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湖南也被稱為三湘,是指哪三湘?

我們都知道湖南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我們也知道湖南也被稱為三湘或三湘四水,四水指的是湖南省內最大的四條河流: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水和三大山脈---武陵山脈、雪峰山脈、衡山山脈在湖南省形成三山分四水的格局。

如果按水系劃分,湘江流域、資水流域、沅江流域、澧水流域這四大流域再加上洞庭湖流域,基本上可以覆蓋整個湖南省的範圍。但是三湘指哪三湘這個問題卻是個難題,有很多種說法,不要說外省的人,即使是湖南本省的人,相信很多人也搞不清到底以哪個為準。我們就坊間流傳的幾種說法做個簡單的分析,希望能抽絲剝繭,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說三湘,首先繞不開“湘”字,不管是湖南簡稱湘,還是早在秦朝時在今長沙設湘縣,其實都和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湘江是脫不開關係的。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文明具有很強的延續性,在地名的命名上,很多以山川河流為標的進行命名,如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等都有非常明顯的標的物。雖然萬事並非絕對,但這在我們對各種說法進行分析時,可以作為參考。

第一種說法:漓湘、瀟湘、蒸湘

這種說法是緊緊圍繞湘江展開的,將湘江被分為三段,每段都有不同的名字。《水經注》記載,“湘水出零陵始安縣(注:今廣西興安縣)陽海山(注:今陽朔山)”,在陽朔山的湘漓分派石碑處湘漓合流,稱為漓湘;在湖南永州零陵區與瀟水合流之後的一段稱為瀟湘;在衡陽同蒸水合流之後稱為蒸湘。

另外,“瀟湘”一詞在《山海經·中山徑》中描述湘水時出現過,書中說 “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於戰國中後期到漢朝初中期,也就是說至少在那時候已經有瀟湘之說。到了唐代,瀟湘已經被賦予地域的內涵,而不單單指湘水了,甚至“三湘”已經在眾多詩人的作品中出現,如李白的《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昔放三湘去,今還萬死餘。”;王維的《漢江臨泛》:“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賈至的《巴陵夜別王八員外》:“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在三湘。”等等,可以看出在唐代“三湘”已經用作地名的代稱了。

因此,支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漓湘、瀟湘、蒸湘合稱“三湘”,更有歷史內涵和文學美感,通俗點說就是更有文藝范。

但是有人提出異議,認為漓水與湘水是不同水系,漓水南流入珠江,屬於珠江水系;湘江向北流入湖南,屬於長江水系。兩江之所以能連接起來,是因為秦朝遠征嶺南時人工修建的靈渠才實現合流。漓水在廣西境內,並未流入湖南境內,而且這種說法只有湘江流域,並不能涵蓋到湖南西北地區,用“漓湘、瀟湘、蒸湘”代指湖南似乎不合適。

其實,如果從古代歷史上湖南地區的行政區劃來看,長沙郡、長沙國、零陵郡、荊湖南路、等帶著湖南標簽的地方,不但包括湘江流域,而且還包括桂林以北地區。漢朝時零陵郡的郡治在廣西全州,換句話說,如果不是歷代行政區劃的改變,桂林北的這些地區如今可能也是湖南省的。再說“三湘”說法也不是現在才有的,用現在的行政區劃範圍去套它,是不恰當的。

另外,古代湖南地區並未得到有效開發,很多官員被貶到湖南時都很鬱悶,只好寫些詩詞發發牢騷。看看湖南的地形,相比西邊的連綿不絕的大山,東邊的湘江流域情況則要好太多。古代人口壓力不大,農業生產能力低,這些地勢相對平坦的區域才是古代湖南的核心所在(即使是現在,湖南最發達的城市也主要集中在湘江流域)。用漓湘、瀟湘、蒸湘合稱“三湘”來代指湖南,即使隻代表湘江流域,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也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如果硬要按現在的覆蓋範圍來看,湘江流域顯然是不能涵蓋整個湖南的。

第二種說法:瀟湘、蒸湘、沅湘

這種說法認為,漓湘不能代表現在的湖南,所以在第一種說法的基礎上,去掉漓湘,換上沅湘。之所以換上沅湘,是認為沅江是湖南最長的河流,影響力足夠,而且沅江流經湘西地區,然後再拐頭向東,能涵蓋湖南更多的地區。

那麽,可能就會有疑問了,湘水是湘水,沅江是沅江,從地圖上看好像它們之間除了最後都匯入洞庭湖外,也沒什麽交集。沅湘的說法是怎麽來的,莫非是生搬硬造?其實不是,還真有沅湘一說,在古代一些作品裡就出現過。戰國時期楚國左徒大人、三閭大夫屈原被流放汨羅,創作的作品《懷沙》中有這樣的句子:“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 ;《離騷》中也有:“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

沅江發源於貴州,在懷化洪江市托口鎮和渠水匯流,自黔城鎮以下稱為沅江。東晉南朝時,長江水衝入長江以南的地區,形成方圓五百裡洞庭湖,但是在戰國時期洞庭湖是沒有那麽大的。沅江流至長沙和湘江交匯後稱為沅江,然後注入長江。

因此,用瀟湘、蒸湘、沅湘合稱“三湘”,即可以最大限度地涵蓋湖南的地區,也能保持其歷史屬性和文化範兒。

第三種說法:湘東、湘西、湘南

在1979年版的《辭海》中這麽解釋三湘:“三湘:近代一般用作湘東、湘西、湘南三地區的總稱,泛指湖南全省。”

從《辭海》的解釋來看,完全是從近代的角度進行解釋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涵蓋整個湖南省。而且看起來這裡的湘並不是指湘江,而是以湘(湖南)來定的方位,進行東、西、南的劃分,達到涵蓋整個湖南的最終目的。

這就回到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上了,是先有三湘,然後用來代指湖南,還是先有湖南再分成三湘?這種解釋只能說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是合理的,但是對想追根溯源的人來說,顯然不會滿足於這種解釋。

而且還會有人提出異議,既然用方位來解釋,東南西北中五個,為什麽沒有湘北、湘中?實際上,在湖南歷史上有湘西、湘南、湘中之說,卻沒有“湘北”、“湘東”的說法。但“湘中”不是以方位來劃分的,而是指相對發達的洞庭湖平原以及附近的丘陵地區,因為這些地區(如長沙、嶽陽、益陽等)古代是湖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稱為湘中。

第四種說法:湘陰、湘潭、湘鄉

這種說法認為,湘陰為上湘,湘潭為中湘,湘鄉為下湘,合稱為“三湘”。這種說法姑且先不論歷史,在地圖上找找這幾個地名,湘陰隸屬於嶽陽市,湘鄉隸屬於湘潭市,相信不用說什麽你就會明白,這種說法是沒什麽意思的了。

除了這四種說法外,還有其他比較離奇的說法,如湘江、湘菜、湘軍之類,雖然湘軍在歷史上也出過彩,湘菜辣得夠味很好吃,但是硬拉上三個帶“湘”字的放一起說是“三湘”,只能說是來搞笑的。

其實,三湘到底是什麽並不是那麽重要,但是通過對上面幾種說法的分析,相信你對“三湘”這個問題會有更深入的了解,至於認同哪種說法,取決於你看問題的角度。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