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福、張文宏談猴痘疫情:我國存在輸入性風險

新冠疫情尚未終結,猴痘疫情又在歐洲和美國等地暴發。人類應對傳染病的任務依然艱巨。

7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的猴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8月4日,美國宣布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以加強對猴痘疫情的應對。

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尚未發現猴痘病毒感染病例,但面對這種在全球快速傳播的傳染病毒,及時啟動針對性研究以及防控相關準備已迫在眉睫。

第三、第四代傳播開始加速

8月7日,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發起的“猴痘病毒研究及防控應對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都警告了猴痘病毒在我國的輸入性風險。

高福表示,包括新冠在內的不定期出現的新的發突發傳染病,不斷地對人類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人類可以做的最重要的兩件事,一是監測,二是基礎研究。

高福認為,需要為應對未來我國境內可能發生的猴痘輸入病例做好準備,保持高度警惕、嚴格監測、並及時提出預警信號,這些工作將有利於研究人員研發應對猴痘病毒的對策。

“雖然現在我國由於新冠疫情的防控,猴痘的輸入性壓力還不是很大,但一旦我們的邊境打開,那麽這種病毒是很有可能進入中國的,所以我們應該要對這一重要的事件進行關注。”高福表示。

目前世衛組織認為,我國的猴痘風險為中低風險,歐洲是高風險區。高福還表示,儘管人類與猴痘“交鋒已久”,但是對於該病毒的認識還不夠,研究部署也較少,例如直到2019年,人們才終於弄清楚猴痘病毒的RNA聚合酶。

高福呼籲,一定要對疫苗進行投入,尤其是mRNA疫苗技術的研發。“現在弱毒苗對人類免疫系統的影響我們還不是很清楚,比較好的是開發一種mRNA或者是蛋白疫苗。”高福表示。

到目前為止,人類歷史上唯一被消滅的一種病毒還只有天花,脊髓灰質炎距離被消滅還有“最後一公里”。張文宏表示,促進病毒根除的因素包括:人類是唯一的病毒宿主、有效且可及的疫苗等。

張文宏說道:“病毒每完成一次跨物種傳播的跳躍後,疾病的類型就會發生很大的改變,因此需要對病毒進行密切的監測和研究,從而對病毒的傳播性和致病性有更好的了解。”

他認為,對於以往猴痘病毒的傳播而言,人際間的傳播是比較弱的,很少發生第三代甚至是第四代的傳播,但從此次疫情來看,第三、第四代的傳播開始加速。“我們需要搞清楚病毒的變異以及人類的活動是如何影響傳播的加速的。”張文宏表示。

檢測與治療手段要跟上

張文宏還從臨床症狀和治療的角度,對此次人感染猴痘病毒病毒進行分析。他指出,從臨床特徵上看,幾乎所有病例都出現皮疹或皮膚損害,六成病例出現發熱的及淋巴結腫大。不過他強調,在這次猴痘疫情暴發的非流行地區,患者臨床症狀不典型的偏多,而且病情相對較輕。

從治療方面來看,目前還沒有已經獲得批準的專門針對猴痘的特效藥,但幾種用於治療天花等疾病等藥物可能對猴痘有用,包括西多福韋(Vistide),以及特異性免疫球蛋白等。

在美國,2018年美國FDA批準了一款叫做tecovirmat的藥物,用於治療成人和兒童天花,並且該藥物已經被添加至戰略儲備中;2021年,美國FDA批準了Brincidofovir口服藥,其他潛在藥物也在研發中。

張文宏表示,儘管中國大陸尚無猴痘確診病例報告,但有關部門已意識到了此次猴痘暴發和以往零星爆發不同,存在輸入性病例的風險,並且這種風險隨著全球病例數的增加而增加,需要提高警惕,提防我國出現該病的流行。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猴痘專家Nicolas Berthet認為,較長時間以來,猴痘都是一種被忽視的傳染病,這與之前大多數病例局限於非洲大陸有關。Berthet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此次在全球流行的猴痘病毒株屬於一種西非分支的毒株。

他認為,過去5年中,2017年在尼日利亞檢測到的人群中傳播的猴痘毒株是否就已經在全球以低水準速度傳播值得研究;此外,病毒是否通過突變獲得更加適應人際間傳播的能力,從而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的傳播也值得研究。

Berthet還提出,應該加強對猴痘病毒的檢測能力。“雖然我們現在的檢測試劑不是針對最新流行的猴痘毒株,但是仍然具備檢測出病毒的能力。”他表示,“在猴痘流行的國家和地區加強檢測能力尤其重要,可以避免猴痘在全球的蔓延;基因測序也非常重要,可以通過測序找到病毒適應人的靶點。”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梁小珍也呼籲,應當在猴痘病毒感染的分子機制和宿主免疫反應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科研資源和研究力量,以促進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