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家武漢頂級醫院的“戰疫”:1月中旬開始,氣氛“不對勁”了

劃重點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

從那時起,護士們戴的不再是常規的護士帽,換成了另一種藍色帽子,需要把頭髮全部包起來。

李雯記得,醫院的N95口罩在她實習結束前已經不夠了,1月19日,她所在的科室去領取物資時,隻領到了10個N95口罩。

何爍解釋,他們和每家醫院的每個科室都是直接聯繫,光捐往協和醫院的物資就有20個不同的科室、不同的收件人。

2020年1月19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學生李雯收到學校通知,要求所有實習生提前放假回家。

李雯當時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以下簡稱“協和醫院”)實習,崗位是護士。此前兩天,她剛剛從呼吸內科被調走,同樣被調換到其他科室的,還有呼吸內科所有實習生。

沒人被告知調整的緣由。直到第二天晚上,李雯看到了鍾南山在央視連線中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呈現“人傳人”的特點,方才恍然大悟。

但她當時還不知道,鍾南山為此援引的病例——14名醫務人員在護理一名患者時被感染,就發生在她的實習部門,協和醫院。

他們是此次疫情中最早為人所知的醫護人員感染病例,由此成為疫情防控在1月20日發生轉折的標誌。

醫護人員感染在此次疫情中情況嚴重。2月14日下午,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截至2月11日24時,全國共報告醫務人員確診病例1716例,其中6人不幸死亡。其中武漢市報告了1102例醫務人員確診病例。

而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的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彭志勇團隊的文章,截至1月28日該院的138例病人中有57例為院內感染,其中40例為醫護人員。

2月3日流出的一張武漢市醫務人員確診感染病例上報圖表中,協和醫院的病例超過百例,排名第一。

這14名醫務人員相對幸運,至2月5日,他們分三批治愈出院。從病房乘坐直達電梯下樓,他們打出勝利的手勢。

即便已經知道疫情,在按要求提前放假回家時,李雯怎麽也預料不到,協和醫院不久後會因為醫護感染、物資告急等問題,受到全國關注。

1月中旬開始,氣氛“不對勁”了

在鍾南山央視連線之前,沒有醫生、老師明確告訴實習生疫情的嚴重性,但回憶起來,從醫院的種種細節上,李雯還是感覺到了“不對勁”。

1月中旬開始,呼吸內科的護士老師反覆向她強調要做好防護,口罩不能摘。她注意到,從那時起,護士們戴的不再是常規的護士帽,換成了另一種藍色帽子,需要把頭髮全部包起來。

李雯在連線時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她實習時,呼吸內科有3名發熱病人住在隔壁病房,醫生護士進入那幾間病房都會穿上防護服,還要求實習生不能進入隔離病房。“每次看到老師們穿上防護服,實習生們都會十分緊張。”

鍾南山央視連線的第二天,武漢市長周先旺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表示,協和醫院神經外科的一位病人在做完手術後出現了發熱症狀,14名醫護人員被感染。周先旺說,“這個教訓很深刻,與我們對這個病毒的危害和傳播的認識,從一開始沒有達到這麽高的等級有關。”

“因為我們的感染,鍾南山院士調研時就確認了‘病毒可以出現人傳人’這一說法,可以說我們的確診刷新了公眾對該病毒的認知。”其中一名染病護士在社交平台上發文稱。

另一名染病的護士則是在1月12日的夜班護理了一名高度疑似病人後,1月13日凌晨六點就出現乏力、肌肉酸痛症狀,寒戰發冷不適,到下午兩點測體溫38.3攝氏度,於是開始抽血、查CT,各種指標都是高度疑似的表現。這位護士稱,她在護理疑似病人時已經戴了N95口罩,但沒穿防護服。

防護裝備至關重要,但在疫情早期,幾乎所有醫院都未給予足夠重視。近日停靠日本橫濱港隔離檢疫的鑽石公主號郵輪,確診1名檢疫官感染,該檢疫官此前在船內開展乘客問卷回收工作,其間戴口罩手套並頻繁手部消毒,但也未穿戴防護服和護目鏡。

前述被感染護士稱,直到將近一周後,1月19日,醫院有試劑盒可以做核酸檢測了,結果顯示為陽性。她懷著各種忐忑的心情進入隔離區後,發現一起過來的有十幾個同事,大家都是第一批確診的醫護人員,“也算不孤單了”。

第一批確診的醫護人員中有一名鄭姓神經外科醫生。武漢協和醫院公眾號發布的文章中,他感慨,“作為一個病人的心態來說,當時真的有些害怕,不願承認。”但作為一名醫生,他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可能“中招”了,開始遠離家人進行自我隔離。

同批確診的還有協和醫院急診科主任張勁農。他經歷過SARS、經驗豐富,是協和醫院2019年12月31日成立的應對疫情專家組副組長,主要負責制定疫情的臨床救治方案和優化治療流程。

他確診後選擇在家隔離治療,隔離期間仍閱片、討論病例、指導會診工作,還起草了《武漢協和醫院處置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策略及說明》,該方案日後在網絡上被廣泛傳播。

隨著疫情發展,後來再有協和醫護人員染病,但更準確的統計數字目前難以獲得。一位協和醫生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稱,他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再囑咐就診患者:“口罩、口罩、一定要買口罩、戴口罩。”

從2個醫生到4個醫生,再到8個醫生

李雯當初是抱著仰慕來實習的。“協和非常厲害,是國內的頂尖醫院,醫生老師們都很專業,要是畢業後能去那裡工作就很好了。”

“協和”是中國醫療界的“金字招牌”。武漢協和醫院在官網中自稱,該院為目前國內三大協和醫療品牌中規模最大。該院於1866年由英國傳教士楊格非創建,定名為漢口仁濟醫院,1928年更名為漢口協和醫院。2000年,隨其所屬的同濟醫科大學並入新組建的華中科技大學。

協和也是武漢其中一家最大的醫院。就主要醫療指標而言,該院是中國頂級的綜合醫院:年門急診量602.8萬人次,住院量25.5萬人次,手術量逾12萬台次。在複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的2018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中,武漢協和醫院名列全國第12位。

令李雯印象較深的是,醫護人員對病人的態度特別好,“老師們不管再怎麽累,都帶著笑容跟病人講話。”這扭轉了她對醫生的刻板印象。讓李雯受觸動的還有職業感,“護士們總是對患者的名字、床位和藥品核對一遍又一遍”。

疫情將這間頂級醫院帶入了前所未有的緊張狀態。

該院是武漢六十多家設有發熱門診的醫院之一,而該院西院區,被武漢市定為第三批收治發熱病人的定點醫院之一,成為防疫治療的一線“戰場”。

在組建專家組的2019年12月31日,協和決定建呼吸道傳染病隔離病區。

協和醫院距離被認為疫情主要起源地的華南海鮮市場不到4公里。據財新報導,隨著疫情暴發,來到醫院發熱門診的病人最多時一天可達八九百人。但這裡過去沒有呼吸道傳染病病房。

感染科大樓一樓整層改成了呼吸道傳染病病房。很快便填滿了,接下來,二層、三層、四層也變成了呼吸道感染病房。原有的近三十名醫生不夠用了,醫院動員了全院內科資源,尤其是呼吸科和急診科的內科醫生來輪班。

原本門上掛著“專家門診”的診室,全部被用作發熱門診就診室。體檢中心大廳,也成了發熱門診點滴大廳。

在發熱門診工作的醫生李偉在接受採訪時透露,每天從排2個醫生到排4個醫生,再排到8個醫生,三班倒看病,24小時接診,差不多每天400個號。

為防止病人交叉感染、造成更大範圍蔓延,協和醫院後來關閉了發熱門診,派出專家醫護團隊進駐定點醫院開展診療,發熱門診及隔離病房的醫療措施和相應病人全部轉移。

兒科醫生林鳴被抽調到了成人發熱門診,他在“微頭條”上分享:為了節約防護服,他早餐時會多吃一點,堅持到下班後脫掉防護服後再吃飯。

“活了三十多年”,林鳴還第一次穿上了紙尿褲,不過他很快發現,工作時無法分心,尿不出來,便沒再穿了。

也會有“喪”的時候。2月1日晚,林鳴接到發熱門診主任的電話,“有兩個兄弟發燒倒下了”,之後他的夜班得調整為從晚八點到早八點,“我跟主任在電話裡都沉默了,最後他說了句‘保重’就掛斷電話了。”

“物資不是告急,是沒有了”之後

13公里外,被定為第三批新冠肺炎定點醫院的協和西院,已在一月底將住院樓改造為專治住院樓,有來自北京、陝西、黑龍江等地的醫療隊來此馳援。

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唐子人是前來馳援的北京醫療隊成員,他也是朝陽醫院醫療分隊隊長。

唐子人的名字是因為寫在防護服上,而為人所知的。

外地趕來的醫療隊員本就不太熟悉,穿上防護服後就更難相認了,於是,每個人在防護服上寫上了自己的醫院和姓名,大大的字。

1月30日,唐子人在微博上發了一張自己全身穿戴防護用品的照片,寫道,“雖然每進入一次病房,將近十個小時不能吃喝,但比起武漢人民正在經歷的磨難,這點苦真算不了什麽。”

不少網友發現,唐子人的褲腿上疑似綁上了黃色的醫療垃圾袋,上面還印有字。同日,身份認證為協和醫院神經外科醫生的用戶發布微博表示,醫院物資“不是告急,是沒有了”,引發了公眾對該院物資情況的關注。

1月31日,有網友發布照片表示,由於物資緊缺,協和醫院西院一線醫護人員以黃色垃圾袋等材料自製防護服和口罩。對此,武漢協和醫院後來辟謠稱圖文均不屬實。

唐子人也否認了自製防護服一事。他在連線時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無論是口罩還是防護服,物資目前來講還是比較充足的,至少上一線的人肯定是能保障的。”唐子人說,救治工作已經走上正軌,正有條不紊地開展。

武漢協和醫院的確是此輪疫情中最早發出接受社會捐贈公告的醫院。2020年1月23日,該院就對外發布了接受愛心捐贈的公告,表示急需護目鏡、N95口罩、外科口罩、防護服等用品。

這確是實情。李雯記得,醫院的N95口罩在她實習結束前已經不夠了,1月19日,她所在的科室去領取物資時,隻領到了10個N95口罩,主班護士讓大家省著用。

協和醫院公眾號發布的一篇推文也透露出物資短缺的現狀,1月23日,該院耳鼻咽喉科三位醫生完成了向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轉運感染患者的任務,轉運過程中,由於物資短缺,其中一位醫生沒有防護面罩,只好用游泳眼鏡替代。

協和醫院黨委副書記孫暉在接受央視採訪時回答稱,“物資緊張,但沒到‘彈盡糧絕’的地步”。孫暉舉例稱,作為分管發熱門診的黨委副書記,他之前每天都要到發熱門診去轉一轉, 物資緊張之後就沒再去過,因為要把防護服省下來給一線使用。

一線之外,其他科室也可能遇到發熱和肺炎病人,但他們的供應就非常緊張。協和外科醫生張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口罩和防護服還是不太夠,只能限量供應”,他所在的科室每天給值班醫生發兩個N95口罩,不值班的醫生每天發一個。

協和的物資狀況連續引發強烈關注之後,來自各地的民間捐贈物資湧入該院。

1月30日,由華科德國校友會捐贈的首批物資被直接運抵協和醫院。華科德國校友會秘書長何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一看到武漢協和醫院和同濟醫院物資緊缺,他們就行動起來,從德國採購物資運回國內。兩家醫院均為華中科技大學的附屬醫院。

除了向母校兩家醫院捐贈外,華科德國校友會籌措的物資共發往了湖北省16個城市共計64家醫院。何爍解釋,他們和每家醫院的每個科室都是直接聯繫,光捐往協和醫院的物資就有20個不同的科室、不同的收件人。

截至2月2日,來自全國9省份的40家部門定向捐贈物資,都直接運往了協和醫院。2月1日下午,一架直升機空降武漢新華路體育場,機上有800套定向捐贈給協和醫院的防護服。

張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隨著大量捐贈物資湧入,醫院的物資短缺情況已有所好轉,張毅所在的科室護目鏡數量有限,之前是幾個醫生輪流使用,現在給每個人都配發了一個,每次用完後,用酒精消毒再接著用。

但張毅也證實,很多捐贈物資都不是醫用防護用品,醫院收到了不少用於防塵、防霾的口罩。但醫用口罩又確實不夠,張毅和同事們想了折中的方法,將工業N95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摞起來戴著用。

“現在大多數醫生護士還挺樂觀,雖然隔著口罩,但見了面還能有說有笑。”張毅說。李雯也注意到,協和醫護的微信朋友圈裡,沒人抱怨,倒是不少人發“武漢加油”,給自己鼓勁。

然而,緊張的氣氛不時在醫院大樓裡浮現。張毅的一名同事幾天前開始有發熱症狀,護士在高壓下情緒激動、流淚的情景,也越來越多。

(張毅、李雯為化名)

南方周末記者 張笛揚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鄭伊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