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十而已》,你真看懂了嗎?

《三十而已》這部劇終於結束了,據說它的全網播放量已經超過40億。

平心而論,這部劇是這些年來,我看過的最好的一部都市劇,它甚至點燃了我想寫一部現代都市劇的衝動。

評價為啥這麽高?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部劇的背後有站得住腳的人生哲學和價值觀的支撐。

今天,我想聊的就是這些藏在背後的東西。

故事裡的每一位主人公,從30歲前到30歲後的這段時間裡,都像是走了一個“從原點出發,再回歸原點”的圓圈。

顧佳從搬到俯瞰黃浦江的高檔住宅到最後賣掉房子離開上海,鍾曉琴從跟陳嶼在一起,到最後又回到陳嶼身邊,王漫妮從一開始的孤身一人到最後的孤身一人。

從表面上看,她們的日子並沒變得比之前更好,財富沒有增長多少,甚至還減少了;婚姻狀態也沒有更進一步,比如從單身到結婚,或從結婚到生子,甚至還倒退了。

但是,假如從人生成長的角度來看,這三個人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

凡是捷徑,皆有代價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顧佳和王漫妮的。

在這部劇裡,她們二人都有走捷徑的心。

但其實,我們哪個人又何嘗不是想要走點捷徑,快速躍遷呢?

顧佳,想讓兒子進入最好的幼兒園,於是就去找住在樓頂複式的王太太。後來,為了幫助老公公司拓展業務,又去刻意接近於太太。

這兩次走捷徑的經歷讓她嘗到了巨大的甜頭,於是她一發不可收拾,在沒做任何調研與核實的情況下,就買下了太太圈裡李太太家的茶園。

誰知卻發現,這個茶園既沒有有機證,也沒有品牌和成熟的銷售渠道。除了繼續往進投錢,就只剩下虧掉300萬,自此退出這一條途了。

於是,在她將太太圈的人諷刺一番後,毅然退出了之前她一心想要走的這條捷徑。

王漫妮呢?

王漫妮也想走捷徑,但與顧佳不同的是,她那種想是隱藏著她的潛意識裡的,從表面來看,她是一個獨立自主有追求的女性。

但在她的潛意識中,她是想要憑借美貌與個性,贏得一個鑽石王老五的。

正是因為這種潛意識的存在,在遊輪上時,她才刷爆了卡也要給自己升級行政艙,還精心挑選了昂貴的鞋子,問顧佳借來了高檔的衣裙,為的就是能在行政艙裡用餐,參加行政艙的船長晚宴。

這就是她在潛意識裡想要走的捷徑 - 嫁給一個既愛她又專一的有錢人,這樣就能飛上枝頭變鳳凰。

但是,當梁正賢將“一南一北”兩個女友的想法告訴她後,她備受折辱,決絕分手。

“想嫁一個真正有錢的男人”是她的潛意識,“想要一個忠誠的愛情”是她的意識,而以前的王漫妮既未意識到潛意識的存在,也沒正視過意識中信念的堅定,於是就將自己陷入了困境裡。

關於這一點,在電視劇中有一個細節,顧佳勸王漫妮道:“如果你要的只是錢,就不要那麽投入,不然最後肯定會受傷。”

這兩個人都很想走捷徑,區別是一個正大光明,一個潛意識驅動。而不論哪一個,最後的結果都不怎麽好。

原因就在於,她們不知道凡是捷徑,都有代價。前者的代價是你根本不知道哪一天就會翻車,而後者的代價是你要放下自己的尊嚴以及對於純粹愛情的追求。

假如,這些代價是你真能承受的,那捷徑也不是就不能走。

所以,當我們想要走捷徑的時候,一定得先問問自己:這個捷徑背後的代價是什麽?它是我能承受的嗎?

有些捷徑,背後是刀山火海,我勸你不要去走。

有些捷徑,背後是很小的代價,我勸你可以多走。比如學一門非常有用的課,可能會給你帶來人生的巨大改變,讓你節約很多年走彎路的時間,但同時它的代價也不大,就是幾千元的學費,這時,我就認為它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捷徑了。

2

人生的第二次“斷奶”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鍾曉芹的。

之前的鍾曉芹,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媽寶女”,非常依賴別人、缺乏主見。

她一到結婚年齡就去相親,相好了就結婚。結了婚就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車子,做的工作也相對簡單而且比較穩定,媽媽還每周都去她家給他們做四次飯。於她而言,人生的發展幾乎可以一眼就望到頭。

但是,在與陳嶼離婚後,她的改變就開始了。

她第一次意識到自己不僅需要目標,同時也需要努力。於是,她第一次在工作中做了升職的爭取,開始學畫油畫,開始用寫小說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生活。

這一切,都發生在她人生的第二次“斷奶”之後。

如果說,生理上的“斷奶”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次“斷奶”,是我們作為嬰兒與母親進行的一次肉體上的分離。那麽,精神上的獨立,我們與父母、家人以及戀人的分離以及之後的獨立,就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二次“斷奶”。

第一次“斷奶”是每個人在小時候都經歷過的,但第二次“斷奶”卻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能真正經歷的。

當鍾曉芹離開了陳嶼和家人搭建的港灣,“第二次”斷奶後,她的內在自我逐漸覺醒,她的潛力破土而出。她順應了這股力量,踏上了持續寫作的道路,並最終成為了一名小說作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說。

同時,在感情上,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她對自己有了更加深刻清晰的覺知與了解。

最初,她以為離開陳嶼,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找到想要的浪漫的愛情。但當她做了鍾曉陽的女朋友,感受著與小男友愛情的時候,她慢慢發現,鍾曉陽並不是她真正想在一起的人,而浪漫也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個樣子。

最後,當她帶著第二次“斷奶”後的深刻成長,重新回歸之前的婚姻時,她明白了陳嶼以前對這個家的默默付出、更加理解了婚姻的意義,也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更多的規劃和決策力。

3

什麽樣的人生

才是你想要的?

第三個故事是關於王漫妮的。

最初,王漫妮在上海孤身奮鬥,為了少付房租還能無需合租,她從市中心搬到了很遠的郊區。

因為感情與工作雙重受挫,在30歲生日前,王漫妮兌現了給父母的承諾,回到了家鄉小鎮。而等待她的則是當地女青年們最羨慕的人生 - 當地鑽石王老五的認可、穩定輕鬆的工作、噓寒問暖的小鎮居民,以及與父母間的親密互動。

這一切,仿佛是各種平凡簡單普通人生的最佳隱喻,是很多人想要獲得的終極目標。就像她的相親對象張志說的“我們結了婚,就能有房有車,你什麽都不用管。”

在沒真正體會過這種生活前,王漫妮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她只是在潛意識的指引下走到了30歲。但等她真正體會了這種普通簡單的人生時,她終於第一次的清晰意識到:“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最終,她放棄了當地人人豔羨的工作和結婚機會,再次回到了上海,開始了一個人的奮鬥。

在離開小鎮的時候,她再次去看了從小給她理頭髮的於伯,於伯說:“走吧,你那彎曲的頭髮是怎麽都拉不直的。”

當我聽到這句話時,心中怦然一動,這句話正是對每一個人人生選擇的絕佳隱喻 -你的頭髮是彎的,即使你再努力也拉不直它;這就像是潛藏在你內心深處的渴望,你沒法因為別人的看法、父母的要求而將悄然抹去、不留痕跡。

所以,不要去聽別人的建議,你要做的是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自己真正渴望的人生願景與實現路徑。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活得真實幸福。

這就是我在我的書《直擊本質》裡寫到過的認識自我的方法:通過向外嘗試與自我覺知認識現在的我,同時也去探索“可能的我”。當你通過這種方式聆聽到自己內在的聲音時,你就可以放心大膽的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也許這個生活是安穩又平淡的生活,也許這個生活是冒險又有趣的生活。就像王漫妮跟張志說的:“人有權選擇安穩又平淡的生活,那我也有權不選吧?”

4

心理半徑

第四個故事還是關於王漫妮的。

當她從家鄉小鎮歸來,重回上海時,本來她想做的還是M店的店長。但因魏Boss的安排,她獲得了一個“應收”(即收回應收帳款)的工作。

在這個十分有挑戰的工作中,擺在她面前的幾乎都是最艱難的困境,她也在追回第一筆款時賠進了自己僅有的一點存款。

但是,她沒有灰心,而是調整了自己,迎接了挑戰。這一切讓她在很大程度上拉伸了自己,並在最短時間內最大程度的拓展了自己的潛力,最終取得了很好的銷售業績。

這段經歷讓她產生了一個心理上的重大覺醒,那就是:其實自己的天地並不只是奢侈品店後面的一塊地兒,不僅是做一個店長,其實自己的天地還可以更大。

這次覺醒將她以前固有的“心理半徑”打破了,第一次將她的視野與格局從店長拉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她也第一次看到了蘊藏在自己身體裡的巨大潛力與各種可能性。

最後,在魏Boss非常看好她,要給她銷售主管職位時,她斷然拒絕。

王漫妮:“我現在不求什麽職位了,我打算出國讀書。”

魏總:“讀書,你剛闖出一條職業道路就要放棄啊。”

王漫妮:“以前我覺得我一定離不開櫃台後面的那塊地,結果呢,我我連追債這麽難的事我都可以做好,我一直覺得只要留在上海就有無限可能,後來想想並不是這樣的,有時候跑道越清晰,越會束縛自己。這幾個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見過的人,看過的世界都太少了,我幹嘛非要著急給自己找一條路定下來呢?”

5

現在,

沒有什麽能夠困住我了

最後這個故事是關於顧佳的。

許幻山出軌、公司倒閉、許幻山進監獄、俯瞰黃浦江的豪宅賣掉,當這一切災難發生在顧佳身上後,她從容的跟往事說了再見,最後一次上樓拜訪王太太。

王太太問:“你之後有什麽什麽打算?”

顧佳說:“之後,重新開始。”

那一刻,我在她身上看到了無比絢麗的光芒,那是一個人在經歷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之後,鳳凰涅槃的光芒。

我知道,在那之後,就不再有任何東西可以困住這個女人了。

結婚也好,離婚也罷,在上海也好,不再上海也罷,有公司也好,沒公司也罷。這一切都可以被輕輕放下,然後拍拍身上的塵土,步履從容的向前走去。

而30歲,也不過就是一個數字,它代表不了任何事,我們的人生可以從30歲後重新開始。

其實,以前能夠困住我們的,都是我們給自己設定的限制:

1)設定的身份的限制 - “誰的妻子、誰的媽媽、誰的女兒”;

2)設定的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的限制 - “能做店長,不能出國讀書”;

3)設定的應該如何生活的限制 - “女孩子就該找個可靠的、經濟收入也不錯的男人早點結婚,再找一份安穩舒適的工作”。

因為這些我們給自己設定的,或者是別人給我設定的限制,我們活在了一方狹小的天地裡,可能是奢侈品店後面的一塊地兒,也可能是只能在家帶孩子的一份工作,並最終親手斷送了探索自己、發現自己、拓展自己的機會。

是我們,親手為自己畫地為牢,將自己的一生牢牢困住。

王漫妮要出國讀書,顧佳說:“什麽年紀不年紀的,人在這個年紀還能有這個勇氣,是多少人都羨慕不來的。”

王漫妮說:“結果不論好與壞,我想出去走走,我想看看自己的人生是不是還有別的可能。”

這就是打破牢籠的勇氣,以及無比強大的行動力。

在每一次生活的起起落落之中,她們三個人獲得了與自己內心產生深度連接的機會,她們得以看到藏在內心深處的渴望、恐懼、力量。也得到了進一步發現、探索和拓展自己潛力的機會。而成長就是在這一次次的連接、發現、探索和拓展中發生的。

事實上,人生中所發生的一切,以及我們所做的一切,說到底都是為了更深入的發現自己,更全面的探索自己,以及更多的挖掘自己的潛力。

最後的話

“人生就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程,並沒有哪個特定的數字可以決定我們奔跑的速度和停下的時刻。”

人,不論什麽年齡,都要有敢於重新出發的勇氣。

與你共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