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疫情之後,農村為何掀起了“蓋房潮”?

糧食增產、就近務工、跟風蓋房……疫情所帶來的農村新變化,值得進一步關注和研究。

▲資料圖。圖文無關 圖/新京報網

文 | 陳明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農業生產、糧食安全、農民工就業等問題引發了人們的持續關注,這種關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出了一般意義上“三農問題”的範疇,有了宏觀的社會經濟意義。

近期,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對東中西部鄉村進行了調研走訪和比較觀察。總體看,疫情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比此前許多人估計的要小;隨著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鄉村經濟以令人難以想象的速度得到了恢復。同時又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所帶來的部分微小變化,已經深刻嵌入到鄉村經濟社會結構當中,從而成為影響未來鄉村發展的特定變量。

糧食產量保持穩定,務工人數未大幅下滑

當前,糧食及其他重要農產品生產已經全面恢復。從調研的地區看,農業生產正常有序,二三月份時的農資和勞動力梗阻並未造成大的影響。入夏以來,江西、湖南等地的早稻受洪水影響出現局部受損,但一部分早稻播種面積本來就是今年新增加的,部分減產並不影響全局的糧食增產。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3億噸,比去年增加120萬噸;其中小麥產量1.32億噸,比去年增加75.6萬噸,中國的糧食安全是有保證的。

疫情之下農民外出務工規模有所縮減,但波動不大。此前,一些學者估計疫情之下會出現大規模的農民工返鄉潮,現在看來這類判斷缺乏事實基礎。人社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下旬,已有1億農民工回城務工,佔春節返鄉農民工的80%。

根據這一數據進行推算,當時尚未回城的農民工有2500萬,即便這部分人至今都沒有回城,那麽可以認為農民工滯留規模的上限也就是2500萬,僅佔2.9億農民工總量的8.6%。

我們的實地調查支持了這一數據。貴州省平塘縣者密鎮平和村有勞動力2000多人,過去約有1500人在外務工,今年疫情平穩後重新外出的有1300多人,比往年減少了150人左右,同比減少約10%。

東部地區的大部分農村勞動力此前已經在周邊城市實現穩定就業,從多個縣市的走訪情況看,疫情可能對部分人的收入帶來影響,但不會影響他們向城鎮轉移的步伐。

返鄉農民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而這部分返鄉人口通常在城鄉之際徘徊,大多在縣城或鄉鎮打點零工,真正返鄉務農的是極少數。同時,這些返鄉人口大多也並不打算久居鄉村,他們實際是在等待時機。

脫貧項目助力“穩就業”,“跟風建房”影響城鎮化進度

一個出人意料的發現是,返鄉人口在城鄉之際的就業,很大程度上享受了“扶貧紅利”。返鄉人口通常不會回到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中去,因為他們或是已將土地流轉,無地可種;或是家中有老人打理土地,年輕人再加入只會帶來勞動投入“過密化”,而難有新增收入。

調研發現,這部分人就業的一個很重要的渠道是在各類種養基地、加工企業務工,而這些基地和企業大多是脫貧攻堅中投產的扶貧項目。疫情之下,這些扶貧項目為返鄉農民渡過困難時期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這是我們在開展脫貧攻堅時沒有預料到的。

以此為切入點進一步觀察,可以發現,脫貧攻堅工作不僅解決了貧困人口的基本生計問題,而且優化了鄉村社會結構,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並通過發展產業增強了鄉村自身造血功能。可以看到,未來這些扶貧紅利將繼續釋放,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基礎。

一個引人擔憂的發現,是農村宅基地管理問題。各地的調查中都發現,今年疫情期間農民待在家裡,乾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蓋房子。用他們自己的話說:“突然覺得,在家還是要弄一幢房子出來。”鄉鎮上的一位建材經銷商也說,已經很多年沒有這麽好的行情了。

這個現象有兩個重要背景:一是已經停止了十幾年的宅基地審批重新啟動,一些農民急於抓住這一時機;二是疫情的出現放大了農民外出就業的不確定性,許多農民急迫地要抓住一個依靠——這個依靠就是家鄉,抓住它的辦法就是建房。

過去多年裡,中國的高速城鎮化帶來了城鄉社會基礎結構的大轉型。正是得益於相對高水準的城鎮化,東部地區的鄉村也率先得以突圍;隨著中西部城市的崛起和城鎮體系的完善,也帶動了這些地區鄉村的進步。

中國鄉村現代化的一個理想圖景是:隨著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將帶來鄉村人口大幅減少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隨著城鄉收入均衡的來臨,鄉村振興將得以實現。

但疫情讓實現這一圖景面臨困難。扶貧紅利和農村建房熱成為影響未來鄉村發展的新變量。這兩個變量都延緩了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速度,但其作用機制完全不同。

警惕盲目跟風建房帶來的投資浪費和安全隱患

扶貧紅利的影響是積極正面的。短期看,這會在一些地區形成新的人口和就業均衡;長期來看,扶貧紅利不會改變中國城鎮化的大方向,但會使落後地區特別是偏遠封閉地區的城鎮化過程更加平穩、潤滑。

未來,隨著人力資本更新、農業技術迭代、城市形態完善,這些地區的人口還會源源不斷進入城市。扶貧紅利帶給他們的是尊嚴與耐心。

農村建房熱則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鄉村居民點布局的零散混亂是中國城鎮化最大的痛點之一。目前,鄉村住宅空置率平均超過10%,部分地區甚至高達40%,開展城鄉空間布局調整的條件逐步趨於成熟。

根據我們調查,大部分農民工老家的房子每年利用不足40天,跟風建房只是疫情之下的一種盲動行為。如果是為了改善留村農民的居住條件,那麽依靠村莊內部現有住房的交易調劑完全可以滿足,這就需要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

這個階段再出現大規模的農村新建住房,往小裡說會形成巨大的投資浪費,往大了說則會成為中國城鎮化的一個阻滯因素。最近,襄汾飯店坍塌事故所反映出的鄉村自建房、加蓋房等存在的安全隱患,也同樣令人擔憂。

當然,即便沒有疫情,中國鄉村現代化的進程也不會是理想化的一路坦途。在波動之下,洞悉發展的基本規律,反思新的變量和趨勢所帶來的可能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

□陳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編輯:孟然 校對:王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