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年蝶變 峽江見證

這裡,因長江三峽西陵峽而得名,是萬裡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水電站所在地。

這裡,是“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山水畫廊,白居易、劉禹錫、蘇軾、歐陽修、陸遊都留下了光輝詩篇。

“此地江山連蜀楚,天鍾神秀在西陵”。西陵區,是宜昌市中心城區,有著7000多年的人類繁衍生息史,公共文化資源稟賦得天獨厚,文化遺存豐富、文化機構眾多、文化人才集聚。

作為宜昌市老城區,西陵區又同時面臨土地資源緊缺與公共文化設施增長的矛盾、人口總量大文化需求大、人口結構複雜文化多元化、文化資源權屬多頭整合難度大等問題和挑戰。

如何從機遇和挑戰中找到突破口?如何最大限度發揮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如何讓千年文脈傳承發揚,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宜昌市西陵區委書記盧斌說,全區上下充分認識創建示範區是提升西陵文化軟實力的重大戰略選擇、是實現福民強區的重要途徑、是構建“五個西陵”的重要保障。西陵區自2015年11月取得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資格以來,在省市大力指導和支持下,在全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圍繞“大美宜昌、首善西陵”的發展定位,突出“核心城區創新示範”的差異化特點,全面推進群眾文化“三五工程”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臻完善,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更加堅實,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準明顯提升。目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目標、創建內容、創新實踐項目已全部完成,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三年蝶變,峽江見證。如今,西陵區形成“大文化”的新時代新格局,發展特色鮮明,示範效應凸顯,正在深化“全省群眾文化繁榮發展試驗田”建設,打造全省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建設“西陵樣板”,探索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西陵模式”。

全面創建雙軌多級托起高密度“文化圈”

優美的歌聲在濱江公園上空回蕩,秧歌舞、健身操隨著音樂歡樂起舞,字正腔圓的戲曲唱段從人群中飄出……夷陵廣場、濱江廣場、南湖公園,走在西陵街頭巷尾,陣陣文化新風拂面而來,厚重的傳統文化經過多年傳承和創新,綻放出新的時代風情。

西陵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立了由區長任蔚任組長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長官小組,高位推進示範區創建工作,實行定期例會制度和重大事項會商制度。建立重大文化項目績效考評機制,把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年底考核的重要內容,開展了公共文化服務對象滿意度測評工作,建立了群眾文化需求征詢與意見反饋平台。全區文化事業經費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

三年來,西陵區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日益完善。轄區初步形成了以“兩館”為龍頭,以街鄉“一站一點一中心”為骨乾,以社區“兩室”為基礎的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投資8000多萬元高標準建設區文化館、全民健身中心等文化場館設施。投資800多萬元對圖書館進行2次改造更新,實現了從三級館到一級館的跨越。先後投資5010萬元,完成西陵、雲集、學院等5個街道文體活動中心建設。投資1000多萬元,對大部分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進行了改造更新。

三年來,西陵區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不斷提升。三年舉辦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4280場次,參與人數達20餘萬人次。2017年,該區圖書館到館人次突破27萬,建成了20個圖書館分館,在全市率先實現了身份證一卡通,圖書通借通還;建成了9個文化館分館和25個文化服務點,投資230萬元,實現了標識統一化、設施標準化、資源共享化、品牌共創化、服務體系化建設。

三年來,西陵區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發展迅速。2017年以來,數字化建設投入100萬元以上,建成圖書館、文化館網站,購買了40萬冊數字化圖書資源庫,建立了移動圖書館,在圖書館總分館配置了電子書下載機,基層群眾可以通過手機APP、電腦等方式使用文化資訊資源。將轄區數字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深化公共文化數字資源集成平台“西陵e家”建設。

三年來,西陵區特色文化活動影響廣泛。利用傳統節假日、廣場文化活動等載體,深化“西陵廟會”“四季多彩西陵”廣場文化、社區文化體育節、新市民讀書節、戲曲進校園、西陵文化講壇等11項特色品牌,開展演出、歌詠、讀書、書法、朗誦、科普知識競賽等群眾文化活動,不斷擴大社會影響與群眾參與面,進一步提升了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三年來,西陵區文化隊伍不斷壯大。目前,街道有文化專職工作人員21人,保證了每個街道文化工作者3人以上。社區文化室文化工作人員78人。轄區登記在冊的文化名人116人、文化骨乾2880人、文化志願者5835人。保障了基層文化服務機構場館、設施和人員的有效配置。

三位一體草根社團形成公共文化活動品牌

伴隨著悠揚的音樂,一個個穿著旗袍的麗人邁著優美的步伐。在西陵區群眾藝術館內,50多位飛霞時裝藝術團的隊員們在這裡訓練,這群普通社區居民曾經在北京國際中老年模特藝術大賽中,一舉摘得桂冠。西陵區以“特色文化社區”作為城區公共文化建設的著力點,本著“立足社團、夯實社區、社會助力”的思路,突出“社團、社區、社會”三位一體的創新,頒布了《西陵區群眾文化體育社團扶持辦法》,為文化社團組織提供啟動資金、活動經費補助、工作經費補助等資金扶持,帶動文化社團建設,推動社區文化空間向社會空間拓展,不斷完善文化制度創新設計。

目前,西陵培育了各類文化社團組織192支,法人製文化社團56個,文化體育愛好者近12萬人。三年來,產生了墨池書院、爾雅詩社、孟嘗君文社、石板溪拍客團、果園文學社等一大批在全省、全市有影響和帶動作用的社團組織,樹立了陳金華、劉兆奎、張彬、望西陵、李曉霞、徐世讓等一大批草根文化帶頭人。創作出了《西陵文藝叢書》《情滿綠水青山》《黃金水道》《果園文學》《格格吉祥》等一批有影響的文學作品,打造了《哎呀我的爹》《賽龍舟》《永遠的陪伴》等一批榮獲國家、省、市獎勵的精品文藝作品……

讓特色社區實現堅持“一街一特”“一社一特”,形成了“人文學院”“標杆雲集”“智慧西陵”等鮮明的文化符號。打造了墨池社區“守望鄰裡一家親”、環城北路社區“民族文化園”、山莊路社區“孝老文化”、錦繡社區“家和藝社”等城市特色社區文化品牌。形成了46個特色文化社區。社區長年堅持每月一主題、每月一活動,先後開展了“爾雅詩會”“新市民讀書節”“鄰裡美食節”等系列社區文化活動。

西陵區擁有大高職院校、科研院所、中省在宜企業、市直部門169家,名地名街名巷52處,各類文化體育活動場所1017處,活動面積達689320平方米。通過政府購買、設施設備配置、免費開放補貼等形式整合了80%以上社會資源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三峽大學圖書館全面實現免費開放,轄區居民可借閱422萬冊圖書。西陵區美術館免費舉辦美術、書法、繪畫、攝影等展覽,展出121位名家名作,展出作品1132幅。聚橙院線作為中國最大的民營演出機構,承辦了各類國內外優秀演出、活動超過175場次。

創建不止探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西陵模式”

西陵區是宜昌市的主城區,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也是本次創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中省會以外唯一的主城區,通過不斷探索,建立一套了適合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的“西陵模式”。

西陵區注重推進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空間整合與滲透,不斷推進區直、區屬、區域公共資源共享,促進跨界、跨區、跨行業的文化資源整合,打造了“共享+整合+公補”文化空間的拓展模式。以益美術中心和三峽攝影美術館為試點,實行“民營公補”,逐步激發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和服務的潛力。香港柏斯琴行以無償的方式,提供100架鋼琴進社區、進校園,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學琴練琴的公共空間。

推進法人組織規範化進程,營造各類文化精品創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濃厚氛圍,建立了“法人+精品+品牌”文化組織的繁榮模式。西陵區的精品文化品牌活動——“西陵廟會”已經連續舉辦十二屆,其跳出了政府補貼辦活動的傳統圈子,通過市場化運作、項目化操作的方式實現“政府搭台,商家唱戲,百姓參與”的目標,將廟會經濟與地方特色、傳統民俗、時尚文明與地域文明的有機結合,有力提升了西陵乃至宜昌的文化品牌與內涵,推動了經濟的健康發展。滾滾而來的人氣攜來了巨大的消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餐飲、休閑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廟會經濟作為春節經濟的主力軍也漸成氣候。西陵廟會已不單單是一個廟會,它已經漸漸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的一個有力引擎。

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促進特色文化個性化,創新推進公共文化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滿足城區居民的文化需要,建立了“個性+標準+市場”文化服務的擴展模式。積極推動宜昌鋼琴文化產業園、東山卓悅文化城、國貿旅遊文化產業園、三峽文化天地、715文化創意園等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項目建設。通過產業引導和服務市場主體建設,大力培植文化消費,形成完備的文化產業體系,以產業提升帶動公共文化服務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推動文化產品大眾化、文化服務社會化,形成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的新模式,引領和帶動湖北省其他地市城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無止境,推進文化惠民工程無止境,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無止境。創建始終在路上,西陵區將繼續堅持三位一體的創建思路,深入落實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的創建原則,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繼續前進。

以需求為導向提升群眾文化“獲得感”

吳理財(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宜昌市西陵區以建設省級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為契機,堅持以民眾需求為導向,以社區文化建設保障民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以文化社團建設豐富民眾的日常文化生活,以社會多元文化建設回應民眾的多樣文化需求。西陵區注重社區、社團和多元社會力量的協力合作,利用傳統節假日、重要文化活動日等機會,開展“西陵廟會”“四季多彩西陵”廣場文化節、社區文化體育節、農民讀書節、市民文化大講壇等特色文化活動,在積極增進民眾對文化享有度的同時,也有效擴大了群眾文化參與面,切實提升了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探索公共文化治理的基層模式

陳世香(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如何調動各方主體的積極性?在優化公共文化治理結構與治理秩序的基礎上,促進現代公共文化的發展,是公共文化治理的核心命題。宜昌市西陵區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立足文化社區、依托民間文化社團、面向廣泛的社會力量,構建起了公共文化多元共治的基本範式。同時,西陵區通過特色文化社區支持制度、文化志願者及“草根”社團支持機制、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制度等制度創新,力圖調動與激發社區、社團及其他多元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活力與合力,為公共文化治理的推進提供了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基層探索模式。

讓社區成為公共文化空間構建的中心

陳波(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西陵區是宜昌市的主城區,擁有大量發展成熟、富有特色的社區。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建過程中,西陵區立足社區,積極支持和引導社區文化建設,著力打造了以孝文化、愛文化,廉潔家風文化等為主題的一批特色文化社區。並且,西陵區以社區為中心,將文化空間向社團和社會空間拓展。這種著力於將社區作為公共文化空間的中心,串聯起社團、社會等廣泛空間,不斷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向深度與廣度覆蓋的建設思路具有理論與實踐意義。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