G時代的到來將給所有同互聯網相關的產業帶去顛覆性的轉變。低畫質、卡頓都將成為歷史,畢竟在5G網絡下,下載一部高清電影只需1秒,而且資費也在大眾的承受範圍之內。這無疑是給豎屏劇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人們可以更加不受地點限制享受豎屏劇帶來的快樂。

另外,豎屏劇更容易佔據用戶的碎片時間。不僅是因為它能隨時隨地觀看,還因為它能給用戶帶去更優質的體驗。傳統的影視劇現在也能在移動終端觀看,但是時間太長,並不與移動設備適配。而且在2016年,觀眾對於45集以上的電視劇的棄劇率就達到了47%,2017年這一比例增長至50%,2018年則達到了56%。

這樣看來,今年這一比例仍會呈上升趨勢。似乎百分比增長的速度並不是很快,但大平台用戶基數大,所以由此造成的損失不能忽視。況且在許多人的認知中,大型網絡視頻平台就是看長劇的地方,抖音、快手這類平台更適合看短視頻。

可見,視頻巨頭做出轉變迫在眉睫。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短視頻平台培養了用戶隨時隨地看視頻的習慣,幾分鐘十幾分鐘的短劇能讓用戶的碎片化時間得到更為合理的利用。與文字、圖片等形式相比,短視頻在相同時間內能夠傳遞更多信息量,並且傳遞方向更為精準,這對於很難集中精力和拿出大把時間的現代人而言真是再合適不過了。而短視頻能夠帶來的感官衝擊也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從而讓熱點話題的產生與傳播變得更加容易。

諸多優勢讓豎屏劇的崛起變得合情合理,也吸引著巨頭們入局,豎屏劇很可能成為互聯網視頻的下一個“風口”。然而面對這個風口,一味地將“橫屏”變成“豎屏”似乎並不是正確的選擇。

三、用戶們需要的僅僅是由“橫”到“豎”的轉變嗎?

互聯網中常見的一個現象是,出現了一個“風口”,就有許多平台和機構拚命想要擠進去。然而無數事實證明,不是誰都能在風口上飛起來的,起碼先要看看風口是否合適,還得想好如何把握住機會。

豎屏劇這個“風口”亦是如此。豎屏劇是當下視頻市場對於“短平快”風氣追求的一個產物,大製作的棄劇率居高不下、5G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用戶時間愈加碎片化,這些都給短小精悍的豎屏劇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條件。

近年來快手、抖音等平台日漸火爆,其內容多來源於用戶,即使沒有精良的製作,但在內容上卻更容易引發人們的共鳴,而有了資本介入、大平台加持的豎屏劇則多由專業班底製作,內容也更有針對性,發展空間也就更大。

但是正如所有的互聯網行業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就是一旦火熱起來,產品在質量上便會良莠不齊,內容行業更是如此。一些隻以牟利為目標的團隊會以豎屏之名,製造一些質量上並不精良甚至達不到標準線的內容出來,以為只要符合“豎屏”的標準就可以萬事大吉了。

然而豎屏劇的核心並不在於螢幕的橫豎,要知道,人們之所以喜愛豎屏劇,並不只是因為它觀看方便或是時間短,最核心的吸引力還在於內容。有創造性並且能帶動情感引發共鳴,這才是人們所需要的。

如幾年之前被熱議的《我不是潘金蓮》,在拍攝的時候就別出心裁地在一部分內容中採用了圓形畫框,這確實也為該片帶來了一些關注,但那也只是暫時的,最後大家討論的焦點依然落在了內容上。而近來火爆的《長安十二時辰》集數依然不少,還是傳統的橫屏,但也成了全網討論的熱點,並不全是因為出演者可以帶去流量,而是因為該劇的內容製作頗為用心。

對於看劇這件事情,乃至互聯網中的所有內容行業,用戶固然是希望觀看形式愈加方便,畫面愈加精良,但最終的需求都要落到內容質量上。視頻巨頭們對於豎屏劇的“偏愛”,可以看作是在大製作燒錢、連年虧損的境況之下找到的一個“緩衝”之道,是內容自製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歸根結底,不管是篇幅可觀的大製作還是短小精悍的豎屏劇,不管是專心做一種形式還是想要各方兼顧,都需要踏實地做好內容,了解用戶真正的需求,才可能在風口上起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