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40歲航天女專家,一心做好這件事

何京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數據處理專家,從事測控數據處理軟體研製及大數據應用研究工作17年,參與完成“嫦娥工程”、“北斗工程”等航天發射任務100余次,解決試驗任務中多項關鍵技術難,兩次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

“數據驅動創新,創新賦能航天。”40多歲的何京江,談起自己所做的事情,話語雖然如鶯兒般溫柔,眼神卻似鷹一樣的堅毅。

這是大數據的時代:電商會根據購買記錄,向顧客推送喜歡的產品;疾控中心會依據網民搜索,分析病疫的傳播狀況……數據,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推動生產生活新的革命。

早在2012年,大數據開始引發普遍關注之前,何京江就已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場革命行將帶來的機遇,一份開展航天大數據應用的構想,連同那本舶來的《big data》,便被她日日放到了辦公桌那摞一尺多高的文案的最頂端。

構建覆蓋整個發射場的數據中心,對海量的測試發射數據進行有效管理和深入分析,采取豐富的可視化手段來展現航天發射過程中的業務信息、任務態勢、趨勢預測,從而獲得更加直觀、豐富、深入、準確的內在關聯,實現從數據到信息再到知識的轉化,提升操作手的洞察力、指揮員的決策力和組織的優化改進能力。

光從字面,都能窺見這份構想的美好。但,想讓構想成為現實,卻遠沒有這140個字描述的那麽簡單。數據可視化是大數據領域所有價值的呈現,而航天領域的可視化,緣其數據總量更多,精度更高,價值更大,一直被譽為數據可視化領域之巔。

“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您選了一道難題中的最難題?”

“可能吧,但又有什麽關係呢?試想,當時時變幻的海量數據呈現在眼前,是一幅多麽壯美的景象。能在後台注視著這一切,會不會有接近航天員從宇宙俯瞰地球的感覺?驚喜而震撼。”

面對提問,何京江出奇浪漫的回答,將她鍾愛航天事業的滾燙初心和創新登攀的倔強執著暴露無遺——只要是航天發射能力提升所需要的,管他翻的山會有多高,過的坎會有多難,走的路會有多長,隻管風雨兼程地往前趕!

航天測發該如何應用大數據技術?構建數據中心需要哪些軟硬體基礎?怎樣確定數據管理服務中心與任務信息系統之間的關係?如何實現數據資源在時間、空間、業務上的互動共融?……從2012年到2014年,何京江利用無數個夜深人靜的夜晚、犧牲了許許多多的假日,在回答一個個問題中清理著思路,在研究一個個課題中探尋著方向,奮力描繪著數據應用的全新藍圖,用心規劃起數據中心的宏大方案。

2014年底,上級就“航天發射場信息系統建設總體方案”進行了批複,緊隨而來的是專項任務的通知和千萬經費的下達。作為項目技術負責人,何京江徹底坐不住了,在她看來,立項就意味著,真正的戰鬥開始啦!

很快,一支涵蓋測發、測控、通信3大系統、由36名骨乾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她的帶領下,同時向數據服務平台、數據資源庫、數據管理體系、數據分析應用系統的研製發起了衝鋒!

建設數據中心是一個龐大的、長期的、艱巨的工程,需要一個團隊靜下心來密切協作。除了技術本身的瓶頸需要攻克,何京江和她的團隊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

她所在的技術部被中心賦予了總體部、智囊團、蓄水池、孵化器的多重重要職能,而每一名技術部人也肩負著多重身份、多個崗位和多項責任:星箭測試發射,他們是精細指導的系統工程師;任務排故解難,他們是把脈看診的智力支持;測發能力建設,他們是能參善謀的總體設計師;科研創新發展,他們是登高望遠的領跑者……一邊是壓茬推進的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一邊是並行串行展開的緊前科研任務,作為中心資深的數據處理專家,何京江的焦慮,讓人意外,亦在情理之中。

碼代碼、寫程序、編軟體、裝硬體、調設備、錄數據、測應用……無論是小到一個程序的敲定,還是大到系統構成的設計,何京江樣樣都親力親為,事事都衝鋒在前,“白天跟任務,晚上趕項目,周末接著忙,大家都恨不得一天能有48小時可以用,一半來乾發射任務,一半留給數據中心。因為我們心裡都清楚,項目進度快上一小步,中心航天發射能力的提升才有可能邁上一大步。”採訪中,何京江對於憂患的急切,讓人感動,而這個團隊對於自主的堅持,更令人動容。

如果花錢把國外那些成熟的系統、軟體拿來用,工作肯定輕鬆很多。但是,被人家捏著脖子,數據中心的運行安全將無法保證,發射場的信息安全將無法保證。項目一開始,“全自主可控”便成了所有人共同的堅定的選擇,哪怕難很多、累很多。

國產硬體兼容性不夠,他們就一遍又一遍的協調廠家改;軟體性能優化不足,他們就一遍又一遍的自己測自己改;再不行,他們乾脆擼起袖子,自己編軟體。僅在軟硬體平台進場測試的過程中,他們就對產品功能性能的優化提出了上百個改進的問題和建議。

2018年9月,數據中心應用軟體系統建設通過中心驗收;2019年4月,數據中心服務平台基礎軟硬體建設通過中心評審。如今,通過幾次發射任務的運行檢驗,何京江心心念念的數據中心,實現了對任務數據的自動抽取、清洗與加載,以統一的視圖開始向指揮員、操作手們提供數據分析服務。

當火箭某遙測參數自助分析軟體,通過數據中心服務平台,抽取歷次任務數據進行分析,以形象直觀的曲線對比分析出遙測參數變化趨勢,何京江欣喜若狂,幾年的辛苦初見成效,就如同一位母親聽到自己歷盡千辛孕育的嬰孩兒,第一次呼喚媽媽一樣。

堅守機房百日枯,甘坐板凳十年冷。這句話,就是何京江和她的團隊最為生動的詮釋和寫照。4年時間,1400多個日日夜夜,期間滋味,如魚飲水,只有參與其中的人才能體會。在“了不起”的點讚聲裡,何京江並沒有因為短暫的喜悅而感到放鬆,依舊急切而焦慮。

急的是:數據中心的雖然通過了驗收,但技術成熟度遠未達到智能應用的預期。

焦的是:她有了更高的目標,要將數據中心打造成國內發射場系統的精品數據工程。

歷史任務數據的搶救、數據職能分析水準的提升、運行管理機制的完善……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太多太多,4年不會是終點,僅僅只是起點,何京江話語表現得有多麽急切與焦慮,就能讓人感受到她內心有多麽的堅定和自信,正如她所:“一心一意,航天強國,責無旁貸。”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