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冷兵器打仗,人越多越好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遠

關於冷兵器打仗,在我們印象中,好像是人越多越好打,畢竟“雙拳難敵四手,惡虎還怕群狼”,甚至“耗子多了還能咬死大象”。

但是,縱觀中外軍事史,以少勝多的戰例卻比比皆是,比如:巨鹿之戰、彭城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而西方也有坎尼會戰、高加米拉之戰、伊蘇斯之戰……

這似乎都在說明一個問題:打仗這事,還真不是人越多越好!

那其中原因何在呢?

一、糧食補給問題

打仗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綜合性系統工程,而這其中最要命的一環,可能就是糧食補給問題了。

人多勢眾固然是一種優勢,“投鞭斷流”這種話可真不是說著玩的,想象一下:如果成千上萬的人真的黑壓壓一片站在你面前,光是那種無形的威壓,都能把人嚇尿。

可是,人多同時也有一個極大的短板,那就是後勤補給壓力太大。在既沒有運輸機,也沒有汽車火車的冷兵器時代,糧食補給幾乎完全靠人力和畜力——這效率之低,大家用腳趾頭都能想明白。

而越是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後勤保障就越麻煩,比如淝水之戰,號稱百萬的前秦大軍,其實真實戰力頂多只有40%左右,剩下的60%基本都是後勤隊伍,浩浩蕩蕩的隊伍,看著很龐大,但其實多數都是非戰鬥人員。

所以,切斷敵方大軍的後勤補給,就成了作戰的一柄強力殺手鐧,畢竟,無論戰爭還是和平,饑餓都是威脅人類生存的“大殺器”。

舉個例子:巨鹿之戰,項羽的大約5萬楚軍PK章邯王離的40萬秦軍。別看項羽破釜沉舟隻帶三天乾糧,可其實對手秦軍也好不到哪去——項羽早就命令英布和蒲將軍率領兩萬人不斷發動奇襲,破壞秦軍的糧道。

要知道40萬大軍的後勤補給,那補給線得多長?而只要斷掉其中一部分,整條補給線都得癱瘓,這時候留給秦軍的可就是40萬人的吃飯難題了。而只要一旦斷炊,恐慌就會像瘟疫一樣迅速蔓延。這種情況之下,秦軍的戰鬥力立刻斷崖式下滑。

而也正因為此,項羽的楚軍才能以一當十,以劣勢兵力反包圍原本人數佔優勢的秦軍。

後勤補給如此重要,以至於劉邦在分封群臣之時,把首功給了後勤保障出色的蕭何,並高調宣稱:只有蕭何是“功人”,其他人都不過是“功狗”!

不過,話說回來,面對後勤補給困難這個問題,很多人也會選擇就地取材,“因糧於敵”,不過這種玩法,軍隊駐地附近的老百姓可就倒了八輩子的血霉了!而“因糧於敵”這種事,尤其發生在不同民族之間的死戰,比如宋金戰爭就很典型。

二、軍事素質

除了軍隊命脈的後勤補給之外,軍隊的軍事素質也是極為重要的一方面。

想想看,訓練有素的正規軍對上沒經過專業訓練的土匪軍,那結果根本就是可想而知的。而關於這一點,大家千萬別被一些電視劇給忽悠了:我們看過的很多電視劇裡,經常有這樣的橋段:一群衣衫襤褸、臨時造反的老百姓,攆著丟盔棄甲的正規軍……但其實,真正的歷史與之正好相反。正規軍不但武器精良,而且有鎧甲保護,正規軍的戰鬥力強的不止是一點。

比如,聲勢浩大、號稱百萬的方臘起義,就完全不是15萬宋軍的對手,從起義到失敗連半年都不到。

再比如:楚漢相爭的彭城之戰。劉邦的諸侯聯軍雖然有60萬之眾,可是這60萬人,不過是臨時拚湊起來的,彼此之間互不統屬,根本不足以形成統一戰力,這說白了就是典型的“烏合之眾”。所以,當項羽的3萬大軍突然降臨之時,猝不及防的諸侯大軍,迅速瓦解、崩潰,幾乎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60萬大軍不但沒能組成銅牆鐵壁,反而成了彼此逃跑路上的絆腳石,楚軍直接擊殺了十餘萬漢軍,而更多的漢軍則是被自己人踐踏而死,或者是被擠到水裡淹死的。

從彭城之戰就可以看出,軍事素質對一支部隊的至關重要性,缺乏戰力的軍隊,人數眾多,某些情況下,非但不是優勢反而成了負擔。

三、統帥能力和群體效應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了一本社會心理學著作,叫《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大致意思是:當群體聚集的時候,再聰明的個體都會被強行降智,群體智商會趨向於無智。

在這種環境下,軍隊統帥就相當於軍隊的大腦,如果統帥的大腦聰明,就能協調地指揮身體的各個部分,反之,就會把整個軍隊帶入萬劫不複的境地。而在瞬息萬變的戰場,迅速做出正確判斷的將軍,也就尤其難得。所以才會既有“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也有“一將無能,累死千軍”的說法。

這種典型的戰例也有很多,而其中最典型的恐怕要數高加米拉之戰。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亞歷山大大帝的4萬7千大軍對上了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百萬大軍(號稱),如果光從數字來看,波斯大軍絕對是碾壓式的。

而戰役初期,波斯大軍也的確不斷從兩翼壓迫馬其頓軍隊的防線,馬其頓的幾乎失去了所有輜重——這一戰如果不贏,馬其頓人就只能喝風了。看著這“輝煌戰果”,大流士三世有點飄了,其實幾乎所有波斯人都飄了,連防守陣型都松懈了下來。

而亞歷山大就抓住了這瞬間戰機,調動精銳部隊直衝王座,這就是典型的斬首行動!而可憐的大流士三世就為自己這瞬間的疏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眼瞅馬其頓精兵衝到,大流士三世膽怯了,他扔下戰場,逃了!而他這一逃,整個波斯大軍失去統一指揮,沒多久,就潰不成軍。

這就是足堪封神的高加米拉之戰的大致過程。

看著這一幕,總令人想到公元979年宋太宗北伐時的高粱河之戰,幾乎就是一模一樣的“昨日重現”:宋太宗趙光義躊躇滿志,滅了北漢,又抓住時機瞄準幽雲,準備一舉奪回中原的北方屏障。初期,翻越太行山急行而至的宋軍的確讓遼軍吃夠了苦頭,勝利的天平似乎在對著趙光義不停微笑,遼國皇室甚至都在考慮遷都避難了。

可就在此時,退化嚴重的遼國卻出現了一名戰神級人物——耶律休哥,他充分發揮遼國騎兵的優勢,出其不意突然衝入宋軍戰陣,悍不畏死殺向宋軍的統帥兼皇帝——趙光義。而面對殺神,趙光義他膽怯了,拋下宋軍,獨自逃脫。他這一逃,可就注定了宋軍戰敗的命運!

但其實,突入重圍的耶律休哥已經身受重傷,如果趙光義能有趙匡胤或者柴榮一半的勇武,北宋的歷史甚至此後中國的歷史都將會徹底被改寫!

四、結語

簡單列舉了一些以少勝多的因素和戰例,不難看出,戰爭真的是種高難度的系統工程,即便再冷兵器時代,影響戰爭走向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東方有“兵在精不在多”的說法,而西方也有“草越多越好割”的諺語。

或許,對於戰爭來說,人數只是一個因素,而山川、地形、人性等等各種因素其實都能影響戰爭的走向。

參考資料:《史記》《宋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