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川普叫你不用華為,你就不用嗎?

作者 | 南風窗高級記者 胡萬程

今日,外交部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到,據報導,美國總統川普14日在白宮新聞發布會上公開承認,勸說多國不要使用華為,想跟美國做生意就別用華為,否則會影響有關國家同美國的關係。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這再次證明有關禁用華為的決定與國家安全無關,而是高度政治化的操弄。也再次讓世人看清,到處恐嚇、威脅、挑撥威逼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

就在一天前,英國就宣布,停止在5G建設中使用華為設備。

英國文化大臣奧利弗·道登解釋道:“擔心來自美國方面的供應鏈管控,會對華為的服務造成不穩定影響,英國無法承擔基礎通信設備長期受到威脅的風險。”

英國的擔憂並非不能理解。基於同樣理由,海外的個人消費者也用腳投票——自去年5月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禁用安卓、谷歌等服務應用後,華為手機在在歐洲的份額急跌 40%。

華為在英國的投入不可謂不多,除去長年在公關、廣告及銷售領域的巨額花費,今年6月,華為還剛剛決定投資10億英鎊在劍橋新建研發中心。

瞧見華為如此掏心掏肺,英國也曾投桃報李。1月,正式批準華為有限度參與英國5G網絡建設。

可惜,蜜月期沒撐過半年。

英國政府宣布,從今年底開始英國運營商從華為購買任何5G設備都將是非法的,另外政府要求運營商到2027年將華為設備完全從英國的5G網絡中移除

海外市場的相繼失守,好在未動搖華為的根基,營收佔比近六成的國內市場是華為的基本盤。在新冠疫情和美國製裁的雙重打擊下,今年上半年華為仍然實現了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3.1%的好成績。

客觀上來說,華為能繼續保持增長態勢,與美國一邊延長禁令、一邊延長豁免的“矛盾做法”相關,至少現階段,華為仍能採購台積電等供應商生產的芯片。但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期限逼近,華為除了加急儲備,未來的應對措施仍不明朗。

步步緊逼的禁令,如同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華為能否活下去,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深夜“成績單”

“如果沒有美國的禁令,華為的5G業務這兩年一定是爆發性的增長。”一位負責歐洲區設備銷售的華為人曾對南風窗說過這樣的話。7月13日,華為在深夜發布的半年報證明了他的話。

7月13日晚間,華為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經營業績

縱然面對美國如此強力的絞殺,華為依然實現了銷售收入454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1%,淨利潤率9.2%。雖然營收增速和近利潤率都為近五年內最低水準,但考慮到大量備貨造成的運營成本上升,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再次證明了華為在5G領域的不可替代性。

這一增速,基本符合任正非在去年年底的預期。他當時接受媒體採訪說,“華為在2020年應該還是會增長,但是增長幅度不會太高,估計2020年會在10%左右”。

從收入結構上看,比較近三年的年報,華為的各項業務增速不盡相同。

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是華為的三大核心業務。出生伊始,華為是運營商端見長的企業,但隨著近年華為不斷加碼個人類電子消費品,2018年華為消費者業務首次超過運營商業務,2019年消費者業務收入佔比首次超過50%。

今年上半年,這個趨勢仍在延續,華為的消費者業務進一步增長至56.34%。一方面是華為在網絡、基地台、基帶等領域的5G技術優勢形成了市場優勢,另一方面因疫情暴增的線上需求在客觀上助推了智能手機的使用。

此外,貿貿易摩擦導致的情緒讓消費者更為關注華為。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華為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在4月時,超越三星,終於坐上老大的位置。

但在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的增速上就沒有那麽顯眼了。相較於消費者業務350億元的增收,運營商業務隻增加了131億元,企業業務隻增加了47億元。5G業務合約最近也被愛立信超越,華為停留在了91個,愛立信達到了95個。

可以說,受製於外部對5G的打壓,華為的發展方向做出了部分調整,愈發依賴於消費者業務。但在美國“芯片+應用”的組合攻擊下,華為的消費者業務也將受到嚴重威脅。特別是美國新一輪製裁的影響並未充分反映在上半年的財報當中,下半年仍是一條荊棘之路。

午時未到

目前的華為,面臨著一個大限。

5月15日,美國針對華為更改的出口管制條例是,限制半導體制造商採用被列為管制清單的設備與技術。在為華為生產芯片之前,製造商需獲得美國政府許可。

正是這個條例,讓具有常年合作關係的台積電望而卻步,甚至讓中芯國際也不敢輕舉妄動。

但這個中間有著120天的緩衝期,也就是禁令後120日內,生產、交付的設備與軟體將得到豁免。緩衝期的前60天是美國政府搜集各方意見的期限,企業最晚可在7月14日前提交意見。

業內有消息稱,台積電、高通等廠家均已向美方遞交意見書,以力爭寬限期後可持續為華為供貨。各廠家的許可證是否能夠得到批準,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華為在未來的走向甚至是命運。

禁令究竟能嚴到什麽程度,各方許可證的申請通過可能性有多大,解釋權在美國商務部。

由於美國一方面連續加碼打壓力度,一方面又“鈍刀子割肉”,不斷延緩禁令生效時點,其實各方生產者也並未完全摸透“美國心”。加上禁令會相當程度上影響本土企業的利益,美國也不乏延緩禁令或減小禁令力度的聲音。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曾坦言,新禁令有一些未必能稱為 “漏洞” 的“漏洞”。但這關鍵要看美國商務部究竟想達到什麽目的,台積電也為此特別雇傭了美國的律師團來溝通與分析美國的意向。

從震驚擔憂,到同仇敵愾,再到心平氣和,一年來身處漩渦中心的華為人的心態早已變得“鈍感力”十足。對於美國屢次延緩禁令,多數人並不抱以幻想。任正非也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美國禁令對華為構不成死亡威脅,延緩禁令也沒有多大意義,華為已做好準備。

任正非口中“華為的準備”,主要指的是核心芯片及元器件的備貨,與作業系統的開發。

根據華為19年財報披露的數據,原材料同比增長65%至585億元,整體存貨同比增長75%至1653億元,如此之多的備貨,目的就是保證在極端情況發生後核心產品能夠保證半年到兩年的正常供應。

軟體方面,華為在柬埔寨、加拿大、韓國、紐西蘭等至少9個國家以及歐盟地區提請了鴻蒙(Harmony)商標注冊申請,用途涵蓋智能手機、便攜式計算機、機器人、汽車中控等。

與鴻蒙系統一同推出的還有華為HMS生態。華為HMS和鴻蒙的關係,就像谷歌的GMS與安卓。在華為被谷歌全面封鎖的情況下,鴻蒙和HMS的成熟是重返海外智能手機市場的關鍵。

最壞的打算

有關華為的將來,國內輿論場上不乏積極樂觀的討論。

但在我國芯片及系統研發能力尚不成熟的當下,“斷芯”和“斷系統”直接卡住了華為各項業務的脖子。

伴隨美國層出不窮、毫無底線的打壓,很多事情並非華為一人說了算,做好最壞打算是有必要的。

萬一在漫長的消耗戰中,華為把芯片備貨消耗殆盡,自產芯片和系統尚未達到主流商用級別,又因禁令無法找到供貨商,那麽華為不可避免地存在分崩離析的可能。

分崩離析,並非貶義,而是一種斷臂求生。

盛傳已久的華為剝離海思,是一個可能性較大的選項。美國禁的是“華為設計”,採用美國設備的半導體廠,無法生產 “華為設計” 的產品。但只要剝離了華為海思,華為是可以外購通用芯片的。

不過,不經客製化的芯片,無法滿足高端智能機的需求。這樣下去,華為的手機業務就變得不再具有競爭力,導致手機業務也需要拆分。通過引入多方股權,形成獨立實體。從市場上繼續獲得第三方的零組件供應和軟體支持,通過曲線救國的方式繼續維持手機業務。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從華為出來的研發人員,特別是通信、半導體相關技術領域的,也可在其他企業貢獻力量,從而形成技術溢出效應。

當然也有可能,美國會“喪心病狂”地繼續圍堵新公司。但人才和技術是很難圍堵的,圍堵的過程耗時漫長,中國有足夠的時間繼續發展芯片和作業系統。

禁令對美國半導體企業的反噬,也不可不提。貿易製裁,向來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招數,華為禁令亦不例外。

華為每年購買約200億美元的芯片,約佔全球4000億美元芯片市場的5%。儘管全球芯片銷售額下降5%似乎並不十分明顯,但新政策將對美國公司的打擊尤其嚴重。

原本從美國公司採購的芯片訂單,逐漸轉移到了本國和他國身上。而中國其他科技公司,也會因寒蟬效應提早備案來擺脫美國方面的鉗製,這些都會給美國的芯片產業帶來負面影響。

已然成為中美角逐象徵的華為,背負了太多本不該承擔的東西。禁令的鬆緊、芯片生產商是否拿到許可證、甚至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中美關係的冷暖都將對華為產生重要影響。

剛交完上半年的成績單,華為又要準備下一場大考。

一刻,不得松懈。

編輯 | 何子維

排版 | GINNY

更多推薦

熱文

圍觀

故事

商城

雜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